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透视英语世界的华语电影研究
范文

    范梦栩

    

    

    

    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电影逐步进入西方学术界的研究视野[1],到如今已走过了40多个年头。中国电影研究更已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显学,其标志之一便是已有近13年历史的《华语电影杂志》(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转由全球著名的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公司出版,并入选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A&HCI)期刊[2]。该杂志关照了华语电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汇集了活跃于英语学术界的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的成果,可以视为掌握英语世界的华语电影研究动向的一扇窗。本研究收集了该期刊自2007年创刊以来至2018年间的相关数据,围绕刊发论文的关键词、引用数据、专题特刊等方面,综合运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法,较为系统地考察该刊物在此期间对华语电影的研究状况,呈现西方学术界对华语电影的关注视角,为国内电影研究学者提供一定启示。

    一、杂志介绍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期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尚无官方中文译名。曾经有译者翻译了该刊物创始人之一高伟云(Jeroen de Kloet)的一篇论文,提到该期刊时将其译为《中国电影杂志》[3]。然而在该期刊创刊号编辑社评中,申明该刊名中的“cinema”一词的复数是指“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的电影制作实践”,并“将把此复数概念应用于(电影)研究运用的理论和方法论中”[4]。因此,本文中延用了《世界华语电影指南》(A Companion to Chinese Cinema)总序中文版对此刊物的译名《华语电影杂志》[5]。①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本期刊研究的“Chinese”或“华语”概念十分宽泛。根据创刊号社评,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三类内容:一,中国演员主演的非中文国外电影;中文母语的导演所拍摄的非中文国外电影;二,非中国演员主演的亚洲中文电影;香港和泰國合作电影;韩日恐怖电影对中国电影制作的影响等;三,在工作人员和生产制作方面,中国电影同其他电影之间的互联关系(如袁和平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舞蹈编排等)。本刊所载论文议题均属于上述范围。

    《华语电影杂志》创刊于2007年,目前收录于影视文献索引(Film & Television Literature Index)、国际现代语言学会书目(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A&HCI)及Scopus数据库,是专门研究华语电影的同行评审学术期刊,每年在英国发行1卷(3期)。该期刊的编审团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研究、文化研究、历史研究领域的专家,是唯一一本列入英语学术期刊索引的专门发表中国电影的杂志。据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华语电影”的参考书目称,该刊物的定位是“理论性,经常发表特约编辑就新的研究主题组织的特刊,并提供最新的中国电影研究专著的参考书目”[6]。其2018年的影响因子(IF)为0.31,期刊声望指数(SJR)为0.185①,在艺术与人文科学的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分类下419种刊物中排名第74位,属于一区期刊,所刊载论文对西方学术界的中国电影研究成果和趋势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研究价值较高。

    二、关键词分析

    本文研究范围为该刊物自创刊以来至2018年共12卷36期,除编辑社论、人物专访/对谈、新书介绍、勘误、附录等部分,共收录学术论文209篇。其中一些论文隶属于某一专题,由于其专题的特殊性而缺少关键词或摘要,因此,对于关键词的分析数据来源于其中137篇论文。首先通过Wordle软件将文本转化为图形,形成词云图,对关键词文本中出现频率更高的单词进行突出显示,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到关键词中出现的高频词汇(见图1)。为了更清晰地显示关键词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已经预先剔除了“Chinese cinema”“China”“cinema”“Chinese film”“film”和“sinophone”6组关键词(组)。

    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Excel计算统计出关键词频数,排序得到频数达到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11个(见表2)。观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类:

    一、华语电影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即香港和台湾。这两个地区由于其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属性,历来是国外汉学家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在华语电影研究中同样如此。尤其是香港电影,更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典例,即使近些年辉煌不再,仍是学者最关注的领域之一。

    二、华语电影的杰出导演,如蔡明亮和万玛才旦。蔡明亮出生于马来西亚,是台湾新电影运动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台湾电影导演之一。万玛才旦是藏族人,除了电影导演的身份,还是编剧、双语作家和文学翻译者。两人的共同之处是都曾斩获国际电影大奖,个人风格突出,在世界影坛具有一定影响力,英语学术界对两人的研究也比较丰富。《华语电影杂志》曾经推出过2期蔡明亮电影专刊和1期万玛才旦电影专刊。

    三、中国相关元素,如“中国性”“文革”和“武术”。英语学术界对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话题感兴趣,一方面说明了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们对中国的一些刻板印象。很多西方学者并非单纯从电影角度的探讨华语电影,而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解读电影中折射的中国社会,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该刊物的编辑和作者拥有多样的专业背景。

