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绽放
范文

    陈远新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经典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积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凝聚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引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让经典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绚烂绽放,是当下经典诵读文化教育价值的最好体现。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课堂;阅读;识字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把凝聚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引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时代赋予教师们的使命。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回归传统,像古人一样通过“熟颂于口”“濡染于心”来接受语言的滋养,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塑造精神的双重目标。

    一、有效整合经典诵读与识字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在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大量的古代文化经典,在诵读、记忆的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不仅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吟诵经典的快乐,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识字能力,进而达到提高汉字识记效率,巩固所学字词的目的。

    1. 素读吟诵,润物无声

    低年段学生的认知过程特别讲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入经典诗文时,注意把握好诗词内容的量和诵读要求的度。一般都是从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入手,用不求甚解、反复诵读、烂熟于心的素读方法进行吟诵。因为吟唱时巧妙利用了汉语言的音韵和律动,所以,学生哪怕把这段诗文重复几十遍、上百遍也不会疲劳。反复多遍的素读吟唱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印象,学生学起来轻松,记起来容易,天长日久就达到了“润物无声”的境界。

    2. 图文结合,事半功倍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遵循汉字规律学识字,通过直观的图文教学法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识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大大提高识字效率。小学低年段吟诵的经典诗文中的汉字,在音律、形体、情趣方面都别具一格,颇具魅力,非常符合低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这些汉字通过制作集图片、声音、动画为一体的课件进行演示,或通过教师的简笔画进行直观展示,对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构建文字与图画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记忆表象等都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赠汪伦》中“舟”是象形字,教学时,教师结合诵读,用简笔画形象地将木船的样子展示在学生面前,凸显了象形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过程。汉字在学生眼里不再是冷冰冰的方块字,而是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

    二、有效整合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由此可见,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仅仅靠老师的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来。而诵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最易得的选择。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与经典诵读进行有机融合,已成为必然。

    1. 结合经典,了解历史

    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万世制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作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论语》、《庄子》更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对照经典,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社会和科学,又可以搭建起学生与先贤们的对话渠道,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古人们的成长历程和生命轨迹,从而去感悟超越知识的智慧,感悟宏伟壮观的民族历史。

    2. 熟读经典,积累语言

    语言文字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新课标指定的小学阶段必背古诗文,每一篇都是学生语言文字积累的优秀范文,少一些讲解分析,多一些自由诵读,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感受文字的节奏、韵律,不知不觉中,生动的修辞手法,畅达的遣词造句,周密的布局谋篇,幻化为学生能力的一部分。“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文化储备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由内而外自然生发的非凡气度。大量优秀诗词文赋的阅读保证了学生语言储备的量,由此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为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品味经典,修身养性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经典是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从小背诵经典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上,又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对话”,去一趟心灵的旅行。“黄香温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等经典诗文中讲述的小故事,让学生学会处世的方法,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学会如何提高自身修养。久而久之,孩子的心胸会更宽广,眼界会更深远。

    三、有效整合经典诵读与习作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说,读是基础,写是提升。在习作教学中恰当地借助经典的力量,将诵读古诗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引用经典、仿写经典,创新经典,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 妙引经典显文采

    古诗文名句是一个丰厚多彩的作文素材库,如果能把它们巧妙移植到文章中,定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并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小学阶段,一篇作文一般由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古人把作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喻为“凤头”“猪肚”“豹尾”,可见这三部分都是小学作文的重头戏。在这三处恰当地引经据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文采飞扬,富有感染力。如:在文章开头处,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漆黑的夜掩盖不住我不断落下的泪水,绵绵的乡愁萦绕在倾盆大雨之中……”再如文章中间部分,精心穿插几个名句,定能会使文章诗意盎然。如“冬天悄悄地走来,它有着‘孤舟蓑笠翁,獨钓寒江雪的孤独,也有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暗香,还有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感伤。”这样巧妙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为文章增添了浓浓的诗意美,让人回味无穷。总之,经典诗词名句,内涵丰富,意旨深远,习作中有时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如一句经典名句来得简洁,来得有力。

    2. 仿写经典悟其道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最大限度地依靠经典诗文,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悟出其语言魅力和写作技巧,进而让学生对经典进行模仿创作,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近道。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可塑性强,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找出语言规律尤为重要。如在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时,原诗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在教学中,教师用动人的故事引入,带领同学们反复吟诵、品味,在每一位同学心目中都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月夜图,诗歌的韵律美和画面感激起了同学们心中的波澜,借此契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词精妙,布置学生仿写一首《望长江》。在大家的共同创作下,一首《望长江》新鲜出炉——“水光山色两相和,江面无风镜未磨。遥望长江山水翠,白银盘中数青螺”。尽管诗句有些青涩,但出自四年级学生之手的这首诗,却让我们看到,仿写都是从仿形起步,开始时会有些拘泥,但当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他们会逐步领略到诗句表达的深意和蕴含的哲思,最终实现写作上的飞跃,从仿其“形”过渡到仿其“神”,从模仿走向创造。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让经典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绚烂绽放,是当下经典诵读文化教育价值的最好体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