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语篇建构的高三英语跨模块话题复习研究
范文

    叶翠玲

    【摘 要】 本文是历经三年的高三英语第一轮复习的校本研究,是一种以构建语篇知识为基础,注重语言学习的输入与输出、强化语言信息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加工过程的跨模块话题复习研究。研究表明这种复习方法践行了《课标》理念,符合二语习得规律,具有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语篇建构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二语习得

    1. 研究的缘起

    现行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式几乎已到一种常模形式:常规的模块单元递进复习法或者按照作文文体重组复习法。

    模块单元递进复习法即按照每个模块每个单元逐步系统地复习。这种复习方法优点是系统性与条理性强,操作方法简单。教师对以前所教过的课文单元再次重现复习。但这种方法存在致命的缺点。第一、这种复习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做题,教师讲题,复习就像炒冷饭那样。单一的重复性复习容易磨灭学生学习的动力,造成学生“高原停滞”与能力残缺,进而影响复习效果。第二、这a种方法往往造成高耗低效。以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例,高中阶段就有5个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为6个模块。每个模块均由5个单元。若每个模块每个单元都细细复习,均要耗掉不少的时间。可谓“涌泉”投入,但回报“点滴”。

    有部分学校实施重组教材,按写作文体系列来复习。(郑雅文2008,曲纹,2011 )。即根据高考写作文体的不同对课文单元进行顺序重组,展开基础知识复习。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只是按照写作文体来复习,这样复习模式也过于单一,并过多侧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而相对削弱了“听、说、读”的能力训练。此外,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在日常教学(包括复习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环境来增加语言输入的频数(桂诗春,2010:278),提供更多语言输出活动和语言互动活动,这才是有效地使语言输入变为吸入,然后有效地转化为输出(Ellis, R, 2005:218-220)。可见,按照作文文体来复习也不是一种科学的做法。

    何安平教授(2002:90)指出我们现行的英语课本,是按照2001《课标》理念而构建的。教材单元话题均以循环拓展型的方式来呈现知识。每个话题均由此及彼,由里到外地循环展开的。为此,笔者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归纳分析,发现共有11个话题,并从必修1到选修11模块“循环拓展型”地分布。根据Halliday语篇功能学观点,同一话题的篇章均有相同的语篇特征。若按照模块话题来整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高三复习,可以更清晰地展示相同话题的文体的语言特色、篇章结构、逻辑连接等等,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与建构相同类型的语篇知识。此外,前人的研究,戴军熔的“基于话题的立体式语言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与陈玉卿的“初中英语‘话题牵引复习法更坚定了笔者开展此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2. 研究的意义

    2010年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语言是“做中学”的。强调建构“语篇”知识就是培养语用能力。自《课标》实施后广东省高考命题均不同程度地体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从历年广东省考试年报分析得知学生的语篇综合运用能力远远不能达到要求。如专家们在试卷评论都纷纷提到学生的语篇能力仍需着力培养。(周榕2012,考试年报2009 & 2010& 2011)。可见构建语篇知识是目前我们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我们《课标》理念的实践表现。

    综合上述原因,笔者自2010年带领科组教师开始对我校高三年级开展了跨模块话题复习。历经三年,我们从2010届稚嫩的“以语块教学为主线的跨模块复习”,不断研究与修改,最终形成了2012届的“基于语篇建构的跨模块话题复习模式。”2010届我们侧重训练学生从词到句到篇章的建构能力。体现词汇、句子和篇章的一脉相承、相互映射,实现话题、功能、结构成一体。其做法侧重一种“自下而上”的语篇构建方法。2011届基本沿用2010届的做法,但根据10届出现的问题进行逐步调整。 2012届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语篇建构的做法。即依托语篇 ,(听力、书面)语篇为输入载体, 以“口语与写作”为输出形式来综合复习知识点;以语块教学 (词、句、篇)来建构相同话题的语篇素材,以语篇分析(相同话题不同文体的语篇分析)来建构语篇知识,进行跨模块话题复习。

