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结构分析和提升策略 |
范文 | 黄上峰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成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分析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价值出发,提出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结构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学习素养、职业素养。并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科研能力,搭建良好平台等途径提升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结构;提升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敬业的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到更专业?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再一次明确和强调:国家的办学方向、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办学宗旨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对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作为教育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才能实现国家百年教育大计,才能保障国家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保障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 1提升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 1.1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高校在党的教育工作领导下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通过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辅导员的政治思想、职业能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解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辅导员工作要因事而化。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学生同时出现了新思想、新问题、新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就要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制定不同阶段的教育办法,不断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回应学生思想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工作要因时而进。具体来说,就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理念、方针原则、内容任务和方法手段要关注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我们都是追梦人。为了完成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作,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高校辅导员要积极进取,关注时代发展要求,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才能实现青年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 辅导员工作要因势而新。新形势下,世界格局的改变,教育环境出现新的变化,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导致教育面临许多的新问题、新挑战。正是因为世界大格局的改变,多种思想文化交融碰撞,一些不良思潮影响着青年的成长,引起青年的思想混乱,教育部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根据形势的改变,与原24号令文件相比较,43号令在辅导员职责中增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辅导员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引导青年积极进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作为思想政治队伍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导下,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1.2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首在育人,次在成人,又在達人”,只有在育人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才能“育人育己”“成人达己”。我们都知道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学生的事找辅导员,学生出问题找辅导员,也只有辅导员能把学生队伍管理好,辅导员是高校的重要教师队伍。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多数高校的主要工作还是教学与科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进入多数高校的中心工作,而辅导员队伍的教师身份认同度在社会、学校其他部门,甚至辅导员队伍内部都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辅导员队伍对人才培养具有重大贡献,却没有获得同等地看待,学校对辅导员这一队伍培养不够重视,辅导员对自身的建设不重视,整日忙于事务工作,不潜心科研,不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反哺实践,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保持警惕”是高校辅导员的真实写照。学历层次得不到提高,职称不能更上一层楼,辅导员得不到学校的认同和重视,就会对工作产生倦怠,对职业产生怀疑,进而做不好学生的工作,影响人才建设工程。 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其中学生和教师是主体。事实上,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提高职业能力,获得高职称评聘,才能实现国家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体现辅导员为国家、为高校服务的价值,才能实现辅导员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中心化的终极目标,才能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才能获得其他同行教师的认同与尊重,稳定辅导员队伍建设。 1.3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有效结合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高校辅导员有九项工作内容。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同时,还要作党团建设、心理健康建设、学风建设、网络思政建设、资助工作,同时应对繁忙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等等。工作量的繁重显示着工作的价值。无论是对哪一个工作内容的深入研究,都可以成为这一方面的行家里手。理论是解决实际工作的基础,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是理论的现实归宿。无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学风建设,学生工作理论的形成,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只要高校辅导员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探讨和研究学生发展成长规律,最终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灵活使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凝练经验形成成果,获得价值最大化。 2核心素养的结构分析 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养指的是辅导员职业生涯中最基本、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思想品德和能力。 那么,什么是最基本、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思想品德和能力呢?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内容:思想政治素养、学习素养、职业素养。 广西师范学院曾令辉教授认为,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是辅导员发展的基石,是辅导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政治品质、道德人格和法治思维等方面,发挥导向作用。 要培养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培育者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整的人格是高校辅导员首要具备的品质,才能传输、传递给青年学生正确的信息,培养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走对路,做正事,做好人。“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是高校教师的终身追求的目标。 