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做好新闻现场报道的技巧 |
范文 | 摘 要 现场报道是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里最具现场感,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一类新闻报道形式,因此,往往需要较强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新闻现场报道作了简要论述,以期为同业者在做好新闻现场报道工作方面有所助益。 关键词 现场报道 新闻 记者 作者简介:李敏,昆明广播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4.098 要做好新闻现场报道,需要记者具备“面对镜头能播,话筒面前能说、现场能够点评”等多种能力,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现场报道经验的新闻工作者,笔者从大量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做好现场报道的一些感悟。 一、突出“我在现场”,合理选择报道现场 既然是记者的现场报道,突出“我在现场”是一名记者做好现场报道的重要一环,要求记者在新闻事件中不能只扮演一个冰冷的旁观者和记录着,它需要记者更多的融入到整个新闻事件中,成为事件的目击者、甚至是亲历者。要突出“我在现场”,首先记者出镜的前口播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当时的氛围,用轻重缓急不同的语气交待出记者到达现场后对事件最初的判断和最先了解到、看到的情况,让观众可以跟着记者的思路和视线走。其次,新闻中重要的一些现场画面可以用现场记录的方式完整的拍攝下来,不用记者配音做解说,这样的现场画面带着现场的同期声,能较好的表现出事件发生时的情况。此外,要突出我在现场,记者可以随时在解说中,加入自己对新闻事件的逐步认识和进一步了解,包括记者的质疑、猜测、感情、喜怒哀乐等,这些感性的东西在传统新闻中不被采用,而在现场报道中如果被恰当的运用了,整个报道就会凸显出强烈的“我在现场”的感觉。当然,要突出我在现场,记者还可以适当的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比如尽其所能的帮助受伤人员,及时给予必要的施救等,这些细节都是“我在现场”的最好佐证。 要突出“我在现场”,还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选择好最能突出新闻亮点的报道现场了,报道现场选取得当,会为新闻加分不少。例如,记者在采访昆明城市区划进行重新调整的新闻时,如何能让市民对区划调整有一个最为直观的了解呢?记者是这样做的:昆明的得胜桥作为五华、官渡、西山、盘龙四个区的分界点,记者报现场报道的地点选在了德胜桥上,记者说“我现在就站在昆明四个区的分界点上,我向前迈一步就到了五华区,向后迈一步就是官渡区,向左迈一步是西山区,向右迈一步是盘龙区。我在一分钟内就可以轻松的逛完昆明的四个区。”记者用自己前后左右迈出的一小步就让观众记住了昆明四区调整的方位和区隔,一点小小的变化就让新闻生动了不少。再比如,记者在报道某路段淹积水的新闻时,为了让观众更直观的了解淹水的情况,记者穿着长筒雨靴站在水里,从雨靴被谁覆盖的位置来说明淹水的严重情况,这些看似细小的点,就是对报道现场、报道场地进行了很好的选择和把握,所以让新闻更加出彩。 二、记者的配音要有“情绪还原”意识 由于现场报道的新闻需要出镜记者自己配音,除了记者在现场的解说外,其他内容大多是记者回来写完文稿后再配音的,后期的配音和记者在现场的解说,情绪上会有一些脱节,为了不让情绪的脱节造成新闻现场感的缺失,需要记者在后期配音上学会使用“情绪还原”。所谓“情绪还原”也就是记者面对突发事件时产生的紧张、激动、愤怒、喜悦等各种情绪,当记者在后期配音时,要努力让自己的思想、意识重新回到事件发生时的现场,宛若再次站到了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一旦做到了情绪还原,记者在后期配音时,自然可以将现场的氛围重新烘托出来。有了情绪还原意识,记者在配音时还要根据现场事件的性质、题材、使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并搭配轻重缓急不同的节奏。比如,新闻事件是一个见证新的记录诞生的时刻,记者的配音当然不能用舒缓平稳的语气,而应该用兴奋、激动的语气配合现场氛围,这样的配音和新闻才能搭调。诸如此类,不同的现场报道只有利用好情绪还原意识,配合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达到尽可能的完美。 三、提高现场驾驭技巧、凸显记者的功底和素质 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往往会面对复杂的场景和人物,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梳理出整个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发生时间以及细节等等,就需要记者对事件有一个统筹和较强的把控驾驭能力,只有在最短时间里,记者在脑海里将整个事件迅速而客观的进行呈现,才能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现场报道,引导观众去获得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和最有新闻点的内容,让受众有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作为现场报道,记者往往会在新闻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穿插记者的现场解说,别看只是短短的几段,如果能做出特色,不仅会让整条现场报道添色,更是记者功底和素质的体现。