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近代京剧在江南城市的传播述略 |
范文 | [摘? 要]近代京剧在由北向南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式“海派”,其后通过各种媒介由上海向周边城市边际辐射,逐渐成为无锡、苏州等江南城市居民音乐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锡报》是近代无锡地方报刊中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刊载的许多关于京剧活动的报道,囊括了名伶来锡演出的广告、职业京剧班社的演出信息和无锡京剧业余社团的活动记录。这些记载反映了近代京剧在无锡传播的区域性概貌,是当今学者追寻近代江南城市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脉络的珍贵历史线索。 [关键词]京剧;《锡报》;传播 近代,随着报刊、广播、唱片、电影等新兴媒介的兴起,为音乐的传播、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形式与途径。具体到京剧,在其由北向南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除北京之外最有影响的地区流派——海派京剧。作为有“小上海”之称的近代工商业城市无锡,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上海的边际辐射,京剧名角、班社纷纷到来;无锡市民对京剧的热爱与反哺,滋生了水平较高的京剧业余社团,成为了京剧在江南城市传播的重要阵地。 《锡报》是民国时期无锡地方报刊中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其中刊登的大量音乐资料,呈现了近代以无锡为核心的江南城市音乐发展面貌。20世纪二三十年代《錫报》刊登的“广告”“地方新闻”“邑评”“播音台”“剧评”“锡报戏剧增刊”“戏剧特刊”等栏目记录了相当数量的京剧纪事、活动、评论等内容。这些资料囊括了孟小冬、荀慧生、周信芳、言菊朋等名伶来锡演出的广告信息,以及职业京剧班社如厉家班、大小京班的演出活动和无锡本地业余社团如庚记社、辛社等的活动记录,反映了近代京剧在无锡传播的区域性概貌,为当今学者探寻近代江南城市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线索。 一、京剧名伶的明星效应 20世纪初,已有京剧名伶到无锡演出的记载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名角们来锡表演愈加频繁,经典的剧目、精湛的表演,再加上名角们营造的明星效应,培育和造就了锡城比较繁荣的京剧演出市场。 20世纪20年代来无锡表演的京剧名伶主要有孟小冬、荀慧生、郝寿臣等。孟小冬曾前后三次来锡献艺:1919年3月—5月,12岁的孟小冬首次在新世界屋顶花园演唱并由此唱红,其间共演出了68个夜场,剧目有《空城计》《逍遥津》《托兆碰碑》等,深受无锡观众的喜爱;同年7月孟小冬二度来锡,在长达110天的演出中,新世界屋顶花园天天满座,热闹非凡;1924年6月27日—7月5日,已是享誉京津沪名角的孟小冬第三次来锡演出,她在无锡庆升戏院演出了《四郎探母》《空城计》《击鼓骂曹》等剧。作为资深京剧发烧友,《锡报》主编吴观蠡在其专栏“观蠡室剧话”中,为孟小冬撰写了大量满溢赞美之词的剧评文章。“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20世纪20年代两次在无锡演出,第一次是1922年1月,他以“白牡丹”艺名在无锡新世界屋顶花园演助赈戏两天,表演剧目有《天女散花》《麻姑献寿》等;第二次是1924年6月,荀慧生再次到锡,在庆升戏院演出《贵妃醉酒》《馒头庵》《杜十娘》《金玉奴》等拿手好戏。另外,1924年4月,有“活孟德”之称的郝寿臣和黄润卿、程继先等在无锡吉祥戏院演出《取洛阳》《得意缘》等剧目。 