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党建带团建机制对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影响 |
范文 | 姜诚 摘要: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可或缺的平台,是学生锻炼素质能力、增长才干技能的有效途径。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制度的变革、国内外形势的变幻等原因,高校社团呈现出各类问题,遭遇了发展瓶颈。高校在加强基本的教育管理之外,可以通过将党建带团建机制引入社团,解决目前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繁荣社团文化,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做大做强高校社团提供助力。 关键词:大学生 社团 党建带团建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97;D432.6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团委领导下,学生为满足个人兴趣爱好需求,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我国校园文化组成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自治能力、综合素质、知识技能、增进友谊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成长成就自我的锻炼平台。同时,大学生社团也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拓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曾明确指出高校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最具吸引力的学生组织之一;但目前部分高校社团存在管理松散、政治性不强、文化缺失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于高校文化的传承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讨将党建带团建机制引入到大学生社团,对增加高校社团的政治属性,增强共产党的引领,加深共青团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1-2]。 1 大学生社团的特点 我国最早的大学生社团可追溯到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后由于战争等原因,高校社团的发展经历了成长期、暂停期、发展期、减缓期;截至目前,特别是近几年,我国高校社团因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高校管理及教育理念的升级等原因,表现出了与以往不一样的特点,呈现出了发展瓶颈期特征。 1.1团委领导,学院指导 所有高校的社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属于学校团委的领导,挂靠在对应院系并有对应的兼职老师负责指导工作;所以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好坏主要受学校团委、学院指导老师和社团自身三个方面影响,同时这三个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学校团委班子是否配备专职负责学生社团管理的指导老师,社团管理制度、活动审批制度、场地设施投入、经费支持等方面,都是影响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因素。社团挂靠的学院指导老师对社团在政治方向的把握、组织建设、业务提升、成员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是否有实质性的指导,同时指导教师自身政治素质是否过硬、专业知识是否较好;这些是影响社团是否能发展壮大,在对应领域做出特色的主要因素。社团自身制度建设是否合理、活动管理是否科学、经费使用是否公开透明、文化内涵是否优渥等是影響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内部因素。 1.2数量不多,发展不均 我国高校社团的数量普遍不多,且覆盖面较小。现阶段,一般本科高校的社团数量都在50至100个,大部分社团人数控制在100人内;所以,高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未加入任何一个社团。同时,很多社团内学生都是初期有兴趣、后期基本不参加社团活动,也是现在大学生社团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也导致社团活动覆盖面进一步缩小。 在我国,由于高校级别和所处地理位置等原因,高校间的发展较不平衡;因此也导致所在高校的社团发展不平衡。有些部属高校与地方院校相比,资金、政策、师资等都有较大优势,学校团委和挂靠学院对应也会有更多的资源辅助学生社团的发展;因此这类大学生社团一般发展较好,在所属领域也有一定建树。 1.3管理自由,灵活多样 社团是学生为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学生组织;所以相对于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大学生社团管理具有一定的松散自由性。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同时加入多个社团,同时对于社团的活动可以选择性参加。这种松散自由的特性在社团招新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社团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大学生社团在管理自由的同时,附带有很强的灵活多样性。这主要表现在活动形式丰富、经费来源多元、人员组织多样等方面,这同时也是社团与其他学生组织的不同之处,也是社团最为突出的特性之一;这既能推进社团快速发展,也可能制约社团向上向好发展。 1.4党员极少,团员极多 党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理念对大学生社团也有较大的影响。十八大以前,高校党员发展较为宽松,人数较多,所以高校社团内党员比列相对较大;但十八以后,高校社团内党员数量持续减少。因为,和社会团体不同,高校社团组织一般呈现出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参加管理的社团成员一般为大二学生,极少数为大三学生;参加活动的社团成员一般为大一学生,极少数为大二学生。这是由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带来的,大学生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熟悉,对社团一般失去了新奇感,到大三、大四因为就业和考研压力等原因已经退出社团。而中国共产党在实施全面从严治党以后,发展党员比较严格,考察期也逐渐加长,导致党员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年级,大二年级的党员人数极少。所以,在一般的高校社团,甚至于不能成立一支党小组,只能建立团支部。 2 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2.1有效引导性不够 高校社团主体是在校大学生,所以本身作为社团管理者和成员都存在专业知识不完备、身心发育不完善、技能掌握不熟练等问题。特别是作为社团管理者的学生干部,并不具备管理一个组织的能力,很可能导致社团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对社团干部和一般团员开展一些指导和教育非常的必要。同时,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团骨干成员的政治素质对整个社团成员的影响非常巨大。如果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践行者,那整个社团的氛围就会积极向上;所以如何加深对社团学生干部政治素质的培养,如何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如何引导他们建设好社会主义高校社团责任重大。