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板书设计中应用的反思
范文

    付启超

    摘要: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对于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能会有所欠缺,老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思维导图合理地加以使用,会对他们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板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119

    引言

    思维导图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关键词、分支等组成的一个用来学习的工具,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够强,需要老师来帮助他们对一些难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如果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继续使用以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可能不会那么透彻,所以老师要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板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板书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有序学习

    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对图示与数字较为敏感,形象思维与感知能力较强,思维导图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们的视觉感官,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设计教学流程与计划,将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出来,指导他们有序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在思维导图模式下,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使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先单独围绕“整数乘法”设计一个思维导图,第二级分支分别为定义、组成性质和公式。引导学生模仿自主绘制整数加法、减法和除法的思维导图然后出示算式:135-56+29,225+37-158;12x3+4,36-9x15;67-48-888+11x4,让其说出运算顺序,且以“四则混合运算"为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第一分支是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让他们产生怀疑:乘法或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该怎么计算?接着学生观察教材70页中例1的情境图和综合算式,讨论: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什么?使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在思维导图中补充“先算乘除后算加減”,让他们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灵活借助思维导图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指导学生有序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他们的归纳思维与运算能力,使其树立数学规则意识。

    二、板书中借助思维导图优势,整体呈现教学规划

    思维导图是对图文并重技巧的运用,虽然简单,但是有着极强的实用性。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精心绘制思维导图,涵盖三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内容,由此整体呈现教学规划。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借助思维导图的优势明确教学规划,直观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规制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使他们在可视化的思维导图下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正比例与反比例”时教师以分别以“正比例”和“反比例”为关键词设计思维导图,其中“正比例”中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分支。教学目标又分为知识与能力,认识正比例的量,图像是一条直线,及概念、表达式、判断;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情境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的观点;学习方法是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是问题导向;重点是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正比例的判断。然后指导学生按照对称方式填充“反比例”的相关内容最终建立一个左右对称完整的思维导图。课堂上,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设计教学先让学生回顾自己知道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

    三、板书中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数量关系,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可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仲河村要修一条600米长的水泥路,第一周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64米。第二周计划每天修70米,还要修多少天?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解题思维导图。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要求第二周还要修多少天,需要知道第二周修的米数。要知道第二周修的米数,需要知道第一周修的米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清了题中的数量关系,构建起一幅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导图,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整理,并交流分享。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对自己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说明,讲解思维导图中各部分的具体含义,是怎样沟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其他同学要对同学分享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这样,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思维活跃,不断迸发出创新火花,合作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

    结论

    简单来说,对于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首先要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引导。老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的逻辑性更加连贯。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导图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容易接受,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敏丽.思维有声,分析有迹——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可视化”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上),2017(12):212-213.

    [2]谌英.论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J].华夏教师,2017(13):56-57.

    [3]李一婷.小小板书“画”起来——以一年级数学为例谈我的板书设计[J].小学教学研究,2017(32):90-9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