到了20世纪30年代,来锡演出的京剧名角更多了。京剧老生麒麟童周信芳至少有两次来锡演出:1935年1月14日—17日,周信芳在中南大戏院演出《月下追韩信》《汾河湾》《浔阳楼》《战长沙》《路遥知马力》《全本三国志》《凤凰山》《打严嵩》《投军别窑》等剧目,《锡报》头版连续四天刊登醒目广告;1936年5月16日—26日,周信芳偕王兰芳等麒社全班人马和苏州新舞台原班角色再次在无锡中南大戏院演出,剧目有《全本一捧雪》《投军别窑》《打严嵩》《全本青风亭》《明末遗恨》《四进士》《扫松》《下书》《路遥知马力》等。 1936年4月1日—11日,李万春和金素琴在中南大戏院合作演出全本《武松》《玉堂春》《佟家坞》等三部剧目,与之搭班的演出班底是苏州金城大戏院文铭老张记班全体艺员120余人;同年4月26日,无锡大戏院放映了由新华影业公司拍摄、李万春主演的黑白有声京剧影片《林冲夜奔》。 1936年5月5日—10日,言菊朋在中南大戏院演出,吸引了大量的包括附近江阴、常州、宜兴的京剧爱好者前往观看,特别是“演空城之夕,台上未演三出,池子已人满,座中甚喧杂,直至大轴登场,始稍静。菊朋上场,彩声四起,念引子,字正腔圆,确甚名贵;唱西皮原板无不掌声如雷,念字不论尖圆,绝鲜倒字,此为言氏大过人处。低音行腔,颇多佳趣。”[1]1936年5月9、10日,京剧评论家张肖伧在《锡报》专栏“蒨蒨室剧话”中对言菊朋在无锡的表演评价为:“言菊朋之学谭,内行舍叔岩外,其用心之专致力之勤,深勘钦服。愚对菊朋唱戏之脸不敷粉,及一切服饰悉守旧规,又其唱南阳关必带骂杨广等等,毫不偷懒认为是今日菊部须生界中之柱石,且不屑仿效他伶趋时媚俗,有足称述。” 二、职业班社演员的精湛表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无锡演出的京剧职业班社有赓福小京班、标准大京班、厉家班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厉家班。 厉家班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附设于上海更新舞台的京剧小科班,由更新舞台经理周筱卿主办。该小科班成员以戏园琴师兼后台经理厉彦芝及其子女为主体,故称“厉家班”。除此之外,小科班还有其他学员多名,多是更新舞台的艺人子弟。该班的启蒙老师有朱百岁、小达子、张韵楼、白家麟、蓝月春等一批更新舞台的演员,厉彦芝还聘请了一批技艺高超、戏路正、教学有方的专职教师,有关盛明、王蕙芳、赵瑞春、郭三增、潘奎祥、张富胜等。在教师们的严格训练下,学员们的表演逐步享名沪上,被誉为江南的“富连成班”。其中以厉慧良(武生)、厉慧斌(花脸)、厉慧敏(青衣、小生)、厉慧森(丑角)、厉慧兰(老生)兄妹五人技艺最为出众,时称“厉家五虎”。1935年8月下旬厉家班到无锡中南戏院演出,大受欢迎。1935年8月30日《锡报》的“小播音台”描述道:“更新童伶班全体四十余人,最幼者只五龄。男孩均穿黄布军式制服,女孩白衣黑裙。饮食起居,系团体化,秩序井然。”同时,《锡报》刊登的《中南童伶班之探母》一文,对厉家班各成员的表演尽是赞美之词:“中南新到更新童伶班,生旦净丑,均系幼童,博得大众赞美。第一日演全本《探母》,厉慧良之四郎,厉慧敏之宫主,可称双绝。饰太君者为苗紫云,饰太后者为朱小霞,饰四夫人者为王桂兰,其他如厉慧森之天佑。”[2]“饰天佑之厉慧森,年仅九龄,表做之神妙,一出场即令人发噱。表情与科诨,一举一动,无不令人绝倒。饰太君之苗紫云,大段流水,喉音清脆,出自天然,唱腔亦颇具根基。闻系名伶苗鑫茹之掌珠,盖家学渊源也。”[3]无锡京剧著名票房辛社的社长朱东山还在含秀桥本宅中同社内名票徐隐飞、周炳荣、叶德真等人宴请了厉家班的主要成员与更新舞台代表胡静安等人,宴毕“慧良、慧敏歌《连环套》,慧兰歌《定军山》,鸿瑞歌《南阳关》,紫云、慧敏歌《武家坡》,无不字正腔圆,饶具韵味。”[4]1936年末至1937年1月厉家班先后共在南京的明星、中央大舞台两戏院演出总计一月有余,卖座盛况,开南京各戏院之空前纪录,每场的票都售罄。[5]除了表演受到欢迎之外,在上海期间,厉家班还在百代公司灌制了数张唱片,其中以厉慧良、厉慧敏合唱的《投军别窑》最佳。