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
范文 | 胡婷 摘要:在广大中小学中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诗词教育进校园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全面开展,让朗朗读书声、悠悠吟诵声成为校园里最美的声音,让诗词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418 引言:《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古诗词短小精悍,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是提升孩子们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绝好素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把握“文化育人”模式与语文课程目标之间的平衡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有两个重要的定位:一是属于母语教育的重要构成;二是属于语文课程中的组成部分。以母语教育为定位,古诗词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与个体熏陶的重要使命;以语文课程为定位,古诗词教学应凸显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的教育作用。传统文化进入课程和教材,需要处理好育人模式与现有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现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如何处理好“文化育人”模式与语文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平衡。 在古诗词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字词句的学习与理解等基础性和工具性内容不应因为对古诗词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特质的重视而受到轻视。“文化育人”模式也不应对既有的古诗词教学做出大的调整和颠覆性改变,而是可以尝试从古诗词教学内部找寻呈现和点明的重要切入点,进而为个别环节中文化的缺失做出一些针对性改善。古诗词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特质在教学中的呈现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如何依照古诗词教学的内在规律将其层次井然地展露出来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去重点思考的。 2他山之石,诗育德育两相合 诗词是一种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只有广泛的阅读、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诗、背诗,慢慢学会仿诗、创诗。学校的各种校园活动,例如开展益智手指操比赛和益智器具比赛的过程中渗透诗词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指导学生吟诵诗词、创作诗词。 这几年,《中国诗词大会》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通过这场节目走红的武亦姝也是成了一位知性网红明星。《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和《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被人们誉为“综艺清流”,让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和书写的热情从根本上改变,兴起了全民对中国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股热潮。因此,我们在开展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借鉴这档节目。 3利用“微视频”资源开展古诗词教学 网上有利用动画软件制作的不少教学“微视频”,教师在教学备课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适当取舍不同的“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充分感知古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例如,一年级古诗词《咏鹅》的教学,如果教师不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學生就无法获得直观形象的学习体验,首先,一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鹅”的了解不多,可能大多数学生不认识这种常见的家禽。其次,学生对有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也理解不清楚,如“绿水”“清波”这些词语。用“微视频”开展教学就容易得多了,一是微视频展示了生活中鹅的形态、叫声、习性,让学生理解“曲项”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明 白 鹅 的 叫 声———“向 天歌”,明白鹅的生活习性。从而,进一步展示鹅在清澈的水中“游”的特点。重点展示鹅在水中游的姿态,从慢放的视频认识“白毛”“浮”“绿水”,利用画面重点展示“红 掌”“拨”“清波”,通过这样直观、形象地展示,学生能结合视频画面,理解学习古诗词所描绘的内容。“微视频”对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帮助较大,表现在把抽象的古诗词、枯燥的文字学习与视频结合在一起,利用优美的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帮助学习课文。 3同情感诗歌分类教学 初三语文教师在复习古诗词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困惑: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太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呢?有的教师习惯将古诗进行分主题复习(如边塞诗、怀古诗、田园诗等),但是这样分类会出现诗歌类别混淆的情况,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所以按照思想感情来分类复习会更好(如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思乡怀人、离别愁绪等)。同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将同情感的古诗词进行分类教学,那么学生的复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真挚感人的友情。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还有哪些古诗也能体现这种送人离别之情的?”学生想到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七上),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如“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同时思乡的情怀自然流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中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得友情升华到了一定的境界,尾联点出送别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感的真实吐露。 结论:“诗词进校园”活动,开阔和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对孩子们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同时,开展好诗词教学工作更是国家的号召,是文明的延续,是教育的载体,还是民族精神的河床。中华诗词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深入开展,必将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悄然增长着师生们的精神力量,指引我们奔向远方! 参考文献 [1]李宜明.沐浴在文化之风中——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7(01):197. [2]康廷霞.中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中的梅意象[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12):47. [3]李永红.中小学语文学科“学古诗、塑人格”教学策略探究[J].文教资料,2016(11):32-33. [4]刘舒宁.浅谈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格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