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研究
范文

    范功利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工匠精神”显然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是十分契合的,为此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对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做出以下研究。

    关键词: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准,从现下的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源结构分析,高职院校无疑是其主要来源和主体构成,这就表示“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途径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对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与高职教育的契合

    “工匠精神”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显然“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途径是高度契合的,如在培养目标方面,“工匠精神”的目标是针对激烈的经济竞争发展形势,从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型应用人才,而这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在或者从实践教学内容方面,无论是培育“工匠精神”还是高职教育,都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且实践教学尤为重要。由于“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培养高度契合,因此对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面临的困难

    2.1 价值取向有误

    “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培养高度契合,但当前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却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从历史传统来看,一直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因此“工匠”长久以来也处于社会底层地位,由于缺乏“尚工”传统,因此工匠精神不能得到传承与发扬。而从当下社会发展思潮分析,人们更是急功近利,务虚而不务实,对于“工匠精神”往往是不屑一顾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传统关键和现实思潮的影响下,很容被价值观念所左右,致使“工匠精神”培养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这是当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

    2.2 制度建设缺位

    很少有高职院校构建崇尚实业、发扬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同时也没有建立相关可操作性或科学性的制度文本,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时,无政策可寻,无制度可依,因此在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主观臆断、无须或者混乱的问题,这也是现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重要困境。

    2.3 培养模式偏废

    马克思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类,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其中价值理性是核心,而工具理性是基础,两种相互统一是合理的重要条件,过分的张扬任意一方,都会对合理性造成影响。而显然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出现了两种极端,如一种极端是认为高职教育就应该走技术路线,技术路线的定位,决定高职教育中技术教育决定一切,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很少关注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价值观引导,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培养模式。因此培育模式偏废也是现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重要困境。

    3 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研究

    3.1 转变价值培育理念

    首先可以将“工匠精神”纳入到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战略之中,从教风、学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中融入“工匠精神”,从而在职业院校的大范围环境之中,使“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并成为师生之间的一种文化追求。其次要加强“工匠精神”宣传,如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动员大会、校园校报、校园网站等方式,让全校师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形式,是学生未来适应职业发展根本途径,从而转变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的引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3.2 强化制度培育建设

    首先从社会外部的宏观环境角度分析,社会政府应该建立相关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从而为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意识形态层面的依据。其次从高职院校内部的微观环境角度分析,若是想要实现“工匠精神”培育,院校必须要加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从而明确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转,这样才能避免“工匠精神”培育陷入无序,预期教育目标无法实现。如高职院校可以从《高等教育法》、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出发,同时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工匠精神”培育制度,并在学院章程、发展愿景等中做出体现。而在相关制度制定后,还应该进一步的做出落实,如在教师职称评聘、学生学科考核等应该结合“工匠精神”培育制度规定执行,相信在“工匠精神”培育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下,高职院校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工匠精神”人才。

    3.3 构建新型培养模式

    在课程方面,可以将课程分为职业素养公共课程、职业素质专业课程,其中职业素养专业课程以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为主,而职业素质专业课程则主要是指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信念等方面的学习。其次在项目方面,主要是指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各项活动项目之中,如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项目、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类项目、技能培训与创新创业类项目等,从而以项目任务为推进,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最后平台主要是指为学生提供以体验感悟为核心的职业素质公共教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现代技术、器材场次等实践等平台,從而为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做出保障。

    4 总结

    “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培养高度契合,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既是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工业化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工匠精神”培养不能停留在口头,必须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付诸落实,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人才。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51-53.

    [2]于宗琴.国内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视界,2015,(5):27-29.

    [3]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4):11-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