    3. 研究反馈工具

    本研究的效果反馈是基于三年来的质性与量性数据分析。质性数据是三年来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问卷调查侧重三届学生对这种复习模式的兴趣与有效性的调查。并采用莱科特五级记分制,设有五种程度: (1)完全符合;(2)比较符合; (3)一般; (4)比较不符合; (5)完全不符合。因本研究是探讨高三的第一轮复习有效性,所以量性数据则是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检测中的考试成绩:三年的“市调研测试”与“全市一模”考试成绩 。 这些考试均由全市或各区流水改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比性。此外, 我们还考虑到每一届生源存在差异,考虑到每一年“市调研”、“市一模”的难易度有所不同,所以这三届的成效对比均以他们各自的入学排位、两次考试的全市排位来做对比,即通过他们的排位增幅情况来评价本次研究的成效。

    4. 研究的理论依据

    4.1 语言信息加工论

    语言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外语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非自动的信息处理认知活动过程。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输人、注意、分析、记忆 、输出 。(绍小春,1992)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大脑对输人信息的处理方式有自下而上(bottom up model) 和自上而下(top down model )两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注重细节特征,是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即由字词解码而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自上而下的模式突出整体结构的识别,强调长时记忆存留的背景知识经验在理解中的作用。这两种方式相互联系,交互作用并同时加工。从而在词法、句法和语篇等不同层面上共同促进了对语言信息的处理。所以,学习语言过程往往就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及其相互作用的信息处理过成。

    4.2语块与语篇

    不同的学者对语块的定义有所不同: Lewis (1993) 认为语块是词汇组块( lexical chunks);Krashen(1978) 把语块看成半固定式的短语( semi-fixed patterns);Pawley & Syder (1983) 认为是词汇化句干( 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马彦峰,2007)。 但是他们均认为语块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结合体,认为语块具有交际意义功能。语篇是由这些形成连续而又连贯的语块而组成的。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 ,1976) 把语篇 (Text) 的定义为和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语义单位(Semantic Unit)。“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研究交际中的“语篇”的句子排列、衔接和连贯。(黄国文,1988)。语篇分析有宏观与微观结构分析两种。宏观的结构分析主要指分析文体的体裁结构、篇章结构、篇章模式,了解语篇的整体框架、语篇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等。 而语篇的微观结构分析主要把握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辨别词义、分析句法 及句际之间的关系。

    4.3二语习得理论

    英语学习中“听力与阅读” 素材是语言输入的源泉,而“说与写”的练习是语言输出的形式。Krashen(1985)指出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理解能力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Grass(1997)和Shehan(1999)从另一角度探究了大量的可理解输出是可以提高学习者二语运用的准确度。 因此,按照“二语”习得理论,高三英语复习宗旨就是尽量训练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加大“听力与阅读”的语篇输入,训练 “口语与写作” 能力,达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输出,从而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真正提高二语教学效益。

    5. 研究过程与做法

    5.1以话题为单位,重组高中教材

    我们将11个模块55个单元中几个相近或相关的话题整合成一个高层次的话题单元:“Friend ”、“Place”、“Travel”、“Characteristic ”、“Disaster”等等。例如:把M1 U1、M7 U4 归类到友谊的主题系列;M3 U5 Canada、M5 U2 The United Kingdom、M7 U3 Under the sea、M8 U1 A Land of Diversity、M9 U3 Australia、M11 U1 New Zealand 归类到主题为“地点介绍”系列;M1U3、M7U5、M4U5归类到旅行系列等。

    5.2以语块教学为主线,自下而上构建相关语篇素材

    复习一个话题须归纳话题语言,积累语块,形成一个话题“词典”。这样,原本孤立的词语统摄在话题语义场中,词与词之间有了语义(意义)联系,构成语义网络系统。

    自下而上的操作步骤:

    ■

    以Topic 6 Describe a character 为例,我们经过上述四个环节来自下而上复习:Part A: 跨模块单元词组与短语练习— Part B :与描述人物相关的课文内外好词好句—Part C 人物简介写作常用的词组及句子—Part D: 相关话题的写作

    5.3依托口语与阅读素材,自上而下构建相关语篇素材

    5.3.1具体操作步骤

    ■

    5.3.2通过口语训练构建语篇能力

    Step One: Read aloud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video (进行相关话题的口语训练)

    “Born in August 1769, Napoleon was the second of eight surviving children. As a child, he is shy, moody and soft-spoken. Still his parents have high hopes for their young son. In 1799, at age ten, hes enrolled in a French military school at Brienne. There, his schoolmates mock and make fun of his small size and thick Italian accent. A memory that will haunt Napoleon and shape his characters in the years to come. Still, he shows a talent for leadership and for organizing war games.”

