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发挥优势 顺势而为 |
范文 | [摘要]新冠疫情肆虐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面临史无前例的考验。随着线上授课的广泛开展,教育部要求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为此,多省、市先后落实“五育并举”举措。值此疫情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顺势而为,发挥自身美育优势,从学科育人角度搞研究,从树立学生民族观、大局观上做文章。为此,本文尝试通过教师、教学层面,以疫情期间音乐教学存在问题为切入点,探索特殊时期基础音乐教育的实施与应对策略,以期为教育界同仁提供建议,进而为完善后疫情时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助力。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反思 新冠疫情肆虐以来,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化。2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出《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1](以下简称《通知》),对线上教学工作提出具体部署。依据“通知”精神,各地中小学校因地制宜,积极组织优秀教师集体攻关备课,网罗线上优质教育资源为新学期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但必须正视的是,为应对疫情而仓促上马的线上授课本就有着急就章似的考量,对整个教育事业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平日处于“非主课”地位的音乐课程更是被无情地挡在了当下这种教育模式之外,成了名副其实的“随意科”。 音乐通过听觉的感知引起接受者在思想、意识、情感等方面的联觉反应,并与其自身的教育经历、时代情景、生活状态、心情变换等产生联系,由此,欣赏者会收获到独一无二的听觉感受和情绪体验,并同时在此种体验中获得心灵的温润、情操的陶冶、审美的愉悦。因此,广义的音乐教育,在功能上应从两个层面来解释:一是音乐的教育,即对音乐艺术本身的体验和欣赏;一是通过音乐的教育,即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陶冶和温润,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提升。换句话说,音乐课程既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体验到音乐的审美特性,也可以通过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络,以“润物细无声”之方式温润心灵、启迪智慧、传递能量。因此,笔者认为,值此疫情时期,教育事业面临大考的关键时刻,音乐课程理应顺势而为,发挥其自身的学科优势,以美育之名义传播民族情怀、团结精神,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一、疫情时期中小学线上音乐教学的现实问题 (一)在线音乐课程数量较少,实际开课率不足 在全社会教育资源都在积极备战网课的大环境下,音乐课程似乎依然是被人遗忘的角落。笔者所在的山东省某地市主城区,共有约20所公立小学,每个年级共有约6000名在校学生,却在共用一个版本的音乐课程视频(视频约9分钟)。依据山东省某地市四所中小学校过去一周的网络课程表显示,:1~2年级学段,在线授课课时25节/周,音乐课程占比2/25(8%);3~6年级学段,在线授课课时25节/周,音乐课程占比1/25(4%);7~9年级学段,在线授课课时40节/周,音乐课程占比0/40(0%);高中学段,在线授课课时40节/周,音乐课程占比0/40(0%)。 (二)教学内容的“一刀切” 《通知》提出,各地各校应避免“一刀切”,坚持國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2]。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懂得理解、鉴赏、表现音乐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三个方面内容[3]。由此可见,音乐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由欣赏、表演、编创等类别的课程组成,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课程组成结构是极为合理的。但从实际在线音乐课程的类别上来看,清一色全是欣赏课。笔者在对当地中小学生的电话采访中,了解到了一些问题,大致如下。 从以上课程表的排课上来看,小学1~2年级、3~6年级音乐课程尚列于正常教学课程之中,似乎与平时的学校课程排列无异。为此,笔者对这几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了口头询问和走访(笔者是一名钢琴教师,有部分私人学生),其结果却出人意料。 笔者问:你对学校开设的线上音乐课程感觉怎样? 1.(小学二年级)王某:这几周我们上过一次音乐课,老师放了一首音乐作品视频在线上,让我们自己听,没听懂。 2.(小学五年级)李某某:这几周没上过音乐课,不过就算排课了,我也不想看,没意思! 3.(初中一年级)赵某某:自疫情以来,音乐课程从没有认真上过,即便不是在这种特殊时期,音乐课程的开课次数也是极少的。 4.(初中二年级)陈某某:音乐课程没上过;除非学校举办艺术节的时候,音乐老师会组织各班级排练合唱作品,这种排练是强制性的,不管你喜欢与否;我个人不太喜欢唱歌。 5.(高中一年级)谭某某:我们就没想过有音乐课,直播课占用时间太多,根本没有时间练习自己喜欢的乐器。 二、对当下问题的反思 (一)音乐课程不能成为“花瓶式”的课程 长期以来,各地音乐课程开课时间不足是无法规避的事实,课程地位的“边缘化”使得不少地区的学校音乐教师疏于对业务的钻研和自我素养的提升,音乐课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学科教育中的“花瓶”。