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谭小麟古诗词艺术歌曲《彭浪矶》艺术特点探析 |
范文 | [摘? 要]谭小麟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开拓者,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歌曲《彭浪矶》融合了西方现代派的作曲技法和中国民族音乐神韵,其和声手法新颖且具有独创性,诗词与音乐结合完美,既彰显中国文人音乐之“雅”,又独具中国传统“文人画”之美,其古诗词歌曲的艺术成就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来者运用中国的“调式和声”等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考作用。 [关键词]色彩;民族神韵;审美意蕴 一、创作背景 展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谭小麟先生的地位极其重要。谭小麟(1912—1948),祖籍广东,生于上海。作曲家、琵琶演奏家。自幼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并熟练掌握二胡、琵琶等乐器。作品大都具有较强的室内乐性,在写作上打破欧洲传统音乐技法,运用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作曲技法,并使之与清新的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创作的艺术歌曲总数虽不满十首,但都具有精致的构思,尤其是钢琴伴奏的写作,十分简约但意蕴悠长,特别是古诗词艺术体裁歌曲更具有中国古典清秀隽永的气韵。[1] 宋末词人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早年以清高自诩,曾两次举荐为学官而不任。其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彭浪矶》调寄《采桑子》,写的是1127年北宋大变乱时,作者携带家眷逃亡时的切身感受。谭小麟的曲谱约成于1940年留美期间。词曲的创作的动机跟他当时“辞乡去国”,思念日寇侵占下的祖国不无关系。不但充分传达了主人公离乱中失群的孤独感和悲痛感,而且通过对下阕中清冷、空茫意境的刻画,把被不绝愁思所缠绕、折磨的“辞乡去国”者的一腔哀痛表现得入木三分。“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相映汀州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表达了自己背井离乡,像“孤雁旅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全篇以景寄情,动静交错,色调苍暗。用“扁舟”“旅雁”“孤云”“汀州冷”“枫叶芦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唱出了时代的悲凉之音。[2] 二、作品分析 这首作品在多声部的写作上,经过精心的布局和构思,钢琴伴奏和旋律写作水乳交融,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诗词的吟诵韵律和歌唱旋律相得益彰,整个音乐体现了中国古诗词独有的意蕴和审美情趣。 诗词分上下两阕,在音乐上处理成两个对比的段落A和B,两个段落在旋律手法及钢琴织体上都有较大的对比,每段各有不同的音乐主题,音乐的发展及推动所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在逻辑关系上,第二段音乐B是第一段A的递进和发展,B在情绪上渲染和推进了第一段音乐A的发展,随着旋律出现高音g2(第24小节处),这是全曲情绪的高潮点,随后情绪逐渐回落至结束。 音乐以行板的速度开始,前奏一个半小节后,音乐进入A乐段,A乐段是一个乐句a(10小节半)构成的一句体,从多声部上看调式在g羽上,该段结束时(第11至第12小节)调式转入c羽调式,A段结束。 中国调式和声的羽调式,在色彩上和西洋小调都具有暗淡、忧郁的特点,转调手法的运用,使旋律产生新鲜感,由g羽到c羽,转换了宫系统,属于转调乐段。旋律一开始以级进下行的叹息音调为骨干音的典型的五声性旋律,和诗词“扁舟去作江南客”惆怅叹息的情绪非常吻合,诗词的第二句“旅雁孤云,万里烟尘”音乐是从小字一组的f开始级进,上行的骨干音级迂回上扬,到了小字二组的f,掀起了全曲一個小高潮,这是该段的一个高潮点(第7小节处),“回首中原泪满巾”,在“回首中原”的“回”字,音回落到小字一组的f,先通过级进上行再突然小七度下行,回到该段落最低小字一组的c音,第11小节处的c1音到12小节处的c2八度大跳音程,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诗词所要表达的情绪。 钢琴音乐开始的第一小节,右手为在中音区缠绕g1音进行的固定音型式动机,作为背景式的衬托,后面三个小节基本上是重复进行,内声部是全音符的g音至d1的纯五度和声音程延续,后面重复4小节。从g-d(第一小节)、f-c(第二小节)、e-B(第三小节)、d-A(第四小节);每小节都是下四度的进行,然而四个小节连起来也形成了g-f-e-d;和d-c-B-A的双大二度的下行,这种写作,明显是作曲家经过构思的,这种多声处理手法,中声部的纯五度空洞的音响加上低声部纯四度、大二度的音程及右手的固定缠绕式音型,通过演唱旋律的融合这样的一个多声织体,通过mp力度演唱和演奏表现出来的清和淡雅的效果,音响上已经营造出古诗词一开始所要表达的惆怅寂寥的情绪和神韵。作品的前四小节,作曲家通过这样一种多声部的构思及设计,主要是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在和声的运用上具有民族特色,二度、四度、五度音程的叠置和运用,是探究民族调式的和声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三度叠置的尝试,在音响上不追求丰满,而是寻求符合中国人听觉和审美上淡雅的音响,音乐从第五小节始,右手出现了一条歌唱性的旋律,同演唱声部形成二声部对比复调,同时背景式固定的音型动机在保持基本节奏不变的情况下,更加流动起来,也形成一条起伏状在低音部的歌唱性旋律,同时音乐在低音部(6至9小节)具有明显的F-G-A-B-c上行二度级进旋律,整个多声织体表现为复调性的四重唱效果,突出演唱旋律,线条清晰且有条理。