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采矿废弃地可持续性规划设计策略初探 |
范文 | 邓雨佳 胡敏 李晓亮 摘 要 采矿废弃地的重建是减少人地矛盾、实现区域复兴的有效方法,且这种重建应是长远的综合规划,具有可持续性。本文以易家河坝发展为例从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解读了采矿废弃地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从而对指导同类型矿区废弃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采矿废弃地 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 生态措施 产业 1可持续发展与采矿废弃地的关系 1.1持续发展的三大属性 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三方面的属性——生态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只有使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达到协调和平衡,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 1.2矿废弃地的可持续再利用原则 矿区废弃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具备负载、养育、仓储、提供景观、储蓄和增殖等土地的功能,经整治后可为生产过程提供场地,为劳动者提供立足场所。 因此,对采矿废弃地进行可持续性规划重建,需要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整治,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利用。 2项目背景 易家河坝位于四川省湔江、石亭江、绵远河三江交汇区,因早期石灰石产业的发展和淘汰,在河坝区域遗留下数个大小不一的坑洞,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人均年纯收入僅2000余元,贫富差距大,多数村民长期处于贫困线上。 目前已建成易家河坝生态旅游区,年吸引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近亿元;2018年底,当地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可经营性资产规模达2000余万元,首次向股民分红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000余元,由此可见,易家河坝采矿废弃地的重建是一个成功的改造治理项目。 3可持续性规划设计策略 3.1社会层面 3.1.1促进公众参与,为发展奠定基础 (1)利益分配。组建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确认了集体经济股份及村民的股权,将村民变为股民,使河坝建设与村民利益直接关联。 (2)政策制定和发展。由村委组织参与研究和制定河坝发展规划,召开村民大会听取意见,实现村民认同,拥护实施的目的。 (3)劳动就业。培训村民从事旅游接待服务,鼓励村民利用自身优势,开设特色农家乐;返聘村民参与到农业生产中。 (4)思想意识建设。以村规民约为指导,规范村民的道德行为。 3.1.2“三项改革”激活原有资本,为发展增加内生动力 “三项改革”,即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农民财产性增收。村党支部创新“支部三加”模式与“一清二改三统四发”模式(图1),带领村强民富。 3.2生态层面 3.2.1人居建设方面 (1)按照“小组生微”(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模式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采用集中安置的方式,规划新建川西风格居民安置点,使建筑掩映在林荫之中。 (2)营造地方性特色景观,完成了生态河提、三江古码头、易家渡口、樱花长廊、龙井竹溪、五彩花海等项目建设。 (3)道路系统的生态化改造,采用生态化的铺装建成了生态停车场、生态步行道,完成道路两侧绿化树种的补植。 3.2.2环境修复方面 (1)使生产建设与环境相融合,利用石灰石开采后遗留的废弃坑地,一部分归并整理成为规范化养殖鱼塘,另一部分设计建设成为景观水体。 (2)在“三江”交汇处等较险河段安装预警摄像头监控河道水位,实现手机APP实时监控水位涨幅。 (3)疏通河坝区域内淤堵的坑塘水体;针对无防洪要求的驳岸采用自然生态斜坡式,满足人们亲水性的需求。 (4)采用乡土植物,按照生态位的原则进行植物的选择以及配置。 3.2.3设施配套方面 (1)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处理生活生产废水。净化后的污水主要用于农业和绿化灌溉,也可以作为水源的补充用水。 (2)建立了雨洪管理系统,发挥土地的雨水调蓄功能,进行合理的竖向设计实现雨水的渗透与汇聚,建成“自然积存、 自然渗透、 自然净化”的 “海绵村庄”。 3.3经济层面 (1)农业产业。在水产养殖优势产业保底的基础上,发展了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景观花卉、葡萄种植四大农业产业片区。 (2)旅游服务产业。同时,建成了国家级标准的四川省钓鱼竞钓竞训基地;建设了六大旅游功能组团,分别是幸福水乡、荷塘月色、田园艺术、快乐渔家、蔬菜公园、葡萄庄园。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引线的复合型乡村产业体系。 易家河坝产业发展有效的实现了一三产业联动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态势。 4总结 易家河坝采矿废弃地通过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的建设,明显提高了河坝区域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河坝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河坝区域的经济收入,实现了采矿废弃地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本人认为采矿废弃地可持续修复仅从环境层面思考是不够的,应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属性,从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综合研究采矿废弃地的可持续性规划设计。在废弃地的恢复重建中,只有将“社会端”、“生态端”以及 “经济端”贯穿起来综合考量,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及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仁芙.我国土地复垦形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土地,2002(03):31-34. [2] 董祚继.采矿废弃地如何“由废变宝”——浙江省德清县废弃矿地综合利用工作情况调研[J].中国土地,2016(03):29-31. [3] 周虹.论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J].法学杂志,2010(S1):137-14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