    Step two: Brainstorm the relevant phrases or words based on the video in oral. (利用头脑风暴进行小组口头交流,共同探讨口语训练素材中对人物描述的相关词组或短语)

    ■

    Step Three: Review the relev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by doing practices A&B or practicing writing. (复习相关模块的词组、短语,做同步练习或者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

    5.3.3通过阅读训练构建语篇能力

    Step One: Do the cloze, grammar cloze and readings related to the topic. (限时完成相关话题的文本理解能力题)

    Step Two :Group discussion and analyze the textures (小组讨论,进行语篇结构的分析)

    Step Three: Review the relev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by doing practices A&B or practicing writing. (复习相关模块的词组、短语,做同步练习或者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

    6. 研究效果

    6.1问卷调查的反馈

    从2010届到2012届的学生问卷调查得知:平均95%的学生对这种复习模式感兴趣,仅有5%的人感觉一般。均有79%的学生对这种复习模式的有效性非常认同。

    6.2三年全市统考成绩

    从以下的图表3得知, 在2010届的两次大考我校的排位增幅并不明显。从入学的16名到“市调研”的18名,到“市一模”的15名。最终与入学排位对比进步1名。其中调研测试还出现倒退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前期的跨模块复习工作重心在于“自下而上”的语块构建,过度强调写作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 从2011届开始,我们就吸取教训,逐步调整做法,并逐步向信息双加工的语篇建构复习模式过渡。因本阶段的复习模式仍处于过渡期所以复习的效果仍然不明显。研究成效最明显的是我校首届示范性高中扩招的2012届。我们从2010届的313人、2011届的347人扩大到2012届12个班597人。学校扩招自然生源大大下降,入学排位为我校历史最低--全市第28名。我们对2012届全面进行基于语篇建构的跨模块话题复习,发现2012届的上升幅度最明显:从原来的28名分别在“市调研”,排26名,到“市一模”排22名,最终与入学排位对比进步6名。

    图表1:

    ■

    由此可知,2012届的显著成效证实了基于语篇建构的跨模块话题复习研究是有效的、是科学的。因为它再次验证了“二语”习得的作用:在语言学习中不断地加强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练习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陈旭锋,2009)。 2012届这种复习方法正是注重了“听、说、读、写”四能的综合运用, 以多种灵活教学方法(听说训练、小组合作等)给学生不断地输入新而有趣的语篇素材,搭建了更广的平台(提供口头与笔头训练),让学生不断地加强语言的输出,从而全方位地内化他们的知识,产生了显著的效果。这种复习模式也见证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新而有趣的语篇输入令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无穷的学习内动力。学生的爱学与好学令我们的复习产生正能量,自然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此外,这种复习方法还体现了语篇整体建构的复习效果。正是注重语言信息的双加工的作用,正是注重了语篇的“宏观与微观”知识的构建,学生的语篇综合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7. 结束语

    基于语篇建构的跨模块复习是体现了《课标》的理念,践行了二语习得的理论。它注重了语言学习的输入与输出、强化语言信息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加工过程,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性。既然“语篇”知识建构是个系统工程,它所涵盖的知识很广,而我们这种模式仍处于浅层的语篇知识加工构建阶段。更多的知识探讨如:语篇的连贯、句际关系、逻辑联系等等,仍有待笔者今后与科组内的教师不断地探讨与研究。

    ■

    [1] Ellis, R.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Interaction. John Benjamins, 1999.

    [2] Halliday, M.A.K. &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76.

    [3] Krashen S D. and Scarcella R. On routines and pattern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rformance [J]. Language Learning, 1978.

    [4] 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M].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

    [5] Pawley A., Syder F. 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 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 [A]. Richards J & Schmidt R.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C]. Longman, 1983.

    [6] 陈玉卿. 初中英语“话题牵引复习法”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0(02).

    [7] 陈旭锋.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8] 戴军熔. 基于话题的立体式语言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0(01).

    [9] 广东高考年报[J]. 广东省考试中心, 2009. & 2010. & 2011.

    [10] 桂诗春. 关于我国外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04).

    [11] 何安平. 新课程理年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13] 蒯忠山. 浅谈如何提高高三英语复习效率[J]. 英语教师,2009(07).

    [14] 马彦峰. 语块——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资源[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04).

    [15]郑雅文.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高三英语复习[J]. 教育革新, 2008(06).

    [16] 绍小春. 语言加工的模块理论[J]. 应用心理学, 1992(03).

    [17]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