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作用研究 |
范文 | 尹小雁 摘要: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极为可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应届毕业生往往在求职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各样从未经历过的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存在着迷惘、悲观心理、逆反心理、不满心态等消极状态。这种状况已然十分普遍,不仅对学生自身影响很大,且对优秀人才投入社会形成了阻碍。很多高校应对该状况,利用就业指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成果斐然,但却在指导过程中,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因此,本文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起到积极的、正向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光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就令人叹为观止,仅2018年,我国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就达到了820万人,且这个数量仍然每年都在增长。如此庞大数量的高端人才,一次性投入就业市场,造成多大的社会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如“最难就业季”、几千人竞争同一岗位、面试过程中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当场昏厥等等词语与现象,频频出现于各大媒体的报道当中。在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要创造最优的就业环境,改善毕业生就业环境。至此,大学生就业问题被摆到了急需解决的高度。为响应党的号召,切实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很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来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尽管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了缓解的作用,但在指导过程中,很多高校更偏向于面试技巧、信息传递、薪资待遇、就业率等方面,严重忽略了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起到的作用。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纠正学生就业的错误思想,积极对待就业压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1就业渠道问题 很多高校会在学校组织校园招聘会,这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学校通过招聘会的方式向社会输送人才,企业也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公司人才储备。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最为主要的一种形式。再加上网络招聘及亲友介绍等方式,这些基本构成了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渠道。仅仅依靠这几种方式来消化掉我国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渠道之单一可见一斑。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就业渠道已经成为燃眉之急,想就业的无业可从,想深造的却浪费了就业机会,更使得我国就业压力大增。而校园招聘又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主要方向,尽管校园招聘每年会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但其也存在很多弊端。很多院校只注重招聘会规模,认为规模越大越好,招聘方式传统俗套,很多企业更是怀着扩大企业知名度的宣传目的而来,还有很多企业招聘的门槛极高,重重设卡,令大学生们望而却步。很多小型企业虚假宣传,与实际情况截然不符,继而出现再就业的社会问题。因此开拓就业渠道,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1.2就业走向问题 “北上广深”已经成为我国世界驰名的标志性城市,他们就业机会多,对人才有着强大的吸收能力。城市的繁华以及优厚的薪资待遇对大学生们极具吸引力,也导致了这些城市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的首选就业走向。庞大的人才洪流涌向东南城市,更加速了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地域广阔,发展速度差异过大,中西部的一些二三线城市,同样需求大量人才。这就形成了个别城市多人竞争一个岗位,大多数城市却是无人可用的尴尬现状。这种现象在我国极其普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很多城市都在利用提高自身魅力、加强城市竞争力的方式来引进人才,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个过程过于缓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分析 2.1就业思想问题 2.1.1就业恐慌 因为参加高考的人员数量太过庞大,竞争压力可想而知。这些学生把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可即将毕业的他们,又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这种强烈的逆反事实对学生们的打击同样巨大。很多企业需要的是能为自身创造价值的人才,培养人才不仅需要投入财力物力,更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沉淀,这也导致了出现对应届毕业生产生歧视现象的社会问题。各种问题叠加在一起,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不想去就业、不敢去就业的消极心态,这种就业恐慌心态对于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1.2面对就业措手不及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活基本都是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下度过的,每天过着宿舍——食堂——课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很多高校的授课方式也过于封闭,与社会脱钩严重。让学生由学习的状态忽然转变到工作的状态,实属不易。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的群体,相处模式,对待态度等完全不同。因缺乏就业引导,使得就业准备不充分。 2.1.3现实落差过大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闯过来的大学生们都会有种优越感。“寒窗苦读”必会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心理在大学生中十分普遍。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毕业的工作与自己的理想完全不同。传统的精英教育及“官本位”思想让大学生很难接受残酷的现实。首选一二线城市,而对三四线城市、环境艰苦的岗位不做考虑的想法,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的思想当中。 2.2就业思想问题分析 2.2.1思想教育存在问题 我国大学生受多年的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只会学习,动手动脑能力欠缺,实践能力不足,在品德方面的教育更是存在问题。学校教育学生更多地是考虑毕业率、晋升率等功利问题,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等是学校急需的,导致了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不足。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国家責任感,社会公益感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现象。思想教育方面的不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让学生们认清自身的社会地位及应负的历史使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2.2.2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不足 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的现象尤为明显。就业求职是大学生的必然经历,正确地面对就业不仅是对大学生自身的提升,也是良性竞争的重要部分。学校教育对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可以说是一项空白。待到就业时再去对大学生强行干预,已经晚了。很多大学生都过着衣食无忧,只知学习的日子,待到了面对就业问题时,各种心理问题就自然产生了。 3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措施 3.1培养品德修养 让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使命,是一项非常严峻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忽视了道德素养的培养,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心强,不能吃苦,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象。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响应国家号召,扎根基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投身国家建设,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着良好的作用。 3.2强化心理素质 很多时候心理素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有的人遇到大事就会手足无措,而有的人则遇难而强超常发挥,心理素质的影响占了很大比重。择业,是关乎一个人一生的人生大事。若是心理素质不够硬,遇到困难畏首畏尾,踟蹰不前,则对其一生都有害无利,因此应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每个人的内心状态的不同,心理素质的培养难度很大,因此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就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了。了解学生的心态,对积极方面大力发掘,对消极方面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切实地做到为毕业生强化心理素质。 3.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理念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为他们并没有更多地接触过该类话题,其实这种观念应该从大学生入学之始就应该给予帮助和指导了。在学生大一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一些类似于“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等话题进行切入,逐步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择业走向。通过将兴趣爱好、专业知识与择业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在国家大环境、大方向的指引下,更好地将学生的择业观向最适合学生的方向引导,这样不仅能事半功倍,极大地发掘学生的潜能,还能让学生对择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进而达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的目的。 3.4提升竞争力及诚信观念 竞争力的比拼,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比拼,并不是某一项个别能力极为突出,就会受到极大的关注,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综合素养方面的对比,来进行择优录取的。因此,应在职业技能、政治修养、生活习惯、三观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加强,“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能力不强何谈竞争力?诚信是一家企业的立业根基,因为属于品德范畴,学生却很少会刻意进行这方面的培训。殊不知诚信理念也是就业非常重要的方面。 3.5适应社会及发展计划 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缺乏社会经验是应届生就业的极大阻碍之一。高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适应社会的机会,对于大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加快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有很大帮助。从学校走向社会,环境的改变,人员的改变,相处方式的改变等,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面试机会,培训机会等,能更有效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为避免盲目就业,指导中心更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状况,为学生制定就业后的发展计划,对于更好地理解就业方向,做出最优的择业选择都是很好的帮助。 4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然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何更好地為大学生就业提供环境,成为了世所瞩目的话题。就业指导工作不应该片面地、功利地为学生作出指导,更应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良好的、正确的择业观念,强化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对于心理素质及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要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就业大潮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优秀的岗位上拔得头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