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练思结合,给思维插上灵性的翅膀
范文 朱鹏翔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最后一个运算律,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内涵,而且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因此,“乘法分配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而以练促思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理智选择。下面结合“乘法分配律”一课两次试教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第一次试教:
一、观察猜想,引导探究
1.自主练习两组题目。
(1)8×(11+7),8×11+8×7;
(2)(7+12)×5,7×5+12×5。
2.反馈计算结果,观察猜想(略)。
二、模仿练习,探究验证
1.模仿编题。
师:大家先设计几组类似的题目并进行自我验证,再把你的结论告诉自己的同桌。
生1:2×(13+14)=2×13+2×14。
生2:(11+8)×6=11×6+8×6。
……
2.计算验证(略)。
三、及时训练,深化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式子。
(1) =(15+9)×2;
(2)4×(25+8)= ;
(3)55×a+45×a= 。
2.连线,把相等式子连起来。
(1)17×36+17×64 a.12×5+20×5
(2)(20+11)×4 b.18×x+26×x
(3)x×(18+26) c.(36+64)×17
(4)(12+20)×5 d.20×4+11×4
……
上述教学还算顺畅,学生能够记牢概念,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不高,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因而在练习中出现错误。
第二次试教:
一、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师:老师想出题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题目:学校鼓号队买了5套服装,一件上衣55元,一条裤子35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生1:55×5+35×5=450(元)。
生2:(55+35)×5=450(元)。
二、类比推理,内化规律
师:刚才我们列举了许多等式,请再仔细研究这些等式,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发现说一说吗?(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分析、研究,逐步得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师:总结得很科学,知道这个发现叫什么吗?打开书,认真地阅读一番。
生:乘法分配律。
师:请用你自己喜爱的方式写一写乘法分配律。
生3:(加数+加数)×数=加数×数+加数×数。
生4:(△+○)×□=△×□+○×□。
生5:(a+b)×c=a×c+b×c。
……
上述教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练起来,以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体验中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
思考:
1.以练为根
仿写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措施。第一次仿写是模仿,使学生在分析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感知。那么,学生在第二次仿写中就会有自己的新感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一层。这样教学,比第一次试教中连线、填空的体验价值更大。所以,一节动人的数学课,一定要留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与思考。第二次试教没有刻意营造氛围,而是先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给学生读文本、思考和自主训练的机会,再通过练习成果的展示,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了学生思考的深入。
2.以本为源
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过程,而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生态式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主阅读相结合,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第二次试教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之举,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梳理,对学习进行理性化的提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读书技能,使学生积累读书、学习的经验。
3.以思为魂
两次教学,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但发掘的深度不尽相同。第一次试教如叙家常,没有难度,也不见涟漪;第二次试教一开始就让学生紧绷思维之弦,促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经验、技能去思考问题,使学习进入一种理性的状态。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渐感悟其中的玄机,又诱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探寻规律,从而实现学习难点的突破。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第二次试教中最鲜亮的那抹色彩,既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阅读教材、仿写分析等活动中,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使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杜 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