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空心化背景下村民养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文

    沈黎哲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生活,与此同时,农村出现了大量独居老人,空心化现象严重,村民养老成为了一个形势严峻的问题。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對现有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概括的基础上,简要评析研究现状,并指出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探讨了今后对空心化背景下村民养老问题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空心化;村民;养老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导致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的现象,并且呈现越来越普遍的趋势。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使得整个农村留守人员的年龄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严重失衡。当这个情况愈演愈烈的时候,必将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此现象中,“留守老年村民”的养老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并给予解决方案的,戴稳胜认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主要解决的是养老方式问题和养老资金的保障问题。陈建兰认为要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空巢老人子女的家庭养老意识教育、农村的社区照料服务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努力以改善现状。姚引妹则认为应从宣传“孝”文化角度出发,提高家庭养老意识;以土地保障为依托,积极探索多元养老保障形式;全面贯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并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本文从空心化问题、村民养老问题、土地与农村养老关系以及空心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四方面来阐述研究现状以及评述。

    1? ? 空心化问题研究综述

    1.1? ? 空心化基本内涵和特征

    农村空心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聚落演变而成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不良过程。有学者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定义空心化为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空闲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还有学者从住宅的空间布局、村民的年龄结构、空心村形成原因等方面定义了空心村。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空心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人口呈老龄化、贫困化趋势;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空心化,使得村庄格局和风貌受到极大破坏;村庄内部有人居住的宅基地面积逐渐减少,而村庄边缘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多,住人宅基地面积增加。刘彦随认为,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架构没有得到根本突破,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农民工就业的压力也未根本缓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的局面还未全面改观,因此,农村空心化问题会长期存在。

    1.2? ? 空心化产生的问题

    苏芳和尚海洋在分析农村空心化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农村空心化引发的一些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农村空心化会导致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事实上,空心化带来的粮食问题、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等归根到底最终都会影响到人的生活,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生活。学者们认为,虽然农村房屋更新速度加快,住房质量逐渐提高,但农村的整体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村庄内部的空心性以及外部的广延性会直接引起宅基地更大程度的分散,给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极大困难。同时,空心化打破了原有村庄相对集中的居住空间格局,邻里关系逐步由亲近变为疏远,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重构受到影响,乡村人居环境受到破坏。种种现象表明,空心化对村民,尤其是对老年村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 村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2.1? ? 农村养老模式

    目前来看,农村主要养老模式不外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四种模式,但是当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弱化时,相伴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社区养老模式必定也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社会养老主要是以支付养老保险补贴的方式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但是金额有限,不能成为全部老年人的生活依靠。自我养老对老年人而言也有一定的困难,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下地干农活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农活也不能给老人带来很大的收益,可见,自我养老有效针对的群体也只是部分老人。

    2.2? ? 村民养老服务需求

    学者们普遍认为,村民的养老服务程度是不够到位的,不仅仅表现在基础设施、医疗条件等方面的不足,更表现在老年村民精神生活上的严重匮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需求还仅仅停留在生理需求方面,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及更高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Quinn W H指出,在家庭照顾的情况下,子女与父母间的日常交流有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Hugo研究认为,子女发生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资源减少,还会使老年人养老生活质量降低,所以,子女发生劳动力转移与家庭照料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子女们在村民养老问题上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农村老人对物质的需求程度逐渐降低,对精神需求逐渐提高,更显示出子女们的陪伴照料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 ? 土地与农村养老关系研究综述

    3.1? ? 土地作为养老的功能阐述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我国农业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指当农民没有充足的财富积累、没有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和收入、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时,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土地收获物来供给其基本生活资料,或者以土地为支撑,获得的收入作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和抵御社会风险的主要手段。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可以说,土地是家庭养老的基础。而杨琴认为土地保障是我国当时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全建立,是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另外体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不能承担农民的养老。

    3.2? ? 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

    许多学者通过研究,一致认为土地养老功能在不断弱化。赖盛中认为,受土地制度、土地负担和土地收入的限制,土地作为社会保障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別是近年来,种地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下降、土地流转价格越来越低、宅基地的废弃或闲置成为可能等原因,导致农业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因此,农户单纯依靠土地,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有学者认为,在如今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民所能占有的土地资源,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了危机,“土地养老”的保障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韩芳在文献中利用调查数据计算得到,土地保障程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业的收入在降低,二是养老费用在提高。从现实生活中来看,由于土地的不可无限供给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逐步显现,土地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显,土地养老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单独依靠土地养老保障来实现农民养老是不可能的,需要结合其他养老方式,使土地养老保障功能成为农村社会养老的重要补充,这才是实现农民适度养老的理性选择。

