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一轮课改环境下的课堂师生互动对策
范文

    胡耀辉

    

    【摘 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互动中学习,是重要的课堂教学思想。本文在简单介绍传统的课堂师生互动后,主要以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指导思想,从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两个层面出发,努力探讨形成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师生互动;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之一——课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教育的核心社会活动是课堂教学,它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过程,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开始受到挑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课堂师生互动,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新课改中课堂师生互动的表现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在教学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课堂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中心论”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的课堂师生互动,只是在很简单的一问一答中进行,有时甚至是教师把课堂时间全部占用,这样的互动,无疑会造成课堂教学中真正师生互动的缺席:老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宰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从属、被动的位置,缺少主体自觉性的肯定和建构,师生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师生互动更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对话及与其相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并不是独立活动的,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同时,课堂师生互动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社会性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配,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而与此同时也要求师生互动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呈现出改变的趋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的形成。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二、新课改中课堂师生互动的要求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要改变那种传统的课堂师生互动——教师站在讲台上,按照大纲和教材上的要求,把内容讲完就行了,学生虽处于教学系统之内,然而却在教学的边缘地带,没有受到教师的关注,更没有和教师的知识产生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彼此之间是孤立的(见图1)。新课程强调的课堂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应该在不断的相互激活、交流中获得更新和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教师的知识都会逐渐增长,交集部分也会相应增多(见图2)。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不要以真理拥有者自居,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与交流,还要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促成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和交流。

    三、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探讨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并结合新课改的思想,将理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积极探索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1. 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

    教师正确的学生发展观的核心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自己最好的发展,必须突出基础知识、技能、态度、价值等教学目标,注重与学生真诚交往,把建构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融入课堂,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构建新型的课堂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2. 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观念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育的价值和人文旨趣蕴涵在师生关系之中,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自居,更不能对成绩暂时不太理想的学生抱以偏见和歧视,同样,学生也要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实践积极的教育探索

    1. 整合课前课中课后的三阶段,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效率

    在课堂上真正灵活地实现师生互动,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要充分地备好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这一环节,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已有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考虑。教师既要熟悉学生,又要掌握教学内容;既要忠实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二要关注如何建构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把学生自己学习方式的培养放在教学设计凸显的地位。

    课堂,这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主渠道。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教学组织,激活教学氛围,避免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要善于采纳学生的提问。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精炼,形成平等对话的互动,实现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当一堂课结束之后,教师就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改进教学,发展教学技能。

    2. 有效结合言语交流与非言语行为,形成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

    言语互动比较明显,主要有问答式互动、讨论式互动、倾听式互动、冲突式互动……教师在言语互动的基础上增加恰当的非言语行为,将会弥补言语互动的不足,提高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课堂中,师生间的非言语行为可以是一个微笑,教师将微笑带进课堂,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也可以是一个眼神,教师在讲课时用较多的时间注视学生,会增加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兴趣,保持师生间良好的默契。

    语音、语调、语速等非言语形式在师生互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三种副语言形式对教师实施教学意图和学生获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合理调整和学生的空间距离,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

    总之,积极的课堂非言语行为会引起学生的肯定性情感体验,激发和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灵活地运用非言语行为,并结合言语互动,必然会使学生受到感染而产生积极的情绪,而学生的肯定情绪又会反过来感染教师,所有这些都会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3.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课堂师生互动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综合,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在物理环境中,我们要进行合理的座位编排,当前的教师布局基本上以“秧田式”为主,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这一位置既方便讲课,又有利于用目光监督和控制学生。但正由于每个人在教室中的空间位置不同,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也不同。学生是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个体,没有哪一种教室布置方式、座位编排形式适用于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学生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将传统式、非正式、开放式三种类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争取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活跃地带之外,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此外,班级规模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班级人数多、教学活动室人均面积少,为师生的课堂互动、交往带来不便。在课堂中,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参与正常的课堂活动,而性格内向或能力欠佳的学生由于环境因素或主动或被动地失去了课堂互动的机会。因此,逐步实施小班化教育,编制规模合适的班级,是扩大课堂师生互动参与面的一个重要举措。

    4. 构建积极的课堂师生互动过程,彰显生命价值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在沟通和交往中有效互动,课堂才会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课堂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一个独特的、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完整的而不是分裂的人存在着,实现自身的“精神成长”,同时也实现学生的精神成长;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是身心处于成长中的、有着个体差异的人,是意义的存在者,是价值的追求者,能够在互动中主动地进行意义的建构、生成,并与自我融合为一体。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构建互动,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在理论和实践领域日益重视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积极争取形成良好的互动形式。虽然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互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方面也有待改进,但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发展的动力。比发现问题更有价值的是如何争取在不断的探究中寻找更好的解决策略,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积极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绕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李耀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曾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印小青.论师生互动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04).

    [8]王芳.关于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