在写作技巧上,既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技巧又能巧妙结合使用,突出了该部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恰到好处。从第十小节开始,音乐减至三个声部,右手变成四度和六度和声音程,A段音乐接近尾声,调性开始由g羽转向c羽。 音乐的第12小节,也就是A段结束的这一小节,是落在c羽调式的主三和弦作为结束和弦,但同时也是间奏开始的小节,音乐上做了无缝对接,第13小节间奏右手的旋律高八度重复再现,引出作品的第二部分B段。 B乐段相比A乐段是一个对比乐段,运用4/4和3/4的变换拍子,旋律运用长短组合的节奏,几乎每一小节都不一样,符合中国诗词吟诵的韵律,钢琴伴奏的织体有律可循,第14、15小节为一个音乐织体单位,与旋律形成三重唱,调性在F宫系统上,“碧山相映汀州冷”诗句结束时,旋律落音是d2,为羽音,在这个长音上,钢琴伴奏重复了第14、15小节的织体,第15小节的最后一拍和第16小节,钢琴声部完全空缺,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韵,在中国传统国画中也称“留白”,会给人以遐想和余味,这也正是作曲家所要表现的独特的审美意蕴所在。在“枫叶芦根,日落波平”句,节拍变成3/4拍,“枫叶芦根”音乐的旋律变成短小的动机,表现了激动的情绪后的舒缓。第19、20、21小节处柱式和弦与演唱旋律形成节奏填充和错位,和弦看似西方调式和弦,但由和弦的叠置手法,却显现出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色彩,同时低音声部e1-f1-#f1的半音化进行,又增强了和声的紧张感,这是“20世纪新古典主义”和声手法,这种手法巧妙地运用到中国的五声性调式和声中,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也拓展了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表现力及手法。 第22小节的长音处,节拍回到4/4拍,钢琴织体仍然重复第16小节的音型,右手高声部加了四度的附加音,左手全音符由低音F至a的大十度延续,音乐立体空间加大,整个音乐织体变得丰满。第23小节,右手变成附加五度音程,低音部是前一小节中声部的下行三度音型模进,这种写作手法既保证了该段音乐在多声织体写作上的统一性又加强了音乐的内在逻辑。 “愁损辞乡去国人”,作为B段音乐最后部分,调性回归到g羽调式,调性前后一致,“愁”字出现,旋律音为g2,是整个音乐的最高点,也就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由mp开始,通过渐强至第26小节达到f的力度,“辞乡去”表现了诗人悲愤而无奈的心情,作者在音乐的织体处理上以重复性柱式和弦来表现,不同于前面的多声织体写作,音乐上营造了“虽结束,心犹未甘”的复杂情绪。力度上也是在f后减弱至mp再至p结束。coda有两个小节,以g羽调式全音符主和弦加延长记号,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结? 语 譚小麟作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彭浪矶》,是作曲家为数不多的声乐作品中的一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首作品具有典型的室内乐性,钢琴伴奏写作和演唱旋律融为一体,多声部构思严谨、理性,既能在和声的运用上看到“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影子,又能在听觉上感受到中国民族文人音乐典雅、清新的风格。钢琴织体的构思和写作精湛简约,体现了作曲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厚的古诗词文化修养,利用钢琴这种外来和声乐器,及西方艺术歌曲的形式,创作属于中国古诗词特有艺术意蕴的歌曲,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作曲家师承黄自先生,后赴美深造,系统学习了西方的传统音乐理论作曲技术,研究并开拓中国独有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他的学生像老一辈作曲家罗忠鎔等受其影响深远,开拓创新地创作出了像《涉江采芙蓉》等经典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运用上,如我国的和声大师桑桐等也深受谭小麟先生的影响,至今众多作曲家创作了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或者艺术歌曲,谭小麟先生无疑是一位极其具历史地位和贡献的作曲家。 注释: [1]周小燕,倪瑞霖.声乐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298. [2]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7%E6%A1%91%E5%AD%90%C2%B7%E5%BD%AD%E6%B5%AA%E7%9F%B6/10293095?fr=aladdin. [收稿日期]2020-06-22 [作者简介]陈卉卉(1981—? ),女,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杭州? 310018;哈尔科夫? 61002) (责任编辑:崔晓光) 地址:杭州西湖区文二路48号1-303? 陈卉卉 电话:1385806232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