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抑郁症的析因与防治 |
范文 | 孟向阳 【摘 ?要】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随机抽取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全部数据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的中60.66%存在抑郁。结论:应加大对大学生的抑郁状况的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672-3783(2020)08-0267-01 抑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心理调适具有阻碍作用。大约50%-80%的自杀个案是抑郁患者所为[1]。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这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正在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它也正在悄悄地侵袭着各高校大学生,随着高校的发展以及就业竞争加剧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抑郁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抑郁导致自杀的事件不断增多,抑郁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大杀手”。有学者指出,抑郁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群体随机抽样方法,以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随机抽取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89份。其中男生 111人(28.53%),女生278人(71.47%),一至四年级分别为 93、84、81、131人。农村生源 298(76.1%)人,城市生源91(23.39%)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分析法 利用中国知网(CNKI)查阅大量有关大学生抑郁的资料,主要有抑郁的基本知识以及其影响因素等。 1.2.2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采取网上填写及回收,并向调查对象解释本次调查属于匿名调查,说明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设置一部手机只能回答一次,得以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有效调查问卷按SD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标准总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2.研究结果 2.1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分布情况 经调查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患抑郁的程度见表2,大一年级学生抑郁发生率49.02%,其次是大二年级学生抑郁发生率为50%,大三年级学生抑郁发生率为55.03%,大四年级学生抑郁发生率最高为69.01%,不同年级之间的抑郁发生率具有差异(x2=22.847,P<0.05)。 3.讨论 3.1大学生抑郁状况值得高度关注 本研究显示,所抽取的389名在校大学生抑郁发生率为60.66%,从表1可知,轻度抑郁患者占31.1%,中度抑郁患者占24.2%,重度抑郁患者占1.8%,这个数据是及其可怕的,与高海燕等人(2005)[3]采用 Beck 抑郁问卷(BDI)对西安交通大学1881名在校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抑郁者占45.2%,骆宏等人 (2004)[4]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在杭州市某学院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抑郁流行率为 55.3%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不同的抑郁测量工具得出的抑郁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均反应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较高。因此,针对大学生抑郁高发的情况应得到高校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及大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 3.2大学生抑郁的相关因素 3.2.1学业因素 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学生抑郁发生率进行比较,大四年级学生抑郁发生率最高为69.01%,相较于其他三个年级,大四年级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对就业问题的担心、对考研的紧张焦虑等,由于以上几种问题引发的学业压力过重可使学生心理负担加大、情绪消沉,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3.2.2人际关系因素 大学就是一个大的家庭集合,而大学生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家庭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着成员的发展,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家庭的发展,良好的舍友的关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不好的舍友关系同样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降低抑郁的发生。 3.2.3情感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其仍处于情感丰富强烈但不稳定、人格逐渐成熟、意志发展迅速的青年期,尚未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特征。当他们面对远离父母家庭、学习负担的加重、生活习惯的变化、失恋、与同学发生的纠纷、考试成绩不理想、对未来就业问题的担心等等一系列生活应激事件,各种矛盾和压力,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结合到一起的问题时,不能很好的进行处理,因此抑郁就在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中以比较普遍的不良情绪表现出来。 4.小结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很高,应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联系, 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情绪调节,倡导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大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建立健全人格,改善心理素质, 促进其心身健康,并为大学生抑郁的病因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5]。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邀请相关专业人才开设有关课程,避免流于形式,让学生可以真正全面的地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以至于提高在学习、人际交往及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 遇到不愉快的事,要以平常心对待,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能做到上面的这些,相信我们一定会从容地面对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35. [2] HoldenC.Global/surveymexamine/sim-pact/of/depression.Science,2000,228(7):39~40. [3] 高海燕, 門伯媛, 殷妍等. 某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 疾病控制杂志, 2005 6,9(3):228~230. [4] 骆宏,马剑虹.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367~368. [5] 李彤.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06):67-7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