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决策只有行,才有效 |
范文 | 文/本刊评论员++郭林涛 近年来,楼市越调控,房价越上涨;医疗改革越改革,看病难的问题越突出,医患矛盾也更尖锐。究其原因就是决策失效。 在市场经济中,导致公共决策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公共决策失误、公共决策偏离公共利益、公共决策的高成本低效率、公共决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和寻租活动等。仅就楼市调控而言,从2003到2013年,十年间,仅国字头的调控政策就有7次,其中有关部门的调控达30多次。这么多次的调控,却效果甚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当然,调控肯定是出于好意,是为了让“房奴”们“解套”。但这种不理性出台政策的结果却是极大地伤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及其实施效果出现远未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称之为公共决策失效。现实中,公共决策失效屡见不鲜,如2013年11月22日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露爆炸事故,造成62人遇难,黄岛石化区的规划定位再成焦点。政府早在2007年就收到了有关部门给予的“发展定位、布局存在矛盾冲突”的规划环评结论,也明明知道黄岛区大约1/4的居民区被包含在“化学危险品影响及安全控制范围”内,被规划为“限制居住区”,但6年过去了,该布局仍然没能得到调整,最终以一场62人遇难的重大责任事故,才换来迟到的功能调整。这其实不仅是决策失效,更是重大的决策失误。类似的事情还有,十八大报告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全面部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具体发展方向。但各地落实起来却各有各的主意。有的认为节能减排是对经济发展“做减法”,对淘汰落后产能决心不大,有的甚至还在继续上一些高消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项目,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一句空话。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同地区有不同选择是对的,但目标应是科学发展,路径上应因地制宜,要强化生态文明,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这就需要尽快制定更具有引导性的辅助政策,防决策失效于未然。如加快建立省际生态补偿机制,减缓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转型中面临的压力,提高落后地区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落后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随着国家民主政治的进步,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呼声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楼市调控、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公共政策,都应更多地让群众知情,让群众参与。无论主动或被动,任何形式的公众参与都对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莫大的价值。公共决策离不开公众参与,只有把制定的程序公之于众,让民众了解政策的制定过程,便于民众及时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才能把决策失误的风险和执行成本降到最低。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做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察。会上,李克强总理使用的高频词是“抓落实”。就在此前一周前的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也严词“抓落实”, 并着重强调,国务院开会“议”了事,“决”了策,但如果没有“行”,就没有“效”。 既要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要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 国务院6月6日即正式发出通知,将派员督察政令落实,这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对所作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的第一次全面督察,就是要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施政新风,兑现新一届政府“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的承诺。 “民大于天”,各部门、各级政府决策者要广泛听取并尊重所有利益相关者意见,并且要有诚意,避免走过场式的“参与”、花瓶式的“参与”, 那么,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就不难。 言必信,行必果。国务院督察政令落实,这已是好的开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