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数据平台“三位一体”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研究 |
范文 | 申晨 安英博 摘 要:新时期扶贫工作面临新的特点,大数据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存在耦合性。利用大数据技术,破除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是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大数据;脱贫攻坚;精准扶贫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2-0017-02?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 ? ? 文献标志码:A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为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迫切需要创新扶贫工作体制机制,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 大数据技术发为扶贫工作精细化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扶贫工作,成为研究热点。分析了扶贫工作与大数据的耦合性,尝试将大数据平台融入扶贫工作中,为改进扶贫工作和构建新型扶贫关系提供借鉴。 1? 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特点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5年以来,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战役的胜利。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这两块硬骨头,成为接下来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扶贫工作犹如登山爬坡,越到后面,工作难度越大。啃下这最后的硬骨头,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化,基础设施欠缺;特殊贫困群体劳动能力缺失,致贫原因复杂;部分帮扶对象内生动力不足,“坐、等、靠、要”思想严重;贫困识别造假现象突出。 面对扶贫工作的复杂情况,需要在总结以往扶贫工作成功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打好脱贫攻坚战役的收官之战。 2? 扶贫工作与大数据技术的耦合性 大数据具有规模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种类多(variety)、价值低(value)的“4V”特性,这与精准扶贫数据相契合。 截止2015年,我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5 000万,参与扶贫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达数十万人,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这是贫困数据的“规模大”;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现象较为普遍,人口流动性强,贫困人口工作地点、收入类型、就业形式等频繁变动,这是贫困数据的“更新速度快”;扶贫工作涉及范围广泛,扶贫工作数据来源于财政、民政、发改、卫计、教育、国土等十余个部门,这是贫困数据的“种类多”;传统机制下,贫困数据分别掌握在多个部门手中,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难以协同发挥作用,这是数据的“价值密度低”。 3?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工作的作用 2015年,国务院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政府治理需“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1]。在精准扶贫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提高数据收集效率,破除信息孤岛 扶贫工作传统的数据收集手段,以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为主。这使得扶贫数据收集工作耗费人力、物力巨大,且数据准确性无法保证。加之扶贫数据收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如2015年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信息采集工作方案》中,将数据采集工作时间限定为20天。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基层敷衍了事,甚至伪造数据的情形时有发生。此外,扶贫工作往往牵涉部门众多,扶贫数据分散掌握在各部门手中,缺乏统筹,也就不能形成合力。 应用大数据技术,采用计算机、移动电话、GPS等设备,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取远程采集、自主上报等多种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在后台采用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便于数据归集、整合和综合利用。 3.2? 消除信息不对称性,防止权力寻租 2016年,中纪委曝光325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村官涉腐218起,占比超过2/3。这表明,扶贫工作越到基层,腐败问题越严重。分析上述案件,基层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权利寻租空间过大和群众监督缺失,是扶贫领域基层腐败案件频发的主要因素[2]。 以往国家扶贫领域的制度、政策和办法,主要依靠政府机构自上而下逐级传导落实。帮扶对象限于自身文化水平和社会环境,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得相关信息,这就使得乡镇政府和村干部在信息传导方面拥有了绝对的控制权。信息绝对控制权,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稱和群众监督缺失,给乡镇政府和村干部提供了过大的权利寻租空间,给扶贫领域基层腐败问题提供了滋生土壤。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破除基层管理者和帮扶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用大数据技术,采用网站、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等多种手段,拓宽信息传导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将国家在扶贫领域的制度、政策、办法和扶贫资金流向等扶贫工作动态全面公开,加强过程透明和群众监督,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让精准扶贫这本“好经”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3]。 3.3? 深入分析贫困数据,助力扶贫工作 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理念,需要做到量化扶贫,即能够对政策执行、变量影响总结出量化规律,从而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和有的放矢。传统的数据分析手段,如统计学柱状图、直方图、折线图等,难以对扶贫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4]。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给“量化”扶贫提供了有力工具。基于统一的扶贫数据共享平台,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对扶贫全过程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和预测,并针对特定对象情况,提供更加合理的个性化建议,辅助政府部门决策。 3.4? 持续跟踪帮扶对象,健全退出机制 要实现精准扶贫,还要健全扶贫退出机制。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使地方政府和帮扶对象形成了稳固的利益共同体。贫困地区和贫困户“退出少、退出难”现象突出。少数地方过度依赖扶贫政策,不但加重了财政负担,对社会公平造成不良影响,也制约了地方发展。 引入大数据技术,给扶贫工作动态监管和完善退出机制提供了新的契机。大数据技术可以使扶贫数据更新频率从半年、一年提升到每月,甚至每天。同时,大数据技术也使扶贫数据更加全面和真实,使扶贫部门可以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实施更加有效的动态管理,也为健全退出机制奠定了基础。 4? 大数据平台“政府—社会力量—帮扶对象”运行机制 扶贫大数据平台是在扶贫工作中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载体。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对象反馈的运行机制,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大数据平台“政府—社会力量—帮扶对象”运行机制。 政府部门在该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利用大数据平台,政府可以将扶贫相关政策、制度及资金流向等及时发布,供社会监督。利用大数据平台,政府可以收集和分析扶贫数据及相关意见建议,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利用大数据平台,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可以及时获取扶贫信息,参与扶贫行动。利用大数据平台,社会力量可以对扶贫政策制定、资金使用等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提出建议。 帮扶对象是扶贫工作的最终受益者。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直接获取扶贫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大数据平台,也可以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监督和反馈。 政府部门依据社会力量建议和帮扶对象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成效。由此,政府、社会力量和帮扶对象之间,通过大数据平台形成了一个完整闭环。 5? 结束语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利用大数据技术走精准扶贫之路,已成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最后一战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动员多方力量,才能圆满完成“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 参考文献: [1]丁翔,丁荣余,金帥.大数据驱动精准扶贫: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7(12):119-125. [2]汪磊,许鹿,汪霞.大数据驱动下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的耦合性分析及其机制创新——基于贵州、甘肃的案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3):135-143+159. [3]唐建兵.大数据助推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8-65. [4]刘欢,李媛媛.大数据促进内蒙古政府贫困治理问题研究[J].内蒙古统计,2018(3):40-4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