在智能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理应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课堂的融合作为自身积极探索和创新的领域。 笔者于2014年—2017年曾经带领学生深入当地中小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现状、音乐教学现状、音乐课标准实施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1.近半数以上的教师已经基本丧失音乐教育的基础专业技能(即唱、弹、跳、指挥)。 2.音乐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以欣赏课为主,很少涉及其他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基本以点击电脑屏幕为主,缺乏对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人文关照。 3.若以《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标准》为依据,笔者所在地区课程达标率不足50%,这还得益于学校每学年组织的、较为形式化的“艺术节”。(个别学校的音乐教师唯一的工作就是在艺术节中组织学生排合唱)。 (二)线上课程不能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当下,各地小学音乐课程主要以“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时长在10~15分钟。这一微课制作规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生理承受能力,能够保证学生在高度专注的状态下摄入教学信息。事实上,无论是线上或线下教学,我们评价这堂课的“含金量”,其理论内核有二:其一,课程“育人”价值;其二,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余下认为,欲打造“金课”,此两点不可缺一。如此能够陶冶性情、给人以正能量的音乐课程,如若仅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课程“育人”价值何在,学生收获几何?“主课”教学成果丰硕的原因就在于课前预习、线上听课、课后线上复习、在线答疑等内容的环环相扣,而音乐课程则只是以每周15分钟的一段视频观看,缺少必要的“课前预习”“课上答疑”“课后巩固”环节的设计,纵是“神童”下凡,也难以达到课程的预期效果。 (三)音乐课程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力支撑 疫情时代,家长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孩子们用的什么app来上网课。自“通知”颁布以来,各种网络教学平台、app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空中课堂、钉钉、雨课堂、QQ直播、企业微信等纷至沓来。据统计,2019年教育软件年度开发总数约占整个软件市场的三分之一份额(与办公、财务软件呈三分之势),其总量约占整个中国软件市场的25%。 然而,这些软件的开发半数以上是由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出资开发的,例如:作业帮、学而思网校、腾讯课堂、猿辅导、无限宝等,而即便是涉及普通学校教育所用的软件,仅为一些教学管理、出勤打卡、考试报名、健康检测类的软件,真正涉及学校艺术教育的软件可谓凤毛麟角。同时,网络可用于基础音乐教育的资源也比其他学科要少得多。例如:教育部推荐的“国家网络云课堂”公布的3月9日—13日的课程内容中,总课程66节,主课(语、数、外)39节,美术1节,体育1节,戏剧1节、道德1节、中华经典诵读4节,其余课程为高考课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国家级的教育平台之上,音乐课程可用资源数量极少。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基础音乐教育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疫情的袭来,使其在教育手段、资源上的短板显得更为突出。 (四)线上教学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融合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4]的课程理念。根据2011版课标所提出的要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应按学生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分为三个学段,即1~2年级、3~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应形成有效衔接,教学内容也应依次循序递进;教学内容也应依据学生心智程度、兴趣方向,为学生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音乐认知之路。笔者认为,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忽视学生对乐器演奏、技能表现、即兴编创等能力的培养和构建。