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共关系与环境问题构建 |
范文 | 廉晶晶 摘要:公共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也随时代的发展融入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公关务实已逐步形成人们的自觉行为。但是在分析公共关系的价值观时,可以清楚的看到,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意义已超越公共关系自身利益范围。 关键词:公共关系;环境问题;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2-0039-01 一、前言 公共关系是协调社会、人、自然关系的主要管理机制,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环境关系管理,营造一个适合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公共关系管理是维护社会与人民利益作为管理最高标准,保持公共利益、组织利益的高度和谐与统一,着重于组织、社会与公众利益的发展一致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公共关系注重人性化管理,行使社会责任和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协调冲突,化解矛盾,对各种社会关体系进行全面的、有效的调整 ,促进组织内部、各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安定、有序的社会关系。 二、公共关系与环境 任何一种事物与环境都存在必然联系,联系的方式分为物联系与自身联系,形成自身联系与物联系的交叉、融合与统一关系。公共关系就是众多联系中的一种,它是从某个主体角度出来,对主体与客体关系进行研究,也就是各组织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公共关系分为各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与组织外部环境公共关系,各种组织在日常活动,进而形成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又影响各个组织的发展与生存。公共关系与环境形成相互关联、影响、制约与互动。因此随着社会环境的不变化,必然需要公共关系进行调整,以便各组织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而维持社会环境平衡以及组织的稳定发展。早在西方的公共关系学中就把公共关系上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去看待,体现了各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 三、公共关系需要文明的环境支持 通常说的文明是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成果的总和,是指人类社会进步与开化状态。所谓的文明环境是指公共关系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物质与社会心理环境的文明与优化。 首先,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的不同时间所体现的环境文明层次与水平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环境文明也会呈现由低向高的发展趋势。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环境与环境文明是相互依赖的。 其次,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类社会从摆脱蒙昧状态之后,进入文明发展阶段,人类发展经历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是以个体经济为基础,通常以血缘关系或个体的交往作为维系与确立的纽带,而工业文明是以公共关系作为维系和确立的纽带。其作用原理是人类社会通常联系以及随着工业发展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一体化发展,以此看业,公共关系是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工业文明发展昌盛的前提条件。因而,公共关系为人类环境文明的建设带来全新的思考,公共关系的和谐、良性运转,与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密切相关,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 最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当突破传统农业文明的同时,步入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工业化的负面反应也迅速显现。而早期实现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向世界展示工业给人类所创造的丰硕成果的同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消极问题也暴露出来。工业文明的发展着重于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和创造力,是基于人为最大的基本思路,以快速掠夺社会、自然资源为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但是在实现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过度消耗资源、环境破坏、制造污染、强取豪夺、无节制的人口膨胀等因素,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社会心理环境也受到严重的伤害和冲击。这种不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但使环境结构面临严重威胁,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广泛重视,并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一百多个国家的首脑共同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这一宣言的签发,标志着人类社会今后发展必须注重社会心理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的优化。这也表明了,人类社会的环境文明必须超越工业文明,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的、和谐的环境。 四、环境是公共关系的体现 实际上,在环境与公共关系的问题上,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史理论中,就对环境与人的关系作了明确的定位。明确指出“人类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的基本思想。他们运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到工业化发展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纳入环境文明研究的视野,同时也对环境的另一个侧面进行研究,也就是“人与人在历史中形成的关系”。他们认为前人是通过改变自然环境而创造社会环境,垫定社会发展的基础。基于这种观点的基础之上,为公共关系与环境的研究提供基本方向。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也明确的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分工发展、交换发展以及商品交换发展,尤其对城市与农村分离而推动社会关系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明确指出生产、社会分工、社会交换、社会交往、社会组织等的发展以及公共关系的产生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公共关系是社会进步、文明的产物,充分见证人类文明进程的轨迹。面对环境问题,公共关系组织采用公关主体以灵活的组织、功能、结构等,根据环境条件提供需要进行活动策划,进而实现环境合谐。但是,由于环境因素不能满足改造或创造某种新环境要求,对环境的改造就势在必行。不管是社会心理环境,还是自然物质环境构建都复杂多变,运用有利的条件,对不利因素进行改变,创造新的环境是公共关系的策略目标。因而,公共关系不公是对环境的操作,而是社会生存与进步的新观念,从社会发展的整体作用来讲,公共关系是实现环境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必然趋势。 五、公共关系推动环境建设 公共关系作为现代组织管理的一种手段,以公关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影响、沟通以及吸引为基本出发点,为各组织的发展,把所关心的问题反馈给组织、集团以及人等之间的关系,它需要了解公众心态,分析其心理,以其需要依据,同时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协调关系。是人类社会组织与环境的纽带,公共关系的出现,反映是人类社会物质的发展与进化,尤其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是以法制、理性为基础的公共关系,表现出社会进步对环境文明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公共关系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潜动力。公共关体系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分析、传播、反馈、确认等职能的发挥,起到公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支持、理解、认同的目的,进而构建一种相互需要的统一关系,这种关系有较强的公共关系意识以及高度的自觉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关系活动的结果是完善社会各组织自身形象,也是各组织自身形象的塑造,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实现了组织机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客观上对整个社会环境进行了优化,构建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公共关系是研究环境文明,完善、发展公共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 慷.家具企业的品牌塑造之公共关系策略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5). [2] 胡 峰.论中国烟草产业应对《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影响的文化建构[J].生产力研究,2012(6). [3] 李 平.风雨后,再见彩虹 读“危机公关”操作指南——《扫雷》[J].资源再生,2010(8). [4] 王 丽.构建煤炭企业电子商务的思考[J].煤炭技术,2011(7). [5] 邹岩海.中国中小型肉制品加工企业营销策略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责任编辑:王 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