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对黑格尔与汤因比的中国文明观的评价
范文

    易德生

    摘要:黑格尔与汤因比作为西欧不同时代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们对中国悠久的文明都做了考察,但是他们对中国文明基本上抱有截然相反的评价。本文对他们的观点及其影响他们观点的时代背景,并希望对反思我们自身文明有所帮助。

    关键词:黑格尔 汤因比 中国文明观 评价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黑格尔与汤因比作为西欧不同时代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们对中国悠久的文明都做了考察。由于他们对中国文明基本上抱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因此考察他们的观点,对他们的观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做出思考,对我们认识和反省自身文明,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黑格尔的中国文明观

    黑格尔对中国文明的集中论述是在其晚年的演讲集《历史哲学》一书中。《历史哲学》集中地反映了黑格尔的历史观和对世界历史的看法。依照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并根据当时他所看到的关于中国的资料,总体上看,他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作出了相当否定性的评价。他认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素来以历史意识发达著称。做为世界上仅有的有悠久历史而且没有消亡或被征服的国家,正如黑格尔所说,“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中国自然成为黑格尔历史哲学思辩的一个事例。他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中国社会君主专制和家长制度发达,导致奴性泛滥和个人权力意识缺乏。黑格尔认为,“家庭(家族)的精神”和家长制是中国社会最显著的特点,家族精神和家长制从个体家庭一直贯彻到国家。把“家庭精神”推广到国家,导致“家族的基础也是宪法的基础”。这样的话,皇帝“便是大家长,国人首先必须尊敬他。……臣民的精神——他们象孩童一般不敢越出家族的伦理原则,也不能够自行取得独立的和公民的自由——使全体成为一个帝国,它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约法,是道德的,同时又是完全不含诗意的——就是理智的、没有自由的‘理性和‘想象”。

    看来,黑格尔早在200年前已经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家国同构”。这种同构,实质上表明中国还是个“自然国家”,也就是国家的发展还不充分,中国“是从家长制的自然整体中产生的、内部还没有分裂的、实体性的世界观,尘世政府就是神权政治,统治者也就是高级僧侣或上帝……个别人格在这庄严的整体中毫无权利”。

    从现代观点看,国家,社会和家庭是绝然不同的领域,而把国家“家庭化”,导致民众的普遍“未成人化”,导致大大小的统治者阶层或官僚阶层,以家长自居,即所谓的“父母官”,使他们只有权力和独断意志;相反,民众只有服从和义务,而没有权利和自由,因为他们是国家这个“大家庭”中的“孩子”。“中国人既然是一律平等,又没有任何自由,所以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义”。

    第二,中国民族精神中缺乏深刻的理性和精神,也缺乏精神的本质——自由。在黑格尔看来,中国“显著的特色就是,凡是属于‘精神的一切——在实际上和理论上,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情绪、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概都离他们很远”。这里以科学为例。“各种科学……它们可缺少主观性的自由园地,和那种把科学当作一种理论研究而的确可以成为科学的兴趣。这儿没有一种自由的、理想的、精神的王国。能够成为科学的,仅仅属于经验的性质,而且是绝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专门适应国家和个人的需要”。

    第三,中国是一个长期停滞的国家。虽然中国在世界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属于世界历史的“幼年时期”,虽然中国历史长久持续地存在着,但数千年来,并没有任何的进展,是一个长期停滞的国家,“可以称为仅仅属于空间的国家——成为非历史的历史,例如中国”。

    二、汤因比的中国文明观

    汤因比是西方当代最有争议的“思辨历史哲学”代表人之一,其历史哲学的基本观点体现在他的煌煌巨著《历史研究》中。他吸收了斯宾格勒提出的“文明形态史观”,并加以改造和发展。汤因比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对人类近6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26个形态的文明(如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以中国文明为主体的远东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等)做了考察。在通过对不同文明的兴衰史的研究中,他提出了颇有影响的文明“挑战-应战说”。在《历史研究》中,他认为中国文明同样也经历着发生兴盛和衰落的过程。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现存的文明,除了西方文明外,其他文明如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的分支如俄罗斯文明等,要么处于垂死挣扎中,要么处于被西方文明同化的过程中。

    这种中国文明观在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汤因比晚年发生了转变。在其晚年出版的作品,如《汤因比论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展望二十一世纪》中,汤因比对其它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希望从中国这个悠久文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从而可以对西方文明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比如他说,“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世界的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的唯一道路,在现存的各民族中,最具备这种条件的,是有着五千余年历史、形成独特思想方法的中华民族”。他晚年对中国文明总的评价是相当乐观的,具体说来如下。