学习素养是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基本精神。学习素养中最基本的素养是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其中核心素养是学习能力。学生工作内容丰富,环境复杂,是一个锻炼人才的大熔炉,造就出辅导员全才的契机。辅导员不仅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掌握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章程》、法学、伦理学等等,掌握学生专业的学科背景和前景,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职业规划技能,还需要与时俱进,学习新思想、新理念,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等等。“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本身具备自来水。”辅导员要具备自来水,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吸收接受新思想,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指导学生人生规划,应对高强度的工作环境。 职业素养是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立身之本。职业素养中最基础的素养是科研能力、组织与实践能力,其中核心素养是科研能力。通过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实现实践工作到理论研究的转化,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量变转质变的过程,实现辅导员核心竞争力提升,获得评聘高级职称、进而攻读更高学历的条件与机遇,同时也是辅导员走向职业化、专业化必要条件。辅导员可以研究的科研内容大体包括: 第一,思想道德研究。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机制、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研究新形势下网络思政教育问题,要牢牢占领青年思想教育的网络阵地,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学生辨别各种思潮和自我辨析。 第二,共青团工作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青年志愿服务,探索志愿服务机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永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研究团支部建设,加强青年团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团员的管理等等。探索团干能力建设,通过举办“青马工程”培训班、团校等提升团干能力。 第三,资助工作研究。高校资助工作是国家精准帮扶工作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物质资助和育人体系两大方面。物质资助有精准扶贫的评定体系,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贫困生认定体系的构建,评定标准体系,网上系统的构建、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方式的帮扶。育人体系包括思想、能力、心理、就业等方面帮扶。 第四,就业工作研究。就业工作体现了高校的综合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改革研究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建设等等。 第五,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辅导员思想品德建设路径、业务能力建设路径、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等等。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系列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制度和政策,使高校如何培养辅导员有法可依,但是每个地方执行程度不一,辅导员的职称不高,能力平平,职业倦怠,工作重要地位边缘化是普遍现象。所以,如何建设辅导员队伍,达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的,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需要一代代人的探索。 3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的思考 3.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核心素养培育的灵魂 学习是最好的老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是政治思想问题,“如何培养人”是能力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如何培养人”的能力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勇于开拓创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首先,学習包括自主学习、集中培训。每所高校应该建设辅导员研修基地,提供辅导员培训、研修场所。一级培训依托全国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二级培训依托省级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三级培训依托校级学工部门。集中培训分三级培训,按照入职年份申请,四年可以申请一级培训,两年可以申请二级培训,新入职进行三级培训。其次,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进行对口培训和指导,加强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及辅导员岗位职责等方面的知识储备。通过学习,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理论水平的上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3.2提升科研能力,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石 辅导员研究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研究对象数量是充足的。在科研的道路上,缺乏的不是泛泛、大众的研究,缺少的是高、精、深的课题研究和成果。要达到这样的高度,辅导员则需要提升科研能力,提升文案写作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第一,辅导员要树立科研意识,转变“科研无用论”“不务正业论”等扭曲、阻碍辅导员科研的思想和认识,努力从“实践家”升级为“理论、实践专家”。事实上,无论是学生发展需求还是个人发展需求,科研、成果都是辅导员必须具备的“硬通货”。 第二,辅导员组建科研小队,针对不同内容进行研究。可以根据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规定: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通过团队建设,可以把国家前沿、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研究团队感兴趣的内容。长久下来,经过多年的累积建设,就能产生比较好的成果和业绩,一方面用于实际工作的建设,一方面作为职称申报的支撑材料。 第三,建立“老带新、传帮带”机制,由高职称、高年资的辅导员骨干带领低年资、经验浅的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通过指导辅导员撰写标书,提供研究方法,开展系列的思想政治研究。第四,研究的问题均来源于学生问题,均是属于学生需求、教育工作需求,所以获得的成果、理论反哺实际工作,运用到日常工作和教育工作中,既提高了理论水平也提升了实践工作能力。 3.3搭建良好平台,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保障 近年来,国家、高校逐渐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出台了许多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性的意见和评奖评优等方针政策,搭建了较好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平台,但是缺乏具体落实。首先,各省要根据本省特点制定出本省相应制度和政策,其次,各高校要把立德树人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政治工作来抓,首先就要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辅导员建设平台,根据上级的文件和政策制定相关内容具体实施。鉴于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特点和实际,辅导员职称评审应具有与专业课教师等职称评审不同的标准,辅导员职称评审应遵循“计划单列,指标单列、评议组单列”的“三单”模式。制定辅导员的奖励考核办法,从制度、措施上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增强辅导员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对辅导员岗位的认同感和职业感。其次,高校学工部门及相关部门要主动走进辅导员队伍,关心关爱辅导员队伍,要倾听辅导员对学校、对工作的看法,解决辅导员的实际困难,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培养一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业终身贡献的辅导员队伍,保持学工队伍的稳定性。全面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最终使辅导员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既敬业又专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