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范文 | 桑四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知识教学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能力教学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能力很强,但是动手操作能力却很差,数学整体成绩也是差强人意。对此,新课改提出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242 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学过的各种概念、公式、定理,却并没有完全吃透弄懂其中的内涵,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面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只有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去探究数学知识的真相,才能真正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也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因此,新课改提出要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结合初中生的特点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本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先讲解本课的重要理论知识,然后再让学生了解理论得出的方法,最后进行做题练习。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主导全程,学生比较依赖教师的讲解,思维也被局限在了课本和教参设定的框架里,变得越来越僵化。对此,教师就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教师就不要急于去讲解,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数学的本质,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我就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探究对称轴的概念和性质。课上,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讲解对称轴图形的概念和特点,而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具有轴对称特点的事物,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制作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之间分享和交流其制作的轴对称图形特点,在此过程中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接着,再让学生将自己发现的结论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做对比,发现其中的优势与不足,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会大大加深。最后,我再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生自然会手到擒来。 二、提供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对未知的事物总是保持着较强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究数学的本质,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对学习逐渐产生浓厚兴趣。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可以将数学学习以实验的形式进行,也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积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比一比,让各小组之间比一比,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例如,在学习“角的比较与补(余)角”这部分知识点时,我就积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并通过竞赛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度量角的大小。我让学生边实际操作,边交流分享自己想到的度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度量的几种方法,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关于角平分线概念的理解,我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先制作一个角,然后再通过对折的方式找到角的平分线。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还用竞赛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三、注重问题引导,开展合作探究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被动接受来的知识学生的记忆往往不够深刻,很容易忘记,而自主动手探究得出来的结论记忆就比较牢固,理解也比较深刻。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动手操作的时间。针对初中生思维能力不强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动手探究之前,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样的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十分高涨,思维也会较为活跃,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运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三角形的六個基本元素是什么?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的条件是什么?在探究问题答案时,我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了数学本质。 四、更新作业形式,加强课外实践 在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中,数学作业的形式也要随之进行更新,从原来的题海训练主动向动手实践作业转变。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由课堂教学顺利延伸到了课外学习中,有助于学生养成动手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就要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让数学作业变得更有趣味性,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知识后,我就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这些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了这些图形的特性,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牢固了,为灵活运用这些图形的特性去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自主探究数学的本质,是学习数学的一种良好途径,对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逐渐养成动手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渐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自己的终身学习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朱莹.浅谈初中数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06):18. [2]王元强.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J].吉林教育,2015(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