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课堂 |
范文 | 周海燕 摘要:生态课堂强调教育主受体、教学材料与教学环境的和谐共存,这也是一种对人本教育理念进行深度实践的模式。生态课堂的要素较为复杂,容易出现异化现象,并最终影响课堂生态。为此,本文以初中语文为例探讨了生态课堂的构建路径,提出有效构建生态课堂的建议,希望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课堂;构建模式;障碍;实践;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6-318 引言 生态课堂是学生、教师、课堂生态环境构建成的和谐、统一整体。课堂生态环境由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构成。物质环境有时空环境、自然环境、设施环境等;精神环境包括课堂文化、课堂氛围、人际关系、教学信息、课堂制度、师生情感等。各个元素之间协同作用、复杂多样。生态课堂有着开放、整体、协同的特征,实现了“能力课堂”“知识课堂”以及“智慧课堂”之间的整合,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语文教学生态课堂,科学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协调好课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学习乐园,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课堂的育人价值。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与价值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是一种互动式的生命表达过程,其中学生应是一种有主体意识的成长者,其依赖一切与学习相关的外在要素,这些要素在相互作用时便能形成一种特殊生态。生态课堂则强调课堂中所有个体的关系平等且信息开放,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助,与此同时也要围绕学生发展构建更良好的外在环境,这种环境更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二、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的实践建议 (一)巧妙搭桥引路,挖掘文本中蕴藏的文化价值 学习语文,要重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何挖掘语文课程的文化底蕴呢?笔者认为,当学生沿着“认同—批判—再认同”的过程去解读文本时,既会对文化认同与传承,也会对文化进行反思与重新建构。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先引导学生从传统阐释学的角度读懂文本,从陶渊明以羡慕的笔调描写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安宁自在,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渴望,达到认知结构上的“平衡”态势。再引导学生联系后晋朝廷腐朽、战乱不断的背景去解读文本,让学生认识到那种幸福美好的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只是陶渊明头脑中构想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他是用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来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人的思想总是受到某种文化意识的影响和制约的。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意识呢?通过讨论解密,我们发现,陶渊明的幻境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顺应自然,淡泊功利,追求精神境界层面上的丰富。淡定的归隐,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后晋社会的彻底失望,骨子里反叛意识的表露,都体现了陶渊明的精神境界。通过对陶渊明“世外桃源”背后的文化意识的解密,学生在认知上达到了新的平衡。 (二)优化教学资源 生态课堂中的所有要素都应服务于学生学习和发展,也包括了教学资源,即教材、教学材料、其他学习素材等,在教育生态学的理念下,对课堂应用的所有教学资源都需要进行生态化的处理:第一,要选择更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资源,这需要教师分析学生多元智能特点、学习风格特点,安排最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资源;第二,构建学习资源间的生态关系,围绕某一目标对学习资源进行关联处理,例如在某一知识的教学中可以把教材内容、辅助教学材料等限制在特定主题内,强化学生学习印象,又例如在培养学生兴趣时可以趣味性为核心要素选择具有一致特点的教育资源等。简单来说,教育资源的生态化处理包括了资源与学生的生态关系、资源之间的生态关系处理,都应强调关联性和人本原则。 (三)造校园与班级氛围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要构建生态课堂,首先要从学校着手。学校管理者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教师创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比如,在学校教学楼张贴物理学家、数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的画像,为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学校环境的配置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比如,定期组织作文竞赛、演讲竞赛等语文竞赛活动,增加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完善现有的教学设备,为每个班级配备必备教学设备,在课余时间,播放名人传记、经典古籍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良好的校园氛围是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的前提和保障。 除此之外,生态课堂的构建离不开班级环境的支持,教师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是班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隐性环境,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共同价值追求。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一起布置教室,为班级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打破传统的座位编排模式,为学生的交流提供更多的便利。在以往的座位编排中,多采用竖成列、横成行的编排方式。在这种座位编排形式中,学生以单向的接收為主,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后方和角落中的学生常常被教师所忽视,也给课堂的互动带来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倡导构建马蹄形、新月形或者圆形的座位编排方式。这种座位编排方式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要求,能够保障每一个学生平等交流的权利。 (四)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每天都会发生各种新奇的事物,为了挖掘出生活中的教育素材,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带着思考来比较、提问、判断、探究,为后续的学习积累素材。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展现真实的生活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情绪,让学生融入文章素材中,教育学生养成求真知、讲真话的做人品格。 结论 生态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视角。语文课堂如同自然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环境之间有机构成,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需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学校环境、课堂环境、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着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益。 参考文献 [1]梁松鹤.生态课堂:内涵、特征与构建[J].好家长,2018(13):67. [2]叶少健.构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课堂[J].山西教育(教学),2020(01):7-8. [3]王平平.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44-4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