[6]1937年抗战爆发后,厉家班离开上海,至江、浙、皖及长沙、武汉等地,公演了宣扬爱国精神、意在唤起民众抗日热情的《抗金兵》《风波亭》等剧,1938年10月,厉家班迁往四川重庆。 三、民间社团票友的会唱交流 清末民初,京劇票房(即业余社团)兴起。票房演出以自娱为主,亦有营业性公演,其目的主要为筹备票房活动经费;很多票房还常为赈灾义演,在当地颇有影响。无锡票房集中了新闻界、工商界、银行界等京剧爱好者,活动极为活跃,其中较突出的有庚记社和辛社。 (一)庚记社 1920年,王彤云(韵楼)、杨敬威、庞如朋(霞明)等京剧爱好者发起组社,研习京剧,因成立于庚申六月,所以命名为庚记票社。该社曲师为王义亭,成员有王彤云、裘杏泉、杨润甫、杨云湄、杨慕桥、杨组云、庞如朋、张拱辰、侯疑始、曹也庵、吴观蠡、糜俊千等三十余人,多为新闻界人士。庚记社成立后,于1920年11月3日—4日在无锡城中公园会唱,曲目有王彤云的《盗骨》《断臂》《讨鱼税》,杨敬威的《御碑亭》《全本南阳关》,庞霞明的《彩楼记》《武家坡》(与吴观蠡合唱)等。庚记社还曾与上海雅歌集在无锡新世界屋顶花园义演赈灾戏。1925年3月23日—27日,为支援上海“五卅”惨案罢工工人的反帝斗争,庚记社与上海闸北学生五卅后援会济工游艺会在无锡庆升戏院义演三天;同年7月,在无锡南阳里学艺女学校的暑期音乐会上,庚记票友清唱京剧,杨敬威、王彤云操琴,骏叔、惠芬合唱的《武家坡》,王骏叔的《受禅台》,惠芬的《汾河湾》等受到欢迎。1926年1月30日—2月1日,庚记社在庆升戏院筹金义演三天,有庞霞明的《宇宙锋》等戏。1931年1月31日—2月4日,季云卿在无锡发起赈灾义演,庚记社应邀参加,王彤云、杨润甫合唱《捉放曹》(王演曹操,杨演陈宫),黎才生、王彤云合演《空城计》(黎演孔明,王演司马懿),抗战爆发后,票社成员离散,停止活动。 (二)辛社 辛社成立于1932年10月25日,社长杨钦承,聘沈益民、乔竹天为教师,王阿根为琴师,社员多为工商界人士,有王槐生、周炳荣、过自新、吴剑伯、朱东山、杨祖钰、徐隐飞、沈鹤、黄丽春、谢叔永、沈启源、穆宝荣、任俊超、顾祝君、张亚先、倪菊卿等。开幕当天即有第一次彩排演出,自制行头,阵容比较强大。1932年12月12日,辛社在中南大戏院举行第二次演出,剧目有沈鹤《行善得子》,王槐生、吴剑伯《双投唐》,朱东山《黄金台》,黄丽春、邹瑾卿《南天门》,谢叔永、沈启源《珠帘寨》,徐隐飞、王槐生、穆宝荣《捉放曹》,张亚先、吴剑伯、倪菊卿《探母》等。1935年1月23日,辛社假中南大戏院举行第三次演出,剧目有《投军别窑》《贺后骂殿》《法门寺》《琼林宴》《捉放曹》《艳阳楼》等,售票收入多充作慈善经费。 1937年抗战爆发后,辛社社员星散,活动停止。1939年3月,江阴名票蒋畹青来锡,辛社票友周炳荣、王槐生等每日与其研究京剧,兴至则引喉高歌;周炳荣还特邀名琴师吴鸿涬、王骏叔为蒋畹青操琴。后经众人重新筹备,将辛社改为怡声社,社址在后书院弄,社长窦璞,成员均系无锡工商界人士,有陈荣泉、窦璞、窦稽、杨励君、杨千青、王槐青、王槐生、谢颖达、单黎明、温蔼士、周炳荣、荣亚青、沈耀明等人。怡声社成立后,于1939年6月16日,在无锡大戏院演出,日场《汾河湾》蒋畹青饰演柳迎春,《黄鹤楼》中,窦寿彭演周瑜、王骏叔演刘备。夜场有《法门寺》,并有窦寿臣演《庆顶珠》,温蔼士演《别窑》等剧目。1940年5月8日,怡声社假座新生戏院举行成立一周年纪念演出。1941年10月12日,怡声社在公园多寿楼举行无锡各界庆祝国庆纪念大会演出,剧目有华祥麟的《四进士》,姚汉臣的《朱砂记》,单黎明的《南阳关》,窦鹃声的《刺汤》,许君翔的《丁甲山》,萧涵生的《捉放宿店》,刘德云的《追韩信》,窦璞的《珠帘寨》等。 综上所述,京剧业余社团的建立,满足了不同职业市民阶层的娱乐生活需求,推动了社会慈善公益活动,提升了京剧的社会地位。 结? 语 无锡,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它所呈现的近代音乐现象折射出了民国时期江南城市音乐文化的概貌。