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课程思政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
范文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实现高等院校美育的主要载体,美育作为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维度,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融合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尝试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进而以影视音乐作品赏析为例,讨论课程思政背景下影视音乐作品赏析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影视音乐;思政教育;美育

    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了解艺术的平台,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拓展艺术知识、提升艺术感悟力和审美能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大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中,能够收获艺术的审美认知体验。同时,公共艺术课程能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使大学生在文化艺术作品的赏析、读解和艺术实践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当中,涉及影视音乐作品赏析的课程有很多。部分高校开设有专门的影视音乐作品赏析课程,还有一些音乐类、影视类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中会涉及对影视音乐作品的赏析和读解。因此,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影视音乐作品作为教学案例,有效地将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进行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人文素养。

    一、公共艺术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以及国务院、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美育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提供了重要遵循。

    思政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融合,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青年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海量的艺术作品,大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网络获得艺术知识,大学生也能够在网上发布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甚至借助网络发布和宣传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在信息传播和接收变得更为便捷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做出适时的改变和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全民皆可参与艺术作品的批评,在网上创作和发布艺术作品。对于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网生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拥有较强的自我表达欲望,也善于利用网络发表言论、发布自己创作的作品。如果没有较好的艺术判断力,没有明确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青年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导向的艺术作品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不当艺术评论,有的跟风效仿,拍摄和传播价值取向扭曲艺术作品,这些行为对大学生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强化思政教育是有必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当涵盖“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1]。可以看出,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协同提升各方面的素养。而“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公共艺术课程融合思政教育,能够使青年大学生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在提升审美素养、了解艺术赏析正确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文化自信,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评价能力,协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道德素养。

    二、公共艺术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审美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且有效地融合。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属于艺术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艺术审美教育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特点。这也使公共艺术课程可以有效融合思政元素,助推隐性思政教育的开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效果,其手段隐蔽,可适范围广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积极影响。”[3]隐性思政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价值的引导。而隐性思政教育实现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讲解和分析,进而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获得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双重收获。公共藝术课程的授课对象多为艺术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因此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多以艺术作品的鉴赏为主。大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充分感知和体会艺术以情动人的魅力。大学生在进行艺术作品的赏析过程中,通过艺术作品强烈的感染性,自觉地接受作品传达的思想,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因此,公共艺术课程具备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完成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能力。

    公共艺术课程多以艺术作品作为实际教学案例,教师会在艺术作品分析的过程中教授艺术理论知识。以影视音乐的赏析为例,在讲解影视音乐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如果选择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那么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影视音乐的相关艺术理论知识,还能增进对歌曲提倡和宣传的爱国主题的理解。从宏观角度来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凸显着特定历史时代、特定地域人们的主导思想和价值观念,艺术作品能够传达着艺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地区文化。因此,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进行赏析,即便不做过多思政内容的讲解,身处同一文化圈的广大青年学生,也能够了解作品传达的意识形态内容。

    相较于其他门类的课程来说,公共艺术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更为便捷且有效,艺术作品时常能够在人们毫无抗拒心理的状态下,完成思想教育活动。使学生自愿自觉地接受艺术作品传达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触动。经过长期的艺术熏陶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更为稳定并具有延续性,成为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注重选择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能够强化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的作品,能够使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内容的传达更为透彻,更具有效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保证。

    三、影视音乐作品赏析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的教学价值与应用

    当前多数高校在开足开齐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等八门限定选修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史论和批评、艺术实践类等课程。例如,一些院校开设了影视音乐作品赏析课程,也有一些院校在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等课程中涉及了部分影视音乐作品赏析的内容。无论是将影视音乐作品赏析作为独立的课程,还是将之作为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等公共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影视音乐赏析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均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

