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
范文 | 罗政军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扩散而产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对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中,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搭建平台、健全机制、做好产业融合的人才保障等措施来保证产业融合的互动发展。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价值或文化意义为基础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的总称。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行业,凡是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或者间接服务的行业和企业,都是这个配置产业的组成部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融合基础,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服务性行业的共同特性。旅游产业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每个行业都能看到文化产业的影子,所以说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生命力,没有旅游的文化缺乏活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具有共同的现实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在向多样化、精神层面、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服务性行业所面临的消费需求更为明显,文化产业侧重于知识性文化性,旅游产业侧重于娱乐性观赏性,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更为必要。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定位。 发不发展旅游业,发展什么样的旅游业?这是对具有旅游资源和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区所提出的问题。旅游业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在短期内难以见到GDP的快速增长,考验的是该地区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勇气,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张蓝图抓到底,不仅需要科学决策,也需要思想境界。什么思想境界?就是功成不必在我”。比如桂林城市发展定位问题,在经过探索、调整后,最终确定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做为城市发展定位。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陪同外国客人游览漓江,看到两岸烟囱林立、污水横流的景象,离开桂林时对当地的领导讲“工业发展的再好,把环境污染了也是功不抵过”。桂林市在经过认真思考后于90年代开始把旅游业做为桂林的主打产业,恢复唐宋时期水系的“三江四湖”,拆除漓江两岸的工业,挖掘当地文化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经过多年努力建设,让“桂林山水甲天下”再次誉满全球。 (二)政府引导,市场决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要发挥政府作用,也要发挥市场作用,但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职能不尽相同,政府起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市场要起决定作用。政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制定长远的科学发展规划,为产业融合发展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市场决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通过市场来了解需求和变化规律,结合两大产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和客源市场需求确定联动发展的目标、方向以及对策,从而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和快速发展。 (三)整合资源,统筹运作——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整合资源既要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资源,也要整合政府部门资源。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管理上政企不分、多头管理的不良局面造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壁垒,为消除限制彼此融合的不利因素,政府部门有必要按照产业融合的思路进行重建和改组。以旅游部门为主体的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旅游文化及相关政府职能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成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主体,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项目行使统一审批、规划、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在协调部门职能、均衡利益上发挥作用,从而为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保障。做到政府引导、市场决定、企业运作的良性互动,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品牌引领,积极营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特色。 旅游品牌是一个地区的标志,而品牌的本身又必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才能够带领该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应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品牌加以推广。营销的本身就是文化创意活动,一个具有创意的营销手段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曾推出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招聘,在风景优美的大堡礁进行为期6个月的工作,喂喂鱼,写写博客,接受电视采访便可获得高昂的报酬,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岛。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将地区的旅游文化品牌向外界宣传,既要做到情真意切,又要让人过目不忘。 (五)发展教育,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智力保障。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创意性很强的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关键在于人才,需要同时精通文化和旅游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策划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就必须建立起有利于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以教育为本,根据产业融合对人才的要求,改革现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从理论能力向实践能力转变,重视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以交流为辅,通过交流会、学习访问等形式打造学习平台,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聘请国外优秀的文化旅游名师介绍先进经验,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作者单位: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