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锡报》上音乐资料的解读,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到京剧艺术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分支在无锡传播的基本概貌。 从传播区域特点来看,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毗邻苏州,南濒太湖,水路运输发达;1905年沪宁铁路无锡段通车,随后铁路、公路建设不断发展。依托便捷的交通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和文化上受到上海的边际辐射,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成为近代人员频繁流动和人口集中聚居的地方。这些都为京剧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物质条件。 从《锡报》刊登的内容上看,其中京剧广告一般出现在《锡报》的头版、二版和四版副刊上,有关京剧的评论文章主要刊登于四版。头版、二版广告主要突出剧团所聘的京剧名角,四版主要刊登各剧场每天表演的节目广告。评论文章主要对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反映做出描述与评价。这些资料是近代无锡市民音乐文化生活的例证与诠释,也是近代京剧文化南下后传播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从传播京剧的表演空间来看,职业演员和社团的表演主要在剧场包括戏院、游艺场内厅等。剧院是获得听觉体验和视觉体验双重享受的最重要的空间区域。在这个空间里,职业演员是京剧的传播者,作为消费群体的观众则为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演员和观众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关系。业余社团的日常会唱活动则主要在私宅、公花园开展,社团的成员既是观众又参与表演,在会唱过程中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传递。另外,电台播唱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手段,锡城市民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名家的演唱。 最后,京剧在南下上海后向周边二、三线城市辐射传播的过程中,因市民阶层审美心理需求以及传统音乐文化强大的根基与生命力,决定了京剧在无锡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如庚记社、辛社等本土化的业余社团组织。这些组织成为培养京剧艺术票友和受众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京剧在江南的传播和传承。 注释: [1]晓? 初.言菊朋之空城计[N].锡报,1936-05-12. [2]祥? 麟.中南童伶班之探母(上)[N].锡报,1935-08-30. [3]祥? 麟.中南童伶班之探母(下)[N].锡报,1935-09-01. [4]叔? 豪.辛社朱社长欢宴童伶记[N].锡报,1935-09-03. [5]佚? 名.厉家班赴甬履天然之约[J].影与戏,1937(10):12. [6]佚? 名.杂碎[J].影与戏,1936(04):10. [收稿日期]2020-06-04 [作者简介]李晓春(1975—? ),女,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无锡? 214122) (责任编辑:张洪全) 地址:江苏无锡蠡湖大道1800号江南大学蠡湖家园58号601室李晓春 电话:13771121938? ? ? ? 邮箱:61227850@qq.com 吴跃华代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