    四、不同的电影研究视角,包括“(中国电影)历史”“纪录片”“现实主义”“互文性”等。中国电影史,尤其是早期电影史,一直是英语学术界热衷研究的领域之一,成果也比较丰硕;纪录片近来成为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另一个持续的热点;现实主义体现了电影研究的人文关怀,关键词还有“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互文性则说明研究者关注华语电影与其他电影的互相指涉与内在联系。这些比较活跃的研究视角一定意义上可以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由于统计方法所限,只能对完全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统计,但实际上,除上述11个高频关键词之外,“跨国(的)”(transnationalism/transnational)、“身份”(identity)、“社会主义(的)”(socialist/socialism)、“性别”(gender)等词与其他修饰语共同构成的短语出现频率也很高,也是英语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三、论文引用数据

    该刊物官方网站上提供了论文不同的引用数据,本研究仅比较Web of Science中的引用数据进行排名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统计有其局限性,因为出版时间过早或过晚的论文可能相对引用较少。表2列出了引用次数大于等于5的论文共13篇。实际上,这些高被引论文与关键词所体现的趋势大致一样,主要包括关于香港与台湾电影、中国早期电影史、导演蔡明亮和纪录片的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华语电影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层面探讨,以及涉及性少数群体的电影研究。

    通过分析这些高被引文献,可以梳理出一定的特点。首先是对中国历史的关注。这些文献中,有论文直接关注了中国早期电影史,也有论文研究了讲述改造农场故事的电影和中国早期科教宣传片,说明海外研究者对中国特殊时期电影的兴趣。其次是对中国现实事件的关注。比如,有关信息时代人们通过各种通讯设备建立的亲密关系、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和社会问题纪录片的论文,还有事关香港电影面临的挑战、华语电影研究理论建设的论文,体现了高被引论文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最后是关注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例子是蔡明亮的中法合拍片《脸》的互文性研究。可以看出,这些高被引文献关注了华语电影的历史和现在,着眼于未来,基本涵盖了英语世界华语电影的研究热点。

    这其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有些研究者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热衷将他们的电影研究与中国的历史、现状、政治相结合,但是他们选取的往往是令人对中国产生负面看法的时段和现象,并且在文中隐含对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思想宣传、社会体制的担忧、不满甚至批评,渗透了某些西方意识形态。这样的论文是否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客观性?这样的做法是否为了获得发表机会,而有意迎合某些观点?这些问题是值得学者思考和警惕的。

    四、特刊分析

    截至2018年第36期,该刊共出版过22期特刊,18种专题(见表3),集中体现了该刊所关注的华语电影研究话题。鉴于本文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展开介绍,將选取刊载论文最多、篇幅最长的专题“消失的年代”进行详细介绍。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香港电影“新浪潮”出现前的时期,可被称之为华语电影研究中“消失的年代”,因为关于这个时期的英语研究是最少的。虽然当时海峡两岸政治动荡,香港也处于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的十字路口,但也孕育了各种类型的电影,为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此专题也应运而生[7]。该专题共分3期刊载。

    第1期为台湾特刊。这一组论文的关注焦点是台湾的“健康写实主义”潮流。Guo-Juin Hong ①首先在导言中追溯了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之前台湾电影的历史,介绍了台湾的方言电影,并指出至少在英语学术研究中,在1982年之前几乎不存在台湾电影。对此,他称之为“缺席的史学”(historiography of absence)[8],并发表了尖锐的批评。James Wicks的论文首先介绍了白景瑞的身世和他执导的电影《家在台北》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在于分析电影的结构如何与当时的台湾政府意识形态相结合以及脱节。Menghsin C. Horng认为,与其说健康写实主义的成功原因是政府宣传机构起到的特殊作用,不如说当时的明星及其代表作才是电影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载体。文中选取了台湾女影星唐宝云和她的三部电影《养鸭人家》(1965)、《寂寞的十七岁》(1967)、《秋决》(1972)作为例证。本期还有两位台湾学者Wenchi Lin和Shen Shiao-Ying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前者反驳了“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只能提供逃避现实的浪漫幻想”的观点,认为它们实际上提供了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现实”梦想,鼓舞了这些电影的主要受众——工人阶级女性;后者介绍了白景瑞自意大利学成归国后,进入台湾中影的第一部试作《台北之晨》,指出他对尝试风格实验和展现台湾城市生活的热爱。最后,Ru-Shou Robert Chen回顾性地探讨了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的遗产如何影响中文电影,通过“现实主义”这一关键词串联了台湾电影的历史与现在。

