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的白描
杂文的白描杂文写作中一种不设喻、少修饰的“以叙代描”的方法。杂文写作中常以此法勾勒人物形象的鲜明轮廓,其特点是以简见长,以传神取胜。杂文的白描,主要体现为作者对人物富有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或引用。这种“言论”,常常不是人物在虚构的具体场景中相互之间的“对话”,而是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对话”:或与整个社会的对话,或与某一社会集团的代表的对话; 有口头的; 也有书面的。只要选取得当,这样的对话同样能起到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具象化的作用。如鲁迅的《知难行难》,先指出:“中国向来的老例,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霉的时候,总要和文人学士扳一下相好……”接着写道: 当“宣统皇帝”逊位逊到坐得无聊的时候,我们的胡适之博士曾经尽过这样的任务。 见过以后; 也奇怪,人们不知怎的先问他们怎样的称呼,博士曰: “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 “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这从人物言论中精选出来的寥寥十个字,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客观事实,起了“立此存照”的作用,而且声口宛然,神态毕现。鲁迅《〈穷人〉小引》:“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这种手法,用于“以议为主”的杂文,尤为精当。对于人物的社会行动作形象化的叙述,也是杂文白描之一种。如鲁迅对国民党政府文武官员祭扫文武周公和汉武帝陵墓的描写:“闭了眼睛,硬着头皮,乱拜一阵。”(《清明时节》) 将人物的社会行动与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写,白描中溶进了作者更多的主观感情。比起“对话”的描述来,它只占次要地位。杂文白描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抓住对象本身的富有个性特点的言论,不露痕迹地加以表现,从而达到“辞愈朴而文愈高”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