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京剧《玉堂春》舞台表演艺术分析
范文

    张丽心

    摘要:京剧历史悠久、行当齐全、人才辈出,堪称场上文学的巅峰。而《玉堂春》作为京剧久盛不衰的剧目,更是场上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脱胎于小说,但又突破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它的走俏,可以说是文学由“案头”走向“场上”的成功案例。这一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其囊括了京剧旦角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另一方面则在于契合了大众的接受心理。

    关键词:《玉堂春》;案头文学;场上文学;启示

    《玉堂春》的故事曾被改编成鼓词、弹词、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其中, 京剧《苏三起解》《三堂会审》由于在编剧和唱腔上不断创新,逐渐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折子戏至今久演不衰. 京剧《玉堂春》包括“嫖院”“庙会”“起解”“会审”“探监”“团圆”, 二百多年来, 在各地戏曲舞台上一直上演。由此可见,《玉堂春》原型是以《玉堂春落难逢夫》为蓝本,进而流传演变为鼓词,直到现在全国其他各个地方戏曲剧种仍在上演《玉堂春》,如评剧《玉堂春》、越剧《玉堂春》、黄梅戏《玉堂春》和蒲剧《苏三起解》等。

    一、由“案头”到“场上”

    《玉堂春》取材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难逢夫”,《情史》卷二中亦见。剧情颇为简单,是说明正德年间,礼部正堂王琼第三子王景隆偶遇名妓苏三(花名玉堂春),一见定情。后销金筑楼,靡费钱财,万金散尽,而被鸨儿一秤金扫地出门,苏三倾囊助其返家。王景隆归家后敛心笃志,攻读诗书,终于金榜题名。而苏三则被鸨儿卖于山西洪洞县客商沈洪,沈洪妻皮氏与奸夫赵监生设计毒死沈洪,嫁祸于苏三。县官受贿,将苏三屈打成招,下入死牢。王景隆中进士后被点为山西巡按,虽遵父母之命,迎聘刘都堂之女,但仍心念玉堂春,到任后查明苏三的案情,平反冤狱,救出苏三,并结为夫妻。改编为京剧的《玉堂春》全剧包括《嫖院》、《庙会》、《起解》、《会审》、《探监》、《团圆》等折,几乎囊括了京剧旦角西皮唱腔的所有板式。其故事与话本大致相同,但增添了《三堂会审》一折,剧情高潮迭起,由大悲到大喜,最终得以大团圆结局。该剧最早于清代被改编为花部乱弹作品。在此之前,明代有《完贞记》、《玉镯记》传奇等舞台剧,均取材于《玉堂春落难逢夫》。到清代,《玉堂春》传奇就已于昆曲舞台上搬演,另外,姚燮《今乐考证·著录四》中也有《大审玉堂春》的名目。但这些改编后的戏剧均未得到观众的青睐,直至嘉庆七年(1802),三庆班在京演出京剧版,这出戏才引起广泛关注。后来在王瑶卿的指导下,梅、程、荀、尚四大流派各创新腔,争奇斗艳,才使得京剧《玉堂春》风头之劲,一时无两,更成为旦角的开蒙戏,经久不衰。

    二、《玉堂春》走俏之原因

    这出戏堪称文学由案头走向场上的经典之作,它的走俏,就一方面而言,得益于其与大众接受心理的契合。京剧是场上之文学,是市民艺术,它的观众群体多数为底层市民。因此,其与观众心理的契合程度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其受欢迎程度。纵览京剧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诸多反映市民生活,以商人、妓女、游侠为主角的戏往往倍受欢迎。

    首先,京剧《玉堂春》在取材上选用了文人与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故事本身极具吸引力。而文人狎妓,在唐代便形成了一种风尚,逐渐成为一种叙事类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道:“唐人登科之后,常作冶游,习俗相沿,传为佳话,故妓家故事,文人亦著之篇章。”如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皆是反映倡门女子爱情的篇章,而为时人所喜。

    而清末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京剧的观众群体不断扩大,妇女听众逐渐增多。陶君起在《京剧剧目初探·引言》中道:“光绪三十一年后,谭鑫培与汪桂芬、孙菊仙、许荫棠称四大名生,又多演折子戏,老生戏多于旦角戏,文戏又多于武戏。再入民国,又是四大名旦竞赛时期,剧目又有变化,从这种变化中,可以考察到当时观众的变化(如女听众增加),也可以看出剧目取材的变化。”因此京剧《玉堂春》更能满足人们的好奇欲望。

    其次,作为场上文学的《玉堂春》,照顾了观众群体的欣赏水平,避免了小说中的繁缛叙事和晦深的语言,掺入了市井俗语、俚语等,更为通俗化。如将话本中的王景隆改为王金龙,极具市井色彩,令观众倍觉亲切。另外,在《會审》一折中,潘必正有一句念白:“头一次开怀是那个?”“开怀”二字便是青楼当中的行话。同时,苏三的唱词中也有“鸨儿贪财将我卖,那王八鸨儿一斗金”一句,“鸨儿”“王八”等亦均是青楼当中的惯用称呼。这些俗语反映了旧时青楼的生态,使观众入耳能懂,并非粗鄙的咒骂之语。

    除此之外,《玉堂春》中丑角的设置,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整出戏悲而不伤,既动人又乐人。

    三、结语

    可以说,京剧《玉堂春》编创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旦角西皮唱腔,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契合了观众群体的接受心理,极好地发挥了戏剧的魅力。这是其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

    而京剧作为国粹,在近年来却日益成为小众艺术,境况堪忧。因此探讨一些经典剧目走俏的原因,就变得很有必要。更为重要的是,京剧作为“场上之文学”,是高度综合的艺术,与古典小说、金院本以及宋元杂剧等“案头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它既与小说等“案头文学”同属于叙事系统,叙事方式又迥然不同。这就要求在将“案头文学”改编为“场上文学”的过程中,要细心打磨、锤炼。而京剧《玉堂春》的走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为京剧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M].北京:中国京剧出版社,196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