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范文

    郑莺

    

    

    

    摘 要:本研究随机选取547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MVS)测量被试的物质主义水平,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分别测量主观幸福感的认知与情感成分。结果发现,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正性情绪与物质主义价值观中的快乐维度存在着显著负相关;负性情绪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正相关;物质主义价值观中的成功维度和快乐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年级同学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 物质主义价值观 主观幸福感

    物质主义是强调拥有物质财富的重要性,并以此界定自我概念与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对个体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物质主义价值观显著的人倾向于认为:生活的中心在于获取和拥有财物;相信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源自财物的获得;评价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关键是所拥有财物的数量和质量。当前,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增长速度,社会对财富、物质、成功等高度敏感,青少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物质潮流的影响。

    目前,关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尚存争议。在物质主义研究领域,以Kasser、Ryan等学者为代表提出,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跨情境的稳定的消极作用;国内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个体越看重物质、金钱的重要性,他们反而会对生活越感到不满意、不幸福。然而,也有学者不断对此提出质疑。因此,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究竟如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明和支撑。这正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被试为高校在读大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7份,具体信息如表1.1所示。

    2.测量工具

    (1)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Materialism Values Scale,MVS)

    该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物质主义水平,包含三个维度:成功、中心、幸福。成功是指以拥有的财物来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成功,中心是指以把获取物质财富作为生活的中心,幸福是指相信物质财富是幸福的源泉。量表共包含15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物质主义水平越高。

    (2)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ffect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

    主观幸福感,即一种个体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标准,对自身某个阶段的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性评价,由认知和情感两部分构成,分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

    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用于评估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共5个条目,采用7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该量表迄今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应用过,被广泛地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用于评估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共20个条目,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采用 1—5 级计分,得分越高,相应的情感体验越明显。本研究参考已有研究,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 反向记分后的分数) 和 SWLS 的平均分作为主观幸福感得分。

    3.统计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均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对数据进行描述。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事后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1.各变量间的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

    (1)分析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物质主义价值观、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相关,其中和正性情绪、主观幸福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21,P<0.01;r=0.73,P<0.01)。相反,生活满意度与负性情绪、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09,P<0.05;r=-0.11,P<0.05)。其中在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中,生活满意度与成功纬度、快乐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r=-1.38,P<0.01),与中心维度相关不显著。

    (2)正性情绪与物质主义价值观中的快乐维度存在着显著负相关(r=-0.11,P<0.05),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70,P<0.01)。

    (3)负性情绪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正相关(r=0.16,P<0.01),与主观幸福感以及物质主义价值观中的成功维度、中心维度呈正相关(r=0.36,P<0.01;r=0.17,P<0.01;r=0.09,P<0.05)。

    (4)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中,成功维度与中心维度、快乐维度均呈正相关(r=0.30,P<0.01;r=0.45,P<0.01),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r=-0.13,P<0.01)。快乐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2,P<0.01)。

    (5)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11,P<0.05)。

    數据如表2.1所示。

    2.不同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1)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之前的有些研究一致,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物质主义价值观等得分在性别、文理分科、是否独生等方面差异均不显著[3]。

    (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年级的学生在生活满意度、正负性情绪、主观幸福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86,P>0.05;F=0.94,P>0.05;F=0.81,P>0.05;F=2.23,P>0.05),但不同年级同学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F=3.00,P<0.05)。

    (3)事后检验显示,大一与大二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呈显著差异(P<0.05)。大二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最高。

    数据如表2.2所示。

    (4)进一步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物质主义价值观中成功维度、快乐维度在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F=2.91,P<0.05;F=3.79,P<0.01),但不同年级学生在中心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F=0.37,P>0.05)。

    (5)事后检验显示,在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成功维度,大一与大二学生呈显著差异(P<0.05);在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快乐维度,大一与大二、大二与大三均呈显著差异。

    三、讨论

    1.学科、性别、年级对主观幸福感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文理科、性别、是否独生三个因素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物质主义价值观不受学科、性别、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文理科在主观幸福感、物质主义价值观不存在显著差异,与辜美惜等人文科生的物质主义得分显著高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正负性情绪、主观幸福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年级学生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大一学生在四个年级中物质主义价值观最低,大二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且通过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成功维度、中心维度、快乐维度在年级因素上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学生成功维度、快乐维度上有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学生更容易将物质看作成功的标志和快乐的源泉。这可能与等人提出的消费文化价值观冲击模型有关,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和大学的开放式教育,将“美好的生活”与消费文化相联系,受到社会上拜物主义氛围的影响,使得物质主义得到内化,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显著的增加。但这种增加又不是直线上升的,到了大三又有回落的趋势,这与目前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也是比较贴合的。经过大一的适应,大二的迷茫、追寻,大三开始形成规划,重心回归学习或就业、创业等学业带来的成就和快乐重新成为学生的主流[4]。

    2.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尚存很大争议,目前的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比如,Brdar等学者指出,物质主义作为一种旨在追求物质享乐的价值观,可能并不会与主观幸福感冲突,甚至可能增加个体的快乐体验。近年来,国内学者郭永玉与李静等人也强调物质主义对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作用。

    但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物质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主观幸福感均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与Kasser和Ryan等人提出的目标内容理论(GCT)的观点一致。依据GCT观点, 过于关注外部需求会使得人们忽视自我实现与成长的目标,大学生越关注物质的满足就越容易破坏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5]。

    通过进一步分析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各个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中的成功维度与快乐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越是以财物的数量、质量及获得来评价自己和他人成功,或作为快乐幸福的源泉的人,其主观幸福感反而会越低。这可能和部分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有关,大学生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受到社会的拜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认为物质是对于个体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但Ryan等学者(2000)的自我决定理论(SDT)则认为人类具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胜任、自主和关系,对外在的生活目标(如物质财富、名声)的追求将不会有助于甚至会偏离这些基本需求的滿足,从而导致主观上的不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辜美惜,邱龙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基于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马克思主义,2015(08):059.

    [2]蒋奖,宋玥,邱辉等.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自尊与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08).

    [3]李静,杨蕊蕊,郭永玉.物质主义都是有害的吗?—来自实证和概念的挑战[J].心理科学进展,25(10):1811-1820.

    [4]谢晓东,张卫,喻承弗等.青少年物质主义与幸福感的关系:感恩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3,(03).

    [5] Brdar,I.,Rijavec,M.,& Miljkovié,D.( 2009).Appr-oaches to happiness,life goals and well-being.In T.Freire( Ed.),Understanding positive life.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positive psychology( pp.45 - 64).Lisboa: Climepsi Editores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