现场解说不能成为简单的新闻事件的描述,更不是记者例行公事一般的站在现场说几段话,它需要记者明辨是非、提炼观点、发表意见、引导受众。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出镜记者把现场解说当成了自己上镜、露脸的机会,没有好好研究如何做好现场报道,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会好,要做好现场报道,记者除了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扩大知识面、升华思想认识,具备理性成熟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还要根据现场新闻事件,提炼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 四、做一名有社会责任心的记者,通过报道提升栏目公信力 作为一名现场记者,每天奔波在不同的事发现场,我们除了要做事件发生的客观记录者和报道者,也不应该忘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事件中急需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将随时存在危险的情况及时告知群众,阻止事故的再次发生,比如,在拍摄路面上一个窨井盖缺失,导致路人摔伤的新闻,为了避免有更多的人被无盖窨井“咬伤”,记者除了拍摄,还专门做了一个简易的标志示意路人避开窨井,这样的行为正是记者社会责任心的突出表现。再比如,在新闻报道中,遇到一些弱势群体急需帮助,我们可以通过报道,自发的捐款并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共同来关注和帮助这些弱势人群,记者通过自己的爱心善举和实际行动唤起的不仅是社会的良知、也让报道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更加凸显了记者的社会责任心和所在栏目、媒体的公信力。 五、现场记者要注意着装和表情,具备较高的现场表达技巧 由于记者是在事发现场作报道,和在演播室里主持节目不同,现场记者的着装不必过于正式,但是记者的形象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了所在栏目以及电视媒体,如果着装太随意,或者过于花哨,记者现场报道的效果往往会被着装掩盖,让观众的注意力有所分散,同时,记者如此着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记者和栏目的公信力,因此,要完成一条成功的现场报道,记者大方、简洁、干练的着装也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除了着装,记者的表情也很重要,现场报道中要注意以下细节:记者在面对镜头时,表情要和现场氛围相适应,并保持自然状态,目光最好与镜头有所交流;一些需要用到手势去指明方向和路径的地方,可以適当的使用肢体语言,但不能用得太多,否则会让新闻的关注点被肢体语言冲淡,影响受众的注意力;语言表达方面,要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口语,用短句来表达复杂的内容,不要让观众听起来费劲,要多对细节进行展示和描述,通过细节来一步步展现事件的全貌,让观众获得生动的现场感。比如一个展示城市新风貌、表现新气象的现场报道,记者就应该用充满温暖的微笑配合新闻表现的内容。对于一些沉重、严肃的报道,记者的表情应该理性、严肃。要做到表情和新闻内容配合的相得益彰,需要现场记者尽量将自己融入到新闻事件中,站在新闻当事人的角度感受新闻事件带给当事人的影响和情绪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现场报道的表情尺度,做到自然贴切、落落大方。 六、充分掌握背景资料、多方收集信息 由于记者去到事发现场,事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我们无法控制新闻事件的进展,记者如果只按照现场看到和了解到的情况来安排自己的报道内容,往往会有所欠缺,因此,如何更多更好的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情况,就是现场记者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因此,记者必须要深入现场,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新闻寻得更多有价值的线索。比如,记者一次在报道农村一家几口被灭门的惨案时,不仅拍摄了大量的现场细节,还走访了农户的邻居、村委会主任、与这家人关系密切的人,从而能够让现场记者利用好相关信息来丰富报道内容。 其次,逆向收集信息也是记者要掌握的重要技巧,因为在新闻现场中,记者的认知是存在较大局限性的,心里不仅要思考现场播报的内容,有时还要与演播室主持人互动,回答主持人的提问,针对一些重大的新闻现场报道,身处一线的记者尽管在现场看得很清楚,可是对于信息的收集也往往会出现困难。比如在报道一次非法开采的矿洞垮塌,导致人员被掩埋的新闻事件时,为了防止重要信息的遗漏,记者找到了矿洞附件开加工厂的工人,找来了附近的村民,并通过当地办事处的负责人来协调各方资源,从多方面收集信息,从而获得了更准确的参考意见,这便是很好的信息逆向收集。 现场报道对记者而言是一项最具难度的考验,它考量的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把控与理解,它需要记者在纷乱的现场迅速找寻出最有亮点的报道现场,它需要记者快速反应出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表情来配合播报,才更能展现出新闻的现场感,它更需要记者不辞辛劳找寻事件背后的真相,多方挖掘信息。因此,优秀的新闻节目和优秀的现场记者往往是相辅相成、彼此成就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