    影视音乐作品赏析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视音乐既有音乐艺术的属性,同时又属于影视艺术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进行音乐赏析,又可以将之作為视听语言的重要构成进行影视艺术分析。在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等课程中,影视音乐均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作用。由于公共艺术课程面向高校普通类学生而开设,当下很多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把握和了解更多借助于大众媒介。影视音乐是他们能够频繁接触到的艺术作品类型之一。使用学生熟悉的影视音乐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对于任何一门公共艺术课程来说,都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作用。并且,许多中国影视音乐作品能够明确地传达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以此作为教学案例得以有效地传达思政教育内容。

    第二,影视音乐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依靠单纯听觉感官去感受音乐的魅力,还能够结合影像视频的观看来理解歌曲的内涵,使学生对艺术作品思想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第三,除了对影视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以外,使用影视音乐作品作为教学案例,还能够有效开展艺术实践。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多以鉴赏为主,艺术实践仍处于薄弱环节,多数学生不愿参与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缺少艺术表现力和艺术积累。例如,戏剧表演、影视拍摄均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学生在完成此类课程的艺术实践内容时存在着困难。影视音乐作品的表演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艺术实践形式,寻找学生熟悉的爱国主义影视音乐作品作为赏析和表演的曲目,能够使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收获。

    课程思政背景下,影视音乐作品赏析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选择和更新教学案例,选择审美价值、“思政味”和文化传承意识兼具的影视音乐作品作为讲授案例,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密切统一。影视音乐作品赏析部分的教学案例应多选择经典的中国影视音乐作品,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以审美价值、“思政味”和文化传承为核心关键词,展开音乐作品的选择。例如,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为《风云儿女》的电影主题曲,在1949年被确定为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20世纪30年代电影《马路天使》中周璇演唱的《天涯歌女》等影视歌曲被人们所熟知,它们均体现了特定历史年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境况,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这些歌曲既是大学生所熟知的,并且它们是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的作品。对此类作品的赏析和读解,能够实现影视音乐艺术知识讲授和思想价值引领相统一。

    第二,关注思政教学内容的讲授效果,挖掘影视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除了一些明确表述爱国主义情怀的红色影视歌曲以外,很多影视音乐作品隐现着创作者的家国情怀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此类作品的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加入对作品历史时代、文化环境、社会思潮等方面的读解,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教育。“用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来外延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内涵,反之在艺术创作、赏析中启发当代大学生的初心与使命,两者相互裨益,为学生成才成长打下扎实的价值底色。”[4]

    第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的讲授方式,保证学生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接受效果。影视音乐作品兼具电影和音乐艺术的双重属性,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讲解形式,选择以影像视频或音频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学习。例如,电视剧《红高粱》的主题曲《九儿》中并无直白的唱词凸显抗战救国、为国牺牲的家国情怀,但其曲调旋律的设计哀婉且雄浑悲壮。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影视歌曲与影视剧内容密切相关的优势,播放以《九儿》为背景音乐的电视剧片段,从而使学生在欣赏影视片段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相对抽象的旋律和唱词。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对音乐作品的曲调与影视作品的主题相结合进行分析,向学生明确讲述作品渗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结 ?语

    总体来说,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艺术美,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情感。与此同时,加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通过教师教学过程中深挖艺术作品的思政品质,向大学生传导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推动学生在公共艺术课堂上,感受和理解艺术之美的同时,不断形塑和明确正向价值观念。让广大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在艺术美育与思政教育的熏陶中生根发芽,借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注释:

    [1]李??骏,党波涛.公共艺术课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30—32.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0.

    [3]詹??鹏,王崎峰.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思理路[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111—116.

    [4]伊善斌.黑龙江综合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发展路径探析[J].当代音乐,2020(05):10—12.

    [收稿日期]2020-06-25

    [作者简介]张婉宜(1990—??),女,博士,沈阳大学音乐与传媒学院讲师。(沈阳 ?110044)

    (责任编辑:张洪全)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八王寺街53-4号城中艺景12号楼(2本)

    电话:18641822166 ?????935912585@qq.co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