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北京城市学院学农教育社会服务探索
范文 李玮+赵坤
摘 要:为了将北京城市学院的教育资源与顺义区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和现代都市型农业区的丰富资源相结合,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目的,学校成立课题组针对社会需求开发了学农教育课程资源,按照季节时令、农业类别提炼整理了112项学农教育项目,完成了84个典型学农教育项目的课程设计,开发了《中华24节气》系列、《葫芦种植与火绘葫芦》系列等十余个微课资源。通过该社会服务探索,解决了顺义区内学农教育单位在课程开发、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对学校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同时以学生社会实践为契机,拓展了高校服务社会的领域。
关键词:高校;社会服务;学农教育
高校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拓展出了除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外的第三大基本职能——社会服务,该功能使得高校与社会之间建立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1]
北京城市学院所在地顺义区是首都“绿色农产品大区、农产品加工大区、籽种产业大区及花卉产业大区”,拥有北京国际鲜花港、七彩蝶园、河北村民俗园等一系列农业教育相关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这些农业资源单位在硬件条件上有天然的优势,但在课程开发、师资力量上却存在有一定的薄弱环节。
北京城市学院处于顺义区内的区位优势为高校服务地方从成本、时间及信息沟通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2]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务实、创新、灵活的优势,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目的,学校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将学校教育资源和顺义区作为傳统农业大区和现代都市型农业区的丰富资源相结合,开发了北京城市学院学农教育课程资源,旨在培养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对农业劳动的基本认知,使学生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磨练意志品质,掌握劳动技能,学院通过该课题从丰富农业教育资源方面对社会服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 针对社会需求开展调研工作
课题组有针对性地调研了顺义区内北京国际鲜花港、七彩蝶园、河北村民俗园、北京绿富农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北京奥鑫牧业有限公司、北京欧菲堡酒庄、北京吉祥八宝手工艺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等13家学农教育资源单位。北京市教委于2015年10月在北京市农业职业学院首次启动并实施了中学生到郊区的学农教育项目,因此还重点调研了北京农职院的学农基地课程资源建设情况。
通过调研了解到顺义区作为首都传统的农业大区,在农业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鲜花港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先行示范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七彩蝶园是全国唯一以蝴蝶为主题的亲子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吉祥八宝葫芦手工艺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火绘葫芦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教育资源单位平均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小学生。
这些单位在硬件条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客流量高峰期,园区师资存在明显不足的现状。与北京市农业职业学院实施的中学生到郊区的学农教育项目相比,在课程设计和师资水平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工作人员为农业技术员甚至是当地农民,在农业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对于课程也没有系统化的设计,缺乏特色与优势。
2 针对现有农业资源提炼全年学农教育项目
在调研区内农业相关基地工作后,整理调研资料,按照季节时令、农业类别提炼整理了112项学农教育项目,该112项尽量从以下三个方面涵盖了农业相关内容,第一是从纵向时间角度,科学分析农业发展阶段和历程,划分为即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创意农业三大类型;第二从横向内容角度,科学分析农业发展的细分板块,划分为农、林、牧、副、渔业和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等类型;第三从农业产业链条的角度,体现了农业产业中的资源、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五个环节。
针对学农基地现有软硬件条件提炼开发课程项目,确保每个学农教育基地都有一个看家本领作为“一个优势项目”,确保每个季节都有时令性的学习内容。如:针对北京鲜花港学农基地重点开发花卉栽培等相关课程,针对北京欧菲堡酒庄学农基地重点开发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等相关课程。
3 完成学农教育课程设计与微课制作
课题组从前期提炼整理的112项学农教育项目中,组织师资队伍选取了84个典型学农教育项目,完成课程设计及教案等相关教学资料的撰写。此外,还开发了《中华24节气》系列、《葫芦种植与火绘葫芦》系列、《蝴蝶小科普》系列、《花卉种植》系列等十余个微课资源,以短小精悍为特点,以视频、动画为主要载体,采用更直观的方式呈献给学生。[3]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深度融合”:一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即基地承载的课程与中小学生的在校课程相融合。二是课程之间相互衔接、深度融合,即基地承载的课程既能够将农业产业中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创意农业相互衔接与融合,又能将农业中的农、林、牧、副、渔业和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相互衔接与融合,还能将农业产业中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与融合,最终能够使学生对现代农业的基本内容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有全面整体的认知。三是与学生实践能力和精神品德深度融合,如在课程中突出劳动耕作、劳动生产环节,能够使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体会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磨练意志,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
4 学农教育社会服务效果分析
第一,解决了学农教育资源单位课程数量有限、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计特色不突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目前课题组开发的112项学农项目及84个课程设计已分别应用到北京国际鲜花港等10余家农业教育资源单位。《24节气》系列、《花卉种植》系列、《葫芦种植与火绘葫芦》系列微课也在北京国际鲜花港、北京吉祥八宝手工艺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等“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的课堂上多次播放。多家单位专门给学校送来了感谢信,对课题组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表示感谢。
第二,对学校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课题组创作的系列微课在片头和片尾都打上了城市学院的LOGO,其中《蝴蝶的生长过程》、《蝴蝶与蛾子的区别》等微课不仅为参加学农教育的中小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自2017年3月以来,还在七彩蝶园区大门口的大屏幕全天滚动播放,吸引了大量社会人群驻足欣赏与学习,起到了极大的科普教育的目的,同时也对学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第三,以学生社会实践为契机,拓展了高校服务社会的领域。学校专业教师利用课题组开发的教学资源,对校内会展等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培训的大学生在“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学生流高峰期,为北京国际鲜花港、北京吉祥八宝手工艺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教育资源单位提供了优质的讲解志愿服务,很好的解决了这些单位在学生流高峰期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此外,学校会展、视觉传达等专业学生为北京绿富农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设计了产品LOGO及包装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拓展高校服务社会领域的重要环节,这些探索不仅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了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更丰富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形式与内容。[2]
参考文献
[1]肖汉银.浅析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之历史演进[J].理论与实践,2009,12:84-86.
[2]季志.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机制及模式[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2(5):91-94.
[3]刘力.“微课”为纽带的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新模式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5,6:43-4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