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阙思思 蒋晖 霍迪 张超 摘要: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心理要求,本文对学生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及危机干预体系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328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出现焦虑、恐惧、抑郁、自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念头,这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稳定都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步入大学前,是父母宠爱的天之骄子,人际关系简单,社会生活单一,阅历不足,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生活环境变得陌生,人际关系变得复杂,部分学生在处理角色转变和适应新环境方面产生障碍,在学习、生活、恋爱和就业等压力下,产生自卑、焦虑、抑郁、恐惧、怯懦、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1-2]。 研究生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受教育者,同样在学业、人际关系、恋爱、择业等方面的压力下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生心理困难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3]。专家学者对我国40所高校研究生进行SCL-90等问卷调查,发现学生SCL-90问卷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得分,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约30%[4]。 根据本课题研究小组对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研究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平均检出率为29.62%,正常和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者占学生总人数的70.38%,三分之一的学生面临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分析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和来源进行研究,普遍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分为学生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2][5-7]。 2.1 学生个体因素 学生个体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为复杂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学生性格、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感、学业等诸多方面[5]。学生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如果学生刻意隐瞒,学校很难发现,心理问题长期累积,一旦引爆,后果都相当严重。大学校园相比于中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环境,这里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没有高中时期老师和家长的照顾和限制,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地方,学生不能正确的处理好生活环境变化、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问题以及角色转变,极易导致学生情绪低落、焦虑、自卑、恐慌和抑郁等诸多负面情绪,进而发展成为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2.2 家庭因素 家庭的氛围、经济环境、育儿观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学生家庭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氛围较差的家庭的孩子多表现出怯懦的心理行为和较偏激、固执的性格,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家庭落后的育儿观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育儿观较强的家庭,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对孩子期望过高,盲目给学生报各种兴趣班,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进入大学,脱离父母保护后,各种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 2.3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在大学里,班级、寝室、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班级、宿舍小团体和学生会、学生社团中的一些不正风气,加上学生自身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很容易造成学生恐惧、焦虑、自卑、自负等负面情绪,未能及时得到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的疏导帮助,极易发展成为心理健康问题。 2.4 社会因素 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和心理成形阶段,其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波动[5]。大学生阅历浅、思想不成熟,辨别能力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弱,在时代变革和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影响下,容易使学生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引起学生自我怀疑、焦虑等情绪,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容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 问题对策 通过上文对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因素分析,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有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1 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多方面教育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全过程,充分挖掘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一切可利用教学资源,全员合力,在学习、社会实践、实习、科学研究等各方面全方位关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做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 3.2 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环境 高校管理者应注重学校教学设施、体育设施以及学生宿舍條件等硬件设施的更新改进,结合环境心理学要求,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比较完善的“硬环境”。比较破旧的硬件设施和拥挤的日常生活环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构建较完善的“硬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软环境”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8]。抓住“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等关键时间点,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打造独具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周,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软环境”。 3.3 加强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培养一支专业性较高的心理健康辅导队伍,在各二级学院建立心理健康管理部门,在专业班级设立学生心理委员。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心理健康管理部门和心理委员为辅,师生合力,为本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进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三级心理健康管理网络[9],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及时有效的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纪欢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13):89-90. [2] 付文静,柳晓阳,辛昊.“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新西部,2020(05):151+146. [3] 朱薇.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心理干预对策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120-122. [4] 吉小兵,戴雅玲,李晓琳,吴珊珊.2005-2009年间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述评[J].新西部(理论版),2011(10):141-142. [5] 胡霁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才智,2020(29):96-97. [6] 余鹏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才智,2019(08):41. [7] 梅花.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01):20-21. [8] 郭红雨.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浅议[J].科技风,2021(10):164-165. [9] 吴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法制博览,2020(14):233-234.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yjg193075;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3011) 项目来源: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93075;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3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