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
粤曲杂曲类曲艺。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的广州方言区域,并传流至香港、澳门、东南亚等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早在清道光初年,广东的八音班乐工就以粤曲清唱为业。同治初,又有失明女艺人唱粤曲,辛亥革命后,又出现明眼女艺人唱粤曲,流派纷呈,达到全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演了大量新曲目。在表演形式上,除清唱外,又有说唱、弹唱及表演唱等。 粤曲音乐曲调、板式等,和粤剧基本相同,但讲究唱功。其音乐按系统大致可分七个类别: (一)梆子; (二)二簧; (三) 牌子,由昆曲、高腔、吹腔等演变而来;(四) 民间说唱,包括龙舟、木鱼、南音、粤讴等;(五) 小调杂曲,如[送情郎]、[剪剪花]、[玉美人]等; (六) 辛亥革命后新创的歌曲体小曲及近似梆、簧曲牌的杂曲等; (七) 广东音乐及民间乐器曲,如[饿马摇铃]、[昭君怨]、[雨打芭蕉]等。伴奏有以高胡、扬琴、琵琶、横笛等乐器组成的软弓乐队; 有以二弦、提琴 (广东民间乐器)、短喉管等组成的硬弓乐队。演唱,辛亥革命前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当的唱法; 以后改假嗓为真嗓,改舞台官话为广州方言演唱。曲目大都来自戏曲脚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