    第一,儒家思想。他认为儒家的关于“仁”的学说值得佩服。尽管汤因比认为墨子的“兼爱”学说更有普遍性,“仁者爱人”的思想导致儒家在政治上提倡“仁政”。儒家学说最大的优点是要求社会群体讲究道德意识,培养道德行为,并且讲究社会秩序,因此汤因比认为儒学是一种人道主义学说。另外,儒家的“中庸”和“和而不同”思想,使中国文明中有一种宽容精神,这种宽容精神也使中国文明能够排除某些文明中的极端和偏执性格,而使中国文明在包容中长久不断绝,也培养了和平共处的“世界精神”或“”天下”意识。汤因比对儒家的“天下一家”的政治哲学观尤为赞赏,认为正是这种政治哲学,可以医治西方那种以地区性民族国家为政治理想的政治哲学所带来的分裂与战争。

    第二,道教和佛教思想。道家学说最核心的思想是追求“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能过分追求物欲而使人的天性和自然得到破坏。汤因比认为,在当代日渐加剧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的情况下,道家思想有两点很有现实意义,那就是鼓励人们的行为要与自然和谐统一和防止技术和管理方式的进步直接损害人与自然应建立起的平衡关系。对于佛教而言,汤因比认为,在很多方面,中国化的佛教与老庄思想极为相似,尤其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更是如此。另外,佛教对于道德为善的强调也中国化了,因此也与儒家的道德观有相通之处。

    第三,多元、现实的合理主义。由于儒家和道家是比较理想化的思想,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中国民族形成了所谓的合理主义特质。这种合理主义讲求实际、宽容和灵活,重视现实而轻来世,不追求无谓的玄想和偏执的争斗。汤因比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比照其它亚洲诸民族而言,是最现实的合理主义。这种合理主义建立在儒释及其他思想之上,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三、对两人中国文明观的评价

    以上对两位欧洲历史哲学家的中国文明观做了概述。颇有意味的是,两位思想家对中国文明的看法几乎是截然相反的,这值得我们深思。笔者以为,两者的观点首先与他们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再次,他们都有偏颇的地方,但也有合理的观点需要我们思考。

    笔者认为,黑格尔写《历史哲学》的时代背景,正是欧洲启蒙时期赞美中国的气氛消退而西方文明开始扩张、高涨时期,这时期也是中国开始作为西方文明的反衬而被丑化时期,由于黑格尔具有浓厚的“欧洲中心论”色彩和狂妄的日耳曼大民族主义,再加上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很多是通过别人的陈述(他的很多看法是以明、清两朝为基础的),所以他对中国文明的看法充满武断、偏见和荒谬随。尽管如此,必须承认,黑格尔从自己的哲学体系出发,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很多看法是切中要害、是比较深刻的,他所指出的某些深层次的文化缺陷(值得忧虑的是,某些文化缺陷被当代一些所谓的新儒家或文化相对主义者重新当作精华来提倡)至今还在阻碍中国的进步,他的观点仍值得我们深思。

    相比之下,20世纪的汤因比以更广阔的视野、真正站在世界多元文明的角度,打破了欧洲文明中心论的局限,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对中国文明的褒扬,和黑格尔相比有很大转变。笔者认为,汤因比的这种倾向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西方文明由于过分工业化、追求工具理性和对自然的征服所带来的道德沦丧、宗教的迷失、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使一批思想家开始反思西方文明,并为寻找新的出路而把目光转向以前轻视的其他文明;另一方面,汤因比由于受基督教宗教思想影响很深,所以晚年思想有浓厚的神学和宗教学转向,因此,他对中国的儒道释等重视道德甚至神秘主义的文明尤为重视。我们不否认汤因比对中国文明的赞扬有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们也明显感到他的褒扬似乎有点过分,并且偏颇之处无处不在。例如,由于在汤因比的反工业化倾向,他甚至认为中国落后也是件好事,“因为落后,中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国运衰微,受尽屈辱。但也因此避免了极端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所以说这是一个廉价的代价”。实际上,与其说汤因比是在褒扬中国文明,不如说是他借美化和拔高中国文明而为西方文明弊端开药方。

    从这些西方思想家对中国文明的评论中,我们也看到,西方人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可能对中国的评价也会大相径庭,我们能做的就是要保持头脑清醒,不因为说自己有缺点而自卑自弃,也不因夸赞自己而洋洋得意,而是要真正认识自身文明的优劣之处,大力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明,使中华文明能够复兴并屹立于世界。正如汤因比所说:“如果中国人真正从中国的历史错误中吸取教训,如果他们成功地从这种错误的循环中解脱出来,那他们就完成了一项伟业,这不仅对于他们自己的国家,而且对处于深浅莫测的人类历史长河关键阶段的全人类来说,都是一项伟业”。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英】汤因比,曹未风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4]【英】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

    [5]【日】山本新.汤因比论中国传统文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英】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德】夏瑞春,陈爱政译.德国思想家论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