学生在音乐课程中收获的不仅仅只有审美和陶冶,还应使不同学生在积极的音乐体验中,认清自身优势,开发自身潜能,为走上不同层次的成长之路做好铺垫,从而达成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对当前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关注课程“育人”,将时代强音融入音乐教学 通过教育使学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民族观、大局观,是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音乐教育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音乐能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人的情感世界,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并无须借助于固化概念的理解而直击人的心灵深处。鉴于此,在欣赏、表演、创造环节可有以下的课程设计思路。 1.音乐欣赏:1~2年级、3~6年级学段。欣赏课程曲目可从民族优秀音乐和“抗疫”力作中遴选,在音乐中让学生感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与一线的奉献者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切情感。 2.音乐表演:3~6年级、7~9年级、高中学段。以班级、年级为单位进行才艺展示活动。表演形式可以是多人协作(可通过视频录制合成)或单人展示;作品体裁可以为乐器(歌曲)演奏(唱);作品内容既可以是经典音乐作品的展示,也可以鼓励学生编唱原创作品(抗击疫情题材为主)。 3.音乐创造:7~9年级、高中学段学生编创(以抗击疫情题材为主)歌曲、歌词,并在网络直播平台以班级为单位交流欣赏。教会学生将自身对奉献、团结、民族、国家的理解融于音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激发学生创造性潜质,满足个性化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探索“互联网+课堂”的多维学习模式。 笔者建议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推动音乐教学建立“互联网+课堂”的多维学习模式,实现课堂、课下、线上、线下学习时段的全覆盖。笔者以小学二年级《乐器的识别》为例,简要概述“互联网+课堂”实施细则: 乐器的识别-吹奏类乐器 线上内容 线下内容 课前预习 观看微视频,了解吹奏类乐器的形制,并欣赏若干段落的经典作品,并试图说出曲名。 哼唱出视频中器乐作品的大致旋律。 课堂学习 1.课前准备:欣赏埙演奏歌曲《送别》 2.导入:猜猜这是什么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3.课程讲授:讲授吹奏类乐器的种类。 西洋乐器:木管类、铜管类 民族传统乐器:竹笛、埙、笙、箫等。 其他类:口琴、口风琴 4.欣赏: 口琴《友谊地久天长》 口风琴作品《同桌的你》 5.课后拓展:尝试动手制作简易乐器。 非疫情时期,可将线上内容转为线下教授;也可利用线上教学视频配合线下课程教学。 课后指导 教师播放音乐小常识、学生演奏乐器、动手制作乐器的视频;在线回答同学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练习乐器、制作乐器、查阅资料了解吹奏乐器的特性。 (三)倡导构建应对重大灾害教育处置预案,完善线上音乐教学视频库,以满足后疫情时代及重大灾害期间线上教学的需求 此次疫情是对我国基础教育应变能力的一次大考。从长远来看,积极构建应对重大灾害时的教育处置预案,加快补齐基础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是当下工作的重点。在此后一段时间至后疫情时代,建立健全完善的线上音乐教学视频库,应作为各地教育部门着力关注的焦点。这项工作一方面是对疫情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经验和教训的及时总结,这对当下和后疫情时代的教学实施颇具参照和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以此为契机,建立起具有相当数量的且不断更新的音乐教学视频库,从而推动“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广泛建立,在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提升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水平。 结? 语 以上思考,看似由疫情时期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所引发,实则源于困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旧痼。长期以来,国家美育战略的要求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实施水平间的距离,使身处其中的教师、学生、家长都颇感茫然,积累问题较多。当下来看,着眼此视域下的研究和改革远不能适应时代,尤其是疫情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笔者借此疫情时期,提出以上思考和建議,希望业内前辈、同仁能够凝聚经验,以前瞻、全局地思考音乐学科究竟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方案的着眼点和落脚?如何保障方案顺利实施等问题。 注释: [1][2]http://www.miit.gov.cn/newweb/n973401/n7647394/n7647399/c7673814/content.html.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收稿日期]2020-05-25 [作者简介]任陆(1982—),男,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48) (责任编辑:张洪全)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大学路学府家园22号楼,任陆 电话:13869239553? ? ? ? ?周代理(原价)fquzmufkoqzq@qq.com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