    4? ? 空心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研究综述

    4.1? ? 养老方式的固化与弱化

    当前,在我国的农村还是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虽然老人的观念较以往已经有所改进,但是大部分的老人还是期盼与子女同住,在家庭养老这种方式中,老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来自子女们的生活照料和经济照料,还满足了与子女共住的需求。然而,我国如今大部分家庭结构呈现“四二一”模式,这使得来自这些家庭的年轻人压力倍增,而且现在许多年轻人对家庭责任与义务的观念开始不同以往,通常只关注经济赡养而忽视精神赡养,同时,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劳动能力不高,耕地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不断出现,这些都导致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供养能力下降,无法提供充足的养老资源和生活服务保障。

    4.2? ? 社会保障供给能力降低

    刘远风认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依赖于农民自身的缴费,而现实情况下,农民的缴费能力有限。同时,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大量流失,在农村剩余人口中,具有相关管理、监督以及业务办理能力的人才极为有限,进而产生诸如村级管理部门力量薄弱、设置不健全,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又由于农户对各项社会保险的认识有限,导致他们在履行缴费义务、报销费用申报等环节遇到现实困难时,无法在身边寻找到合适的代理人员,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可及性和农村社会保障服务输送的效率,因而农村社会保障的供给能力大大降低。

    4.3? ? 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加大

    樊平揭示了农村空心化导致家庭支持功能欠缺等问题。同时,学者提到我国数量庞大、布局分散的农村聚落的蔓延扩展对耕地保护的威胁比城市更大,对其管理和控制的成本也更高,从侧面表明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加大。学者也提到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农民自我保障能力降低,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加大,日益增长的生活安全需求必须通过更高的社会保障来满足。

    5? ? 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农村空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学者们多将眼光放在关注老年村民的生活现状和现行社会制度方面,用描述性的语言将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罗列出来,一方面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该问题上面的不足与可改进之处。可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农村调研,以村民切实需求为主线,多方面满足村民需求,利用农村有限资源,针对村庄闲置废弃土地,尽可能发挥土地作为养老的功能,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现有养老模式并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有效调控农村“两栖”占地现象,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吸引年轻劳动力回村,从根本上解决空心化问题,从而使得养老问题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葛慧珍.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研究[J].农业展望,2015(10).33-35.

    [2] 戴稳胜.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5(9):174-175.

    [3] 陈建兰.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实证研究——以苏州农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9(4):47-56,73.

    [4] 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J].人口研究,2006(6):38-46.

    [5] 王国刚,刘彦随,王介勇.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1):34-40.

    [6] 张昭.关于河北省空心村治理的理论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4):573-576.

    [7] 范远超.“空心村”掏空了农村[J].生态经济,2007(8):18-21.

    [8] 王海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2005(9):21-22.

    [9] 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1):35-42.

    [10] 苏芳,尚海洋.农村空心化引发的新问题与调控策略[J].甘肃社会科学,2016(3):158-162.

    [11] 卢向虎,杨延梅,蒋宗杰.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再思考[J].农村经济,2005(6):26-27.

    [12] 李君,李小建.河南中收入丘陵区村庄空心化微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170-175.

    [13] 璩甜甜,肖靓.“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研究——以安徽省A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13):23-26.

    [14] Quinn W H.Personal and Family Adjustment in Later Lif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8,29(8):684-699.

    [15] Hugo G.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n the Family in Indonesia[J].Asian &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Apmj,2002,11(1):13-46.

    [16] 姜伟,张欢.中国农村土地养老保障研究——关于农村土地养老功能弱化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221-18223.

    [17] 王留豹.农村土地制度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4):120-121.

    [18] 杨琴.中国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初探[J].知识经济,2009,46(2):90-91.

    [19] 赖盛中.土地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J].柳州师专学报,2003(9):54-56.

    [20] 唐志军,王玉霞.“空心村”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治理[J].中国发展观察,2008(3):42-45.

    [21] 韩芳.中国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研究综述[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9):145-148.

    [22] 韩芳.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172-176.

    [23] 位涛.中国农村土地养老保障水平实证研究[J].世界农业,2015(10):214-220.

    [24] 李麗娜,李沁莲.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的研究——以蚌埠市淮上区为例[J].现代商业,2017(19):190-191.

    [25] 刘远风.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16(8):211-215.

    [26] 樊平.以民生精准化应对农村空心化[J].江苏社会科学,2015(5):11-20.

    [27] 冯文勇,陈新莓.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分析[J].人文地理,2003,18(6):93-96.

    [28] 谷晓坤,陈百明,代兵.经济发达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模式——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701-70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