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虚拟现实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
范文 | 潘健 汪周生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VR),属于一种实用型科学技术,实现方式即以计算机系统实施虚拟环境模拟,给予观赏者环境的沉浸感,犹如身临其境。现阶段,VR技术已被广泛运用至文化遗产各项保护工作当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用。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着VR支持下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期望可以为今后更多技术专家和学者对此类课题的实践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或者参考。 关键词:文化遗产;虚拟现实;技术;保护 前言: 长久以来,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均属于我国重点保护的一部分文化瑰宝,伴随各项科学技术持续进步发展,对此项工作技术选用要求也逐步提升。VR技术问世后,它的技术优势逐渐被发现,并应用至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各项保护工作当中,技术辅助作用较为强大。因而,综合分析VR技术支持下文化遗产保护,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VR技术简述 虚拟现实技术(VR),即虚拟与现实有效结合,也称其是灵镜技术,属于集仿真技术、电子信息、计算机各项技术等为一体的科学技术。VR特点以自主性、构想性、多感知性、交互性、沉浸性为主。对于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类遗产,保护作用较为显著,比如可长存保存及数字化地管理非物质文化类遗产,再现和弘扬非物质文化类遗产等等[1]。 二、VR技术支持下文化遗产保护 VR技术支持下,可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本文以藏族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为例,对VR技术支持下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实施细致分析,提出藏族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护虚拟现实系统应用思路: 三、藏族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具体情况 藏族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以众多非物质的形态存在,且和藏族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世代传承传统文化一种表现形式,以卡垫藏毯的制造、天文历算、藏药、唐卡绘画、藏纸、藏戏等为主。藏族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在分布上是以藏族的居住地作为中心西藏、甘肃、云南、四川、青海等地,所包含利息以口头传统和表述、传统技艺与历法、传统医药、藏族表演艺术、社会风速与节庆礼仪等为主[2]。 四、在采集数据层面 VR技术实际应用期间,采集数据属于基本工作,为后续三维建模提供数据参考、采集数据以空间的位置关系、图像、声音等信息数据为主。空间的位置关系与图像信息常用采集手段即:激光扫描、仪器测量、相机拍照、人工测量等,通常结合测量环境及所要求精度来选用测量手段。人工测量适宜应用在所搭建藏戏舞台实际空间距离的丈量节点,方便获取到场景当中比例关系;仪器测量适宜应用至在展佛节文化控制外部和周边场景、节庆、礼仪各种外部大型场景信息数据采集当中。采集现场数据,可实现全景摄影,如藏族锅庄舞蹈,可实现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连续性图像信息采集;激光扫描辅助下,可对藏族地区文化空间的建筑物内外观三维图像者相关信息实施有效采集等等,可以说不同VR技术实际应用期间,不同数据采集手段之下,均可采集藏族地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不同信息内容,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藏族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 五、在虚拟建模层面 一是,三维式静态建模。描述VR技术辅助下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有效保護系统组织结构,以场景布局、实体和环境建模为主,如藏戏表演当中乐器、道具、服饰、场景等这些均属于静态建模对象,藏族婚礼、出生礼和成年礼、雪顿节、沐浴节、藏历新年等节庆、仪式活动当中场景环境均属于静态建模基本对象。借助所采集到场景或实物真实照片的作样本均作为图像予以建模,获取现场虚拟实物和场景模型,提取到实物和场景六面截图,在实施几何建模和叠加贴图,实施透明处理及无缝对接处理,而后实施光照变换、冗余消除、渲染处理,形态逼真虚拟场景的三维模型逐渐形成,将藏族地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逼真虚拟场景以三维虚拟场景形式展示出来,对藏族地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十分有利[3];二是,三维式动态建模,主要描述系统行为动作,抽象处理场景当中动态部分,如针对于藏戏演员表情动作、木雕和藏刀制作细节、手工技术传统藏纸等,实施动态建模处理,将场景当中动态部分逼真形象完美塑造出来。实操期间先采集藏戏演员各个角度所拍摄图像,寻找到动作特点,片段分解表情动作,做好动作分解步骤总结,控制及设置好他们行为,对所有动作细节实施系统编程处理,借助程序对所有预设行为动作实施有效控制,促使藏族地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能够真实再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和保护藏族地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 六、在交互设计及控制层面 完成三维建模后,把所生成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自身内部实体、人物、场景等基础模型全部导至VR软件系统平台当中,把所采集到音频信息依照着特定场景,做好分割去噪及转换格式相关处理,促使若干音频小段逐渐生成,把经过各项处理之后音频信息和文本标识等全部都导至VR软件系统平台当中,模型和素材信息数据库就此形成。VR系统的交互设计,即结合用户对虚拟浏览层面实际需求,自模型和素材信息数据库内,实施声音效果、显示效果、人物基础模型、场景模型等有效调度、搭配、控制及再现等;如藏族地区虚拟漫游的展佛节日,广东游客通常会选定人工或者自动这两种漫游形式,自动漫游是依照着系统所设计路线来游览,而人工漫游则是广大游览者自行选定漫游的具体场景,依照着自身意愿要求实施方位、角度及场景切换欣赏,实际游览期间,游览者可游览整个景象,还可深入至某个场景当中予以细致观赏,并和虚拟场景当中人物实施互动交流,给予游客们身临其境之感,可更近地感受到藏族地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所具有历史文化方面魅力与内涵。 七、结语 从总体上来说,VR技术藏族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有着较多的数目、十分齐全的种类,在VR技术支持下能够更好地结合藏族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基本特点,科学合理地实施虚拟场景开发,有效发挥VR技术优势,更好地保护藏族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可以说,VR技术对于藏族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工作来说,应用价值较为突出,可适应于更多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各项保护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张孝飞. 虚拟现实技术在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 四川戏剧, 2019, 18(004):403-404. [2]刘贺, 宋立权. 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以赫哲族鱼皮文化保护为例[J]. 新闻知识, 2018,22(001):339-340. [3]苏逸飞.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开发与建设[J]. 决策探索, 2020, 37(008):705-706. 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SK2018A0887);2017年安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SK2017A078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