但是,管理高校社团的团委教师一般很难具体负责到个别社团,特别是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社团;而社团挂靠学院的指导老师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由于高校普遍缺乏对指导教师的补助和奖励政策,导致社团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而且工作主动性不高。对于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的高校社团,社团的发展方向就很难把握,其思想政治教育性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就不能为社会主义大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服务。 2.2组织建设不健全 高校社团的管理自由和灵活多样性一方面推进了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社团内部管理缺失,制度建设不完善。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监督,很多社团在组织建设方面存在人员管理松散和活动管理随意的问题。人员管理方面:一是对新人接纳不设卡,导致会员质量参差不齐;二是人员退出太随意,导致社团氛围太散漫;三是社团负责人“乱传位”,导致社团成员积极性不强。活动管理方面:由于对活动的策划和具体实施没有具體的要求规范,很多活动负责人只是象征性地完成指定任务,没有真正从提高社团成员能力素质,加强团队凝聚力出发;导致活动质量低下,文化承载和教育性不强等问题。 2.3功能文化性缺失 学生加入社团的出发点是基于兴趣爱好,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寻找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为目标。但是,目前高校社团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组织建设的不健全,导致社团开展的部分活动质量较低,既没有挖掘一定的专业性,也没有承载相应的文化底蕴;导致社团活动呈娱乐化倾向,既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又不能提高社团的凝聚力,更无法负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3 党建带团建机制的引入到社团管理的必要性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社团的教育引导不足,管理的规范性不强,导致部分社团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共青团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特别是高校社团,可以通过带思想、带组织、带活动、带班子、带资源的“五带”制度,将社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弥补和改善,促进社团作用的发挥。 3.1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大学生社团中,除了一些政治理论类社团,绝大部分社团一般都无法发挥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应有的作用。这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第一,指导教师在思想政治引领方面较少;第二,社团学生本身政治素养的缺乏。学院一般都设有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支部内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的教师和学生党员;通过党建带团建机制的建设,可以将社团挂靠学院的党组织力量运用到社团的团支部建设,再从团支部扩展到全体社团成员,从而形成一个学习传导效应。依靠整个党组织的力量,不但可以化解指导教师不足和问题,还可以加深党员和团员间的互动学习,提高整个社团成员的政治素质。 3.2社团管理监督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实施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出台了一系列适宜当今社会形势下管理党员的法律法规,对规范党组织的管理,监督党员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将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和理念运用到大学生社团,为社团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提供合理的指导。从高校层面看,可以通过社团设立、活动申报、教师指导等环节的规范化,有利于促进高校社团管理的有效化;从社团内部看,建立有效严肃的社团内规章,可以让社团成员在社团内部有章可循,有责可约,确保社团平稳运行,确保社团内风清气正。 3.3校园文化丰富的需要 社团活动是否丰富,活动开展是否据有方向性和指向性,活动内容是否具有文化底蕴,这些都是衡量一个社团是否能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的指标。通过党建带团建,可以帮助明确社团活动开展的方向;丰富活动内容或者形式,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阻止社团活动出现娱乐化倾向。 3.4社团干部培养的需要 社团干部是社团的中心,他们的政治素养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社团发展前进的方向。通过党建带团建机制,可以弥补社团干部引导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党组织对干部的培养理念和方法,带领社团团组织将社团干部进行系统地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两学一做、党日活动等方式,将党对领导干部的培养模式运用到团建当中,将社团干部培养成一支作风优良,政治立场坚定,个人素质较强的社团核心。 3.5各类资源导流的需要 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开展有两个必备的因素:经费和场地。一般高校社团经费约60%来自学生缴纳的会费,约10%来自学校拨款,其它主要来源于商业赞助;经费来源的不稳定使学生开展活动经常经费不足。社团活动开展所需场地一般学校都能够提供,但由于高校资源的有限,很多场地缺乏必要的设施,并且场地申请较为繁琐。学校各党支部一般都有党员活动经费和党员活动室,通过党建带团建机制,不仅使得社团可以得到经费和场地的支持,还能够通过党组织引导,与校外机关事业团体、非公企业的党支部进行链接,寻找校外资金的赞助和场地的支持。 4 党建带团建机制对社团建设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社团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经到发展的瓶颈期,在社团建设过程中凸显出各类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团的发展壮大,严重影响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性发挥;既不能很好地帮助社团成员成长,也不能很好地为繁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根据大学生社团的特点,在社团内建立团支部;并通过引入党建带团建机制,对社团进行“五带”,从思想、制度、文化、人员、资源等方面进行帮扶。从而帮助社团解决缺指导、缺制度、缺文化、缺资金、缺场地等一系列问题。为巩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服务,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为高校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服务,为培养新时代具有政治意识、担当意识、核心意识和大局意识的团员青年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清华,徐丽苹.地方本科院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实践研究[J].党史博采,2016(7):33- 34. [2] 刘洋,宋飞朝.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比较——以西安邮电大学和杜克大学为例[J].新西部,2018(7):167- 16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