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互联网+”的浙江省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机制研究
范文

    王羡

    

    摘要:浙江省自农业保险试点以来,一直采用“共保体”模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步骤的加快,该模式的市场化程度略显不足,农业保险市场覆盖率上升受阻,供给与需求不均衡。本文就“共保体”模式现存的困境,从经济学政府市场双失灵的视角深度剖析浙江省农业保险供给不匹配的现象,通过研究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导,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农业保险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关键词:共保体 市场化运作机制 互联网+

    一、浙江省农业保险经营现状

    自2006年以来,浙江省农业保险逐步形成了以“共保经营为主、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在该模式下,政府主要给予财政补贴、业务开展和理赔技术等支持,浙江保险公司自愿加入“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以下简称“共保体”),并实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赢利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方式,其中人保为主承包人,负责日常业务经营,五年一届。2016年新一届“共保体”规模再度增加,由十家保险公司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共保体”在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丰富农业保险品种和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上颇具成效。

    (一)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

    2015年,浙江省承保主要农作物 789 万亩,占浙江省播种面积的 50.80%,年均增长为 34.5%。其中,水稻、小麦和油菜作物承保覆盖面分别达 44.98% 、80%和 68.48%。自2014 年起,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再度延伸,开始探索保障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涉及家庭农场和农机具保险业务。2014-2016 年,“共保体”共承保家庭农场805户,农机具 7000 余台,实现保费收入1026.24万元,支付赔款 540.17 万元。

    (二)丰富农业保险品种

    截止2016年,全省共开发农业保险险种 50 多个,包括全省普适性险种水稻、生猪等 21 个,地方特色险种草莓、水蜜桃、梨等29个,其中养殖业保险 7 个,种植业保险 22 个覆盖了2/3以上的全省地方特色品种目录。同时,创新开办指数保险 9 个,其中气象指数保险 7 个,价格指数保险 2个。是全国险种开发最多的省份之一。

    (三)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是台风、洪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高发地区,对农作物经营者产生难以预估的风险损失。2006-2016 年,“共保体”共收取保费 37.47 亿元,累计为 1774.87 万户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达2380.30 亿元,共赔付21.24 亿元。浙江省农业保险参保户数、保费收入、保险金额一直稳步提升,各指标已保持连续 10 年的增长态势,有效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减轻农业灾害损失。

    二、经济学视角下“共保体”模式的市场化进程问题

    自2016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文件指导农业保险的改革方向,主要核心都是围绕“政府引导,加强市场化运作,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有效供给。”

    “共保体”建立的十年间成效颇为突出,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该模式的市场化程度略显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该模式导致市场基本无竞争,不利于推出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创新性农业保险产品,农业保险品种单一,成员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第二、农业保险覆盖面有限,散户及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农保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反馈,供需存在失衡。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政府和市场在农业保险资源配置上的失灵成为了市场化进程问题的形成机理。

    (一)市场失灵——农业保险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形成机理包括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共保体”模式的市场垄断性和农户与保险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1.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农业保险社会效益高于保险公司自身效益低。浙江省农业生产地域分散、类型多样、人均耕地面小。根据 2017 年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公布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截止 2017 年 12 月 31 日,浙江省耕地面积共计2965.6万亩,人均耕地仅 0.52 亩。先期进入该领域的保险公司会面临拓荒成本,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现场勘查, 致使运营成本大幅增加, 降低了保险机构提高农保服务供给的积极性。

    2.“共保体”模式的市场垄断。“共保体”的“共保经营、赢利共享”的模式从外部垄断了浙江省农业保险市场,排斥了可能存在的竞争。与此同时,“共保体”成员中人保占比高达64%,且日常经营委托人保(主承保人)负责。人保在“共保体”内部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这会导致“共保体”自身治理及内控结构的疏失,从而增加管理、监督和运营成本。

