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本科生阶段到研究生阶段之间教育过渡初探 |
范文 | 崔璐 【摘 要】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都是高等教育,但是他们的教育方式、教育目的都是不同的。他们是高等教育的两个方面,相互独立且又相互联系。针对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寻找合理的解决秩序。 【关键词】本科生;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2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就像他们高考前对大学学习十分茫然一样,全然不知什么是研究生?为什么称之为研究生?研究生学习什么?研究生到底是做什么的?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总是出现角色转换的问题。为了使研究生在3年的学习生活中真正的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就必须要经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升华。避免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产生一些严重的脱节问题,本文从学生,导师和学校三方面提一些粗浅认识。 一、研究生与本科生阶段教育的关系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两者具有不同的入学方式和培养模式[1]。其中硕士培养属于研究生的初级阶段,承接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的紐带。然而当前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常见的误区是将研究生教育当做本科生教育的延伸,将本科生的教育强加在研究生上。使研究生感觉到日常学习、生活与本科生并无区别,造成研究生缺少研究探索的积极性。本科生教育的要求是比较系统的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从而可以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或初步的科研工作[2]。研究生的教育与本科生不同的是,不仅要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更为全面,还要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3]。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理论和实际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对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程度、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4]。 二、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过渡间存在的问题 经历了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洗礼后,学生的“生物钟”自然调节到放松阶段,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对将要从事的研究认识不到位,表现出一种“躲避”的处事态度。研究生培养的前两个学期安排了许多课程,刚入学的研一同学会惯性的延续本科阶段的“老师教、学生听”的学习方法,不会主动的涉足课题、查看文献。第三学期一开始就要准备研究开题,学生尤其是学术型研究生要在一边上课一边查文献准备开题。由于前两学期毫无涉足科学研究领域,没有任何积累也不掌握可严重的一些方法,这样就造成了对涉足导师的课题产生一定“畏惧”,不只如何入手。学生意识到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学习上的差别,后悔研一时候没有很好积累。没有很好的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身份、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过渡。 三、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过渡的探讨 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的初期首先应该明确自己读研目的什么。老师和学校也应该提供一些让研究生低年级同学参加学术报告、课题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实现从“学习”到“研究”的角色转变。这样的过程可以影响到学生在未来三年学习生活的认知,使他们明白无论你读研的初衷是什么,来到了更高阶段的学习就是要完成自己认识、知识和技能的升华,要时刻保持一颗进步向前的心。其次要转变学习的侧重点,在本科生阶段学习的好坏以及态度,几乎是以考试成绩盖棺定论的,从而造成学生们在平时不学或少学到考试前在猛学的坏习惯。而在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小部分,是用来引导学生自身学习的一种手段,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有限的知识灵活运动到自身研究的课题中。最后是要增强自己学习的能动性。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的课程比较轻松造成了学生一种“轻松自在”的假象。没有认清研究生学习的真谛,浪费了研一宝贵的时间,产生了学习上的惰性,认为和本科生一样你教什么我就学什么,没有自主的去学习。同时,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要学会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尽可能的使自己融入到新的学习角色中,不可以像本科生一样凡事都等待,等待着学习,等待着交流,等待着进步。 导师角度上要及时敏锐的发掘学生的特长,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科研的需求,还可以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互补。其次要重视与研一同学之间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消除研一同学对自己的畏惧,还可以使研一同学尽早接触到课题,培养对课题的兴趣,促进他们平时对自身要求的提高,起到指引作用。最后,可以对于研一同学布置相对简单的科研任务,这样不仅使导师更容易了解新生,还可以使新生认识到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促进学习的能动性。导师可以作为研究生学习的引路人,从进入研究生阶段开始就可以指引他们提高科研素养,使他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开阔思路,增强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在课程教育方面,与本科生相比要使研究生明白研究的乐趣,进行学术的熏陶,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方面,应该在对研究生的考核方面体现出与本科生的区别。减少以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培优、奖学金评定的主要因素。专业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法上与本科生期末考试加以区别,要减少死记得知识,增加基础知识与实际科研结合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这样可以是知识扎实且灵活的学生得到高分,从而在成绩上反应学生的科研天赋,对考生予以甄别。同时鼓励学生不仅仅参与科研沙龙、听学术报告,还需要作报告。使学生充分了解他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的一些信息,让学生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对学校产生一些亲切感,也督促早日转入研究角色。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习,了解科研发展动态、工程需求,从而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之间的过渡关系到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的成长。它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实现,本文从学生、导师和学校方面分析了本科生阶段到研究生阶段过渡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程凤春.浅谈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关系──与何学秋同志商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5):47-48. [2]周玉清.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理科工作委员会召开2005年学术年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77-77. [3]刘小茵.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制研究——以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培养相衔接为例[C].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2013. [4]张磊,钱振东,刘腾爱.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7-1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