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与实践
范文

    李珈

    【摘 要】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经济和企业的需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应用人才。以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班为例,阐述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31-01

    高职教育同其他的教育一样,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包含两个层次: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而且还要求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课题组多次走访调研相关企业、跟踪回访毕业生发现,大部分企业是将人品、敬业、责任心等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转正升迁也是优先考虑综合素质优秀的员工。他们一致认为,经验和能力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提高,但是个人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并逐步形成[1]。恰好反映了大力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诉求。因此,以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于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己任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该顺应时代诉求,将工匠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综合研究与分析近年来的相关工匠精神培育经验,课题组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湖科职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某知名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联合开办的“现代学徒制班”为例,阐述在现代学徒制下如何培育高职学生们的工匠精神。

    一、校企育人双主体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几年的跨越式规模发展之后,进入到精而专的特色内涵建设阶段,已然意识到职业教育的责任“不唯教育界负之,当与职业界共负之耳”[2],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与企业合作的规模日益增加,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层出不穷,为企业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不同于高职院校的热情主动,企业一般处于被动配合的状态,校企合作方面依然存在着“学院热、企业冷”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市场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系是提供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二是企业认为参与人才培养往往是投入多、回报少,费时费力费财、千辛万苦培养出的人才可能会另谋他就另攀高枝;三是企业担心抽出一部分的人力资源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影响正常的生产进程和安全秩序。

    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意识到转型升级、技术创新都必须依赖高技能人才,与高职院校合作、参与人才培养不仅可以优先选择优秀的毕业生,而且可以减少新进员工适应岗位的时间成本以及培训成本,切实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因此积极主动与高职院校联系寻求深度融合、产教研合作机会。湖科职院电信专业与企业合办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冠名班,就是顺应潮流的产物。不过由于学院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用人,再加上性质和运行方式的不一致,导致了现代学徒制班运行实施的复杂性,这就需要以复杂科学为视角有效整合校内教育和工作实践教育两个系统[3],采用校企育人双主体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明确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中的主体定位,不仅是人力资源的主体受益者,而且还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者,更是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的主体传播者。通过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共同担负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现代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二、建设教师、师傅“双导师”团队

    “现代学徒制班”以培养适应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现代技术型人才为己任,采用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模式,教授的对象“学徒”是学生和徒弟的结合体,显然仅凭学校教师无法独立承担教书育人之重任。虽然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研发创新经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师德师风素质,但是在专业技能实际应用方面和工匠精神传承方面有一定的不足;另外相对于技术技能等显性知识而言,工匠精神属于内隐性的默会知识范畴,仅仅依靠语言表达或文字符号传递无法使学徒领会其精髓,还需要通过榜样和模范的亲身示范,需要文化氛围的熏陶,在实践中感悟其精神实质。

    因此“现代学徒制班”由来自生产制造一线的能工巧匠们担任兼职导师,与专业教师一起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思修德育、理论课程、部分实训环节等教学工作,兼职导师主要承担综合實践教学、企业认知实习、实地教学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的指导工作。企业的能工巧匠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以及独特的气场,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职业技巧,并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无形中感染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4]。学院教师和兼职导师二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学徒们对品质的追求。而且师生关系、师徒关系、同事关系,随时随地任意切换,便于发展成为平等式的朋友关系,一旦消除了身份带来的隔阂,将更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爱上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从而有助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

    三、构建工匠精神与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是工匠精神与技术技能融合培养的主阵地,是融合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载体。如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技术基础决定了精神层次,而较高的精神层次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技艺的娴熟,脱离了技术技能的工匠精神就仿若空中的楼阁、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泊不定毫无用处。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扎根于技术技能培训过程中,把爱岗敬业、孜孜不倦、创新进取等精神内涵融入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工匠精神培育和技术技能训练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例如“现代学徒制班”的基础技能训练课程《电子测量》,要求学生们能够熟练操作常见的电子仪器仪表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够创新测量手段或方法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测量精度的提升。如果说第一个要求是技术技能水平层面上的,那么第二个要求显然属于工匠精神层面上的,是对第一个要求的拔高和提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首先由学校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岗位技能要求,借鉴内部培训资料,共同开发有针对性的、符合学院学生学情特点的培训教程;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做一体化基础上采用“PDRO(计划Plan、执行Do、修正Revise、优化Optimize)三循环训练方法”,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初定测量计划、执行测量步骤、记录测量数据、计算测量结果,根据误差分析原因调整计划方案进行第二次循环操作,将得出的数据及误差与第一次的进行比较和分析,继续优化测量方案,再进行第三次循环操作。在周而复始的循环操作中,每一次误差的减少、精度的提升都能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明确看到重复的意义和作用,深刻体会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切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技术技能的培养融合贯通。

    再比如综合技能训练课程《电子技术实训》,以往是由教师准备和安排实训内容、方案、器材和步骤等,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学生到实训室很快做完之后就无所事事了。虽然教师强调再进行拓展探索创新方法优化方案,但学生大多敷衍了事,只满足于出现了结果,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结果是否准确、有无改进之处等等,懒于思考,只动手不动脑,只求应付教师,应付考核。可见教师“准备充分”、“事必躬亲”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教师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放鸭散养式”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折腾:依据电子技术实训目标和企业工作岗位实际使用的工具,列写实训项目和指南,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训主题,思考所需器材,制定实训计划,经教师同意后即可开始动手实施,一边操作一边记录过程和数据,一次两次不成功,分析原因,找到改进措施,再来三次四次,最终肯定能成功。经过努力、手脑并用之后得到的成功,学生将倍感珍惜和喜悦,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实践结果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创造性学习,极大地提升动手能力水平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項目实施和决策分析能力,促进了工匠精神的养成与提升。

    四、建立与工匠精神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的职业素质教育本质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延伸与升华,以培养创新型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最高目标,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现阶段的高职教育,考核评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和中小学教育一样,唯分数论,最终演变成了应试教育,衍生出流行口号“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造成了学生们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现象。而当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却是用产品的质量、工作的效率、客户的满意度、工作的态度等作为员工绩效考核评价的标准,“六十分”失去了用武之地,往往让学生无法适应。看似简单的错误,按照校内考核标准可能只是扣减三五分的得分,而在企业可能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资源浪费。因此“现代学徒制班”建立了与工匠精神相匹配的、以针对性和发展性评价相协同的考核评价方式,引入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标准,借鉴技能竞赛评分规则,突出对学生在沟通表达能力、工作胜任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5],促进和激励学生们以更加严谨和进取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朱佳丽.浅析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1):104-105.

    [2]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55.

    [3]杨小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9):17-20.

    [4]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53-56.

    [5]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

    课题来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为2016GB32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