    第2期为香港特刊。本期责任编辑Stephen Teo和Vivian Lee在导言中指出,这段“消失的年代”(或者消失的电影、消失的作品等)已成为香港电影研究学者的共识,因此迫切需要更多关注。Brenda Chan探讨了4部常被忽略的赌片:《吉祥赌坊》(1972)、《鬼马双星》(1974)、《赌王大骗局》(1976)和《流氓千王》(1981),解析了这些影片如何预示了后来香港赌片的兴盛,以及香港经济起飞时,社会追求暴富而对赌博的态度发生的巨大变化。Fiona Yuk-Wa Law以3部早期贺岁片《金银珠宝到门来》(1957)、《春满花开燕子归》(1966)和《六月新娘》(1960)为例,重点关注贺岁片在营造归属感上所扮演的社会和文化角色。George Chun Han Wang记录了中国电影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制片人之一胡金铨与黄金期的邵氏影业之间的合作,研究了后期双方产生分歧的原因。Stephen Teo重点介绍了邵氏影业于1965年发起的“新武侠”运动以及随之产生的女侠电影,主要以导演罗维和女演员郑佩佩的合作为分析对象,认为阴柔美的女侠电影正是崇尚男子气概的阳刚武侠片的必然产物。E. K. Tan通过《娘惹》(1952)、《风雨牛车水》(1956)、《娘惹与峇峇》(1956)和《娘惹之恋》(1969)4部电影探讨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香港电影对南洋华人的描写,以及它们如何展示南洋华人形象和反映他们的价值观以达到拓展市场的目的。

    第3期为大陆特刊。该期主编Yomi Braester和Tina Mai Chen首先在导言中介绍了中国大陆对于“消失的年代”的研究成果,并强调电影是书写历史的一種方式,因此,电影研究一定要关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Zhuoyi Wang所选的例子是电影《宋景诗》(1957)。这部电影原本为了对抗反面教材《武训传》(1951)而拍摄,过程中却历经重重波折,其中缘由值得探究。他借此指出目前对中国早期电影研究过于笼统,缺乏对其中细微变化的关注。Matthew D. Johnson所关注的是美苏冷战时期的中国科教电影。通过还原历史,他指出科教电影的制作表现了当时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以及通过发展科技和经济增强国力的决心。Qi Wang超越国家宣传和电影类型的分析框架,采用跨学科方法,将文本和语境研究结合起来,反映20世纪50年代反间谍电影与现实中的人物、建筑和场景之间的差别,以及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蕴。Paul Clark根据湖南省电影发行清单,列举了“文革”期间全国发行的所有中外电影,以期一定程度上呈现当时电影观众群的构成,同时与当时的文学读者群作对比。

    从以上特刊分析可以初步看出,英语学术界始终对中国电影史十分关注,尤其是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电影史,但是学者们也认识到对特殊时期中国大陆电影发展状况的研究仍然比较欠缺。总而言之,该杂志的特刊主题或许可以为国内学者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结语

    《华语电影杂志》作为唯一的专门关注华语电影的英语学术期刊,对华语电影的多个层面均进行过深入探讨,并且有些论文从西方学术界独有的视角出发,不仅探讨电影,更将主题扩展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引领了电影研究的新方向。此外,本文分析得出的热点研究话题,如早期电影史等,也可以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启示。然而,对于该刊物中的论文,我们也需要抱有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毕竟部分作者在研究华语电影时也会借题发挥,掺杂无关学术的意识形态偏见。总而言之,《华语电影杂志》是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电影学术视野的有力证明。今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和华语电影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中西方学术界都将涌现更多富有创造力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英进.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 J ].电影艺术,2005(02):42.

    [2]张英进.新世纪英语学术界的中国电影研究[ J ].电影艺术,2019(01):3.

    [3]高伟云,丁克译.主题和争论——穿越起点:21世纪中国电影研究[ 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03):10.

    [4]Song Hwee Lim, A new beginning: possible directions in Chinese cinemas studies.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2006,1(1):3,6.

    [5]张英进.《世界华语电影指南》总序[ J ].华文文学,2012(04):30.

    [6]张英进,张慧瑜,译.牛津在线参考书目“华语电影”[ J ].华文文学,2017(01):59.

    [7]Song Hwee Lim, Editorial,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2010,4(1):3.

    [8]Guo Juin Hong,Historiography of Absence: Taiwan Cinema before New Cinema 1982.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2010,4(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