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探析 |
范文 | 翟晓东 【摘要】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理念指导,针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在土地综合利用体系框架下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土地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建议。应充分挖掘和拓展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内涵,在实施农村土地整治中必须基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充分结合工程技术和景观设计手法,通过对农村土地进行有效利用和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 土地综合利用 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9.010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内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居于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等都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过全面部署。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决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保障措施也相应出台,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究其本质,生态文明其实是在充分总结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生态文明观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充分尊重自然生态法则,在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展人类生产生活,坚持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建设美丽乡村与绿色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人口多,因此,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关键,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的提质和升级。 放眼全球,绿色工业革命正在崛起。绿色工业革命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当前,我国正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这给建设乡村文明、构建美丽乡村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多探索空间。特别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下,农村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要想建设美丽乡村,就需要牢牢把握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抓手和组成部分,进行绿色城镇化,从而为21世纪人类绿色现代化的发展新道路提供有益的尝试。 农村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其中重要的一项工程就是要充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资源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平台。其中的土地资源更是具有稀缺性、公共性,是企业产业生产、人们生活就业不可或缺的空间载體,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不可否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在乡村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更是不可替代的发展要素。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对于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以及国家粮食战略的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的有效载体。 农村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一面是中央政府“保耕地红线、转农业方式、保粮食供给”,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政策底线,一面却是地方政府获取财政收益,发展区域经济的刚性需求,两者彼此冲突。我国呈现工农、城乡“双二元”结构,两者之间的矛盾会极大地导致农村土地资源的双面矛盾冲突,消耗农村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效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土地保护和利用还存在诸多顽疾,矛盾依然突出。 农地生产效益低。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主要是中小农户,由此导致我国农业整体上经营分散而且农技农法落后。由于年轻劳动力较少,从事生产的多为缺乏新兴技能的老人,在农业生产中缺少整体规划,农业生产模式较为单一,农村生产性土地的输出效益较为低下,而且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还会直接带来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根据农业部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监测报告》,我国耕地的土壤结构性问题比较明显,耕层变浅、板结问题较为突出。从养分指标看,全国耕地土壤中量元素和部分微量元素含量水平较低,区域性土壤酸化问题日益显现。 农村生物多样性受破坏。一方面是直接减少原生生物的生存面积和空间,另一方面是降低原生生物间的连通性,间接地带来生物链的破坏,带来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导致农村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基础,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在农村土地利用中,许多地区一味追求农田高产值,对农田进行机械化工程建设,比如混泥土硬化田间道路、沟渠等,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削弱,会减少原有生物的繁衍地和栖息地,直接危及到许多原有生物的生存繁衍。此外,由于乡村景观的破碎化,大大降低了乡村原生植被斑块间的自然连通度,难以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土地投资预期不足。农村土地资源拥有巨大的市场流转潜力,经过科学流转,能够将土地的价值极大地发挥出来,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将农地进行市场化和私有化。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具有比较特殊的性质。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整体份额虽然很大,但是与城市商住用体的交易不同,相较而言,农用土地流转是更加重决策而低频次的交易,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资金周转率整体不高。在现有的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权属关系不明晰,土地产权主体和客体比较模糊,就农户自持土地而言,农村土地经营往往较为分散、零碎,土地收益走低,这致使农户对土地缺乏稳定的投资预期。此外,农村的小产权房问题也十分突出,直接导致农村土地的权属矛盾尖锐。 土地生态赤字扩大。对原有土地进行空间布局的重新规划,往往会直接改变土地的植被覆盖情况,导致景观多样化、空间格局产生变化。土地基础上的农业景观的人为改造会直接带来环境污染。农村生产生活的粗放式排污会直接带来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土壤结构和质地遭到破坏,土壤退化、盐碱化、沙漠化等伴随产生。由于粗放式的农业发展模式还会带来水土流失,农村土地资源的耗竭程度不断加快,生态赤字不断扩大。 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会给农村发展带来诸多隐患,需要在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中找寻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和协调机制。 完善农村土地保护和利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总体来讲,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以生态文明观为建设指导。要在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期就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整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土地规划编制中,充分融合生态文明建设观,切实进行生态景观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确立落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目标,让中后期的土地利用和整治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生态文明系统建设。 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治理体系。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需要不断构建并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治理体系。突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难点,探索生态文明融入路径,有效化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突出矛盾,并协同推进城乡发展。要有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用地目标和用地理念。转变发展理念,不断强化顶层设计,通过对农村土地的综合治理来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再组织再优化。 构建新型的农村土地综合利用体系,还需要不断对建设用地进行优化设计,加强其空间管制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集约用地制度体系。以农村土地资源为核心要素,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对农村产业、组织、空间进行重组重构。通过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改变农村土地利用中的低效、无序、粗放、零碎等突出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真正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各级政府和关联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作用并且结合技术手段优势,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人口适度集中、产业集聚发展、村庄布局优化。 保护耕地和自然景观多样性。农村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需要以基本农田保护为基础。充分做好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要守住耕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主产粮食的优质耕地;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田、地、林、水、路等的综合整治,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切实提高田地利用效率。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可以适当地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增强土壤的生命力。此外,因势利导地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农业和智能农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缓解农业用地资源耗竭,提高农地产出和提升品质。 一般地,根据自然景观空间配置的不同,景观构成可以分为“斑块—廊道—基质”这三类。在农村土地开发利用中,要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重要指导,以科学规划对农村进行农田水利、道路修建、土地复垦等工程措施,以減少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可以通过优化道路设计、水利工程等为生物间的联通提供便利,从而有效保护生物景观的多样性。还可以充分利用农田、草地、湿地、林地等,保留自然斑块,构建生态廊道,增强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多元化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优化空间,改善乡村生态景观。生态景观原本就是一个多维的生态网络,是集自然、经济、社会于一体的多元复合系统。生态景观系统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乡村生态景观既包括乡村土地、水温、生物等自然景观,也包括交通、产业、能源等经济景观,更包括体制、人居、文化等人文景观。而人和土地则是这些景观存在与延续的重要基础,人与土地的共生是维护乡村生态景观的保障。当然,改善乡村生态景观更是一项十分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除了要重点对农村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比如,加强对农村新建住房的统一规划,对农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另外,农村的垃圾处理不当也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和宣传。增强农村环保观念,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采取科学人性化的垃圾处理模式,对农村中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充分利用新造、补植、封育等多种措施,绿化美化农村。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一方面充分利用各地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挖掘和提炼,培育特色文化村,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工程建设。 结语 农村具有实现生态盈余、绿色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相较于城市,农村在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上没有那么尖锐,农村生态环境整体功能要强于城市。因此,应充分挖掘和拓展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内涵,在实施农村土地整治中必须基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遵循生物多样性、土地多功能性、生态性、乡土性、美学性等原则,充分结合工程技术和景观设计手法,通过对农村土地进行有效利用和保护,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文明、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基于三元相图方法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适应性管理研究”成果,编号:14BGL005;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成果,编号:BS2012HZ002) 参考文献 王国敏、翟坤周、周庆元,2013,《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矛盾及化解对策》,《理论视野》,第8期。 责 编/马冰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