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电视摄像的基本功 |
范文 | 钟国庆 电视,这个凝聚着二十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艺术的“天使”,已经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尤其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电视这门综合艺术,成为了一种能够包容各类艺术形式并具有世界性的“电视文化”。一些电视摄像在拍摄节目过程中,不重视或不善于调动画面的表现力量,致使有的节目的影片出现画面表达意思不明确、画面与语言缺少内在联系、声画两张皮等现象;也有的画面信息量小,本来能用三五个镜头说明的问题,却用了十几个镜头,画面节奏拖拉。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有的编辑素质差,没有运用好摄像拍摄的素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应该是摄像的基本功的问题。这就需要电视摄像真正地掌握摄像的主动权,加强训练,以求具有很过硬的基本功。 一、敏锐的观察力 摄像在拍片的过程中应该善于观察。 首先,摄像应善于用眼睛模拟各种焦距以及各种光线下、光圈变化下的视野,去框取、观看周围的景物。即应善于通过有意识地拓展或限制自己眼睛的水平视野和纵深视野,去观看周围事物——或放眼宏大空间并夸大远近景物间的影像透视比(即用广角镜头),或将视力集中于景物的某一局部细节使之变得清晰,并缩小远近景物间的影像透视比(即用长焦镜头),甚至用有畸变的超广视野去观看景物(即用超广角镜头)。 为此,摄像应该经常练习用不同变焦位置,在不同距离处,去框以观察事物,掌握摄像机镜头的“视觉特性”,以使自己真正从感性上熟悉和掌握针对同一事物在不同距离处,用不同焦距位置及不同光圈系数的拍摄,所能获得的各自镜头就直接通过眼睛的观察习性看出,在多远距离处,什么俯仰角度,用多大倍数的变焦镜头,选多大的光圈,是否用增益来调节光圈才可获得最佳画面效果。 善于观察的摄像者,常能在初看平凡、司空见惯的周围景物中,发现出某些造型新颖、绝妙、优美的局部,而不善于观察者,却常常对之视而不见。 其次,摄像在拍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在拍摄景物周围频频左顾右盼,上下索求,仔细观察和研究视点位置沿远近、左右、高低、前后变化时对该被摄景物的影像造型的影响,并比较和权衡其利弊。选择最佳拍摄点和最佳拍摄角度,持之以恒,就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使之敏锐更迅捷。 譬如拍摄人物,在充分熟悉被摄人物性格、气质、习惯、爱好等前提下,在现场通过对其多视点的观察,定能发现最能体现其个性的最美的角度,摄下最佳的流动画面。又如:在拍摄事件时,摄像通过前景的运用,对景物进行流动或移动拍摄,运用一些对角线移动或一些甩镜头,使画面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二、丰富的想象力 摄像在了解拍摄题材后,应该有丰富的视觉想象能力。譬如在白天对拍摄的对象观察时,不妨设想一下随着时间的变化将导致的形体的变化,因为有时白天看似平常的拍摄对象,一旦在斜射的阳光照射下,拍摄对象出现很大的反差和拖出的长长投影,会呈现很好的效果。为此,摄像应从理性上积极探讨拍摄条件改变时所摄对象的规律,从感性上大量观察周围景物的变化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随时主动训练自己的视觉想象力。又如,摄像应该研究被摄对象的固有色与照明的光源的性质(色温的高低)之间的有机联系。使自己所拍的对象效果想象力更有依据。此外摄像还应该通过自己的摄像实践大量试验、探讨、求索、挖掘、总结,以不断提高自己举一反三的想象能力。 三、准确的预见能力 在摄像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拍摄效果,摄像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像预见能力。 譬如所拍摄对象的背景不佳时,是否向左右适当移动一米的距离,主体形象得到改善,有预见能力的摄像会敏感断定出镜头移动的幅度对拍摄对象改变的程度,不同的拍摄对象及不同条件下,什么时候用推、拉、移、跟、甩,摄像会做到胸有成竹。 尤其在拍新闻类的片子时,摄像对事件的发展、演变更应该培养自己的预感能力。因为一些突发事件的珍贵场面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机遇选择有准备的头脑。没有预感和准备的摄像必将与之失之交臂。 四、有效的控制能力、机敏的反应能力 摄像在拍片子过程中,摄像技术上的有效控制力也是拍好片子的重要因素。譬如摄像要培养自己在各种复杂光照下摄像的能力,培养拍摄对象在各种各样的运动状态下拍摄者能得到理想动感画面的能力以及控制反摄画面影调、造型等诸效果和景深大小能力…… 摄像应该熟练操作自己使用的摄像机的各个开关,了解各附件的功能作用,在操作上达到十分娴熟的程度后,才能使自己的操作反应更加敏捷。 电视摄像提高基本功的关键有三: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二要不断加强摄像技术理论的学习,精通和掌握各种摄像造型手段的特点、一般规律以及摄像的各种技巧,并能娴熟而灵活地加以利用;三要大量拍摄,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