    3.农户与保险机构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浙江省农业经营的分散性特征,导致保险机构充分收集、甄別农户和农业企业信息的难度较大。由于信息不对称, 保险机构无法提供相适应的保险产品, 投保人不能及时获取所需的保险服务。信息不对称又会引发道德风险,农户在投保过程中会想要通过缴纳较少的保费获得最大范围的保障;农户在承保之后,对风险的重视程度就会降低,一旦受灾也会消极的应对,而在理赔的过程中又会通过夸大损失的方式来尽可能多的获得补偿,导致保险公司赔付成本升高。

    (二)政府失灵——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过度干预

    政府按照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推动农业保险按照界定的目标、战略和设计改革方案进行。由于决策对象利益的模糊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战略执行的偏差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推动结果。在“共保体”模式中,参保对象以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为主,鼓励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统一参加投保。而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保险需求更迫切的农业散户,却被划分在“共保体”模式的服务对象之外,这样不利于农业保险覆盖面的延伸。

    此外,由于政府机构自上而下的运作机制使得政府部门推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很难达到高效的水平。一方面,“共保体”运行机制缺乏竞争。“共保体”成员在每一界任期基本是固定的,利润在固定的成员中按比例分配。因此,农业保险市场难以形成竞争的局面,这样不利于激发创新和提升服务的积极性。市场很难发挥自身的资源配置作用。另一方面,“共保体”运行制度不透明。人保财险公司浙江分公司作为首席承保人全权负责农业保险日常经营工作,共保人几乎不参与。例如,办理承保手续的承保员、出具的农险保单、保险定损理赔等都是人保负责。特别是浙江省政府、保监会发布的有关具体业务操作规范性文件往往停留在首席承保人的层面。一家独大的局面,往往容易形成政策解读的失误,以及政策执行的懈怠,这样不利于农业保险市场的拓展和新型农保产品的研发。

    三、“共保体”市场化进程影响因子分析

    市场化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开放经济市场中,通过竞争的手段,优胜劣汰,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置,达到效率最大化的运行机制。本项目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共保体”情况,构建了市场化影响因子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二个一级指标和八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共保体竞争力指标和运营收益指标,二级指标中竞争力指标又包括市场进入管制因子、分配机制因子、自主销售因子、参与者数量因子;运营收益指标包括农业经营方式因子、农业风险因子、信息不对称因子、保险公司信息技术水平因子。

    我们采用德尔菲法,邀请共保体成员的六位专家对影响因子进行打分,采用1-5档分值作为二级指标量化标准,1分代表影响程度很弱,5分代表影响程度很强。经过对专家打分结果的梳理,我们总结以下几个影响市场化进程较大的因子:

    (一)竞争力指标

    该指标中,两个因子的分数居高,分别是自主销售因子和分配机制因子。首先、在以往开展的6大中央农保险种上,共保体成员难以寻找有效销售途径来扩展业务。除了人保、安信和太保三家共保体成员有一定自由经营的客户群体,其他共保体成员只能通过定期向街道和村镇机构发放农业保险宣传,不能自由销售。目前,共保体在积极拓展浙江省特色险种的农业承包范围,想要通过放宽内部机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成员拓展业务渠道,与地方政府合作。但具体的实施情况,还要通过时间验证。其次、共保体成员严格按照既定分配比例进行保费与赔付的分配,降低了内部竞争的主动性。

    (二)运营收益指标

    在运营收益指标中,四项二级因子中,信息不对称因子和信息技术水平因子分数较高。

    1.信息不对称因子。由于“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驱使,大部分的农户投保意识淡薄,缺乏自主性,只能通过政府主导,大规模统一进行投保。保险公司虽然会落实部署到村委开展宣传会,但由于农村群体点多面广,难以做到全面宣传,农户与保险公司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阻碍了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拓展。

    2.保险公司信息技术水平因子。虽然“共保体”成员在积极开拓“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但目前看来,使用的广度与深度还远远不够。当前,浙江省农保大面积依旧采用人工勘察、耗时耗力,运营成本较高。

    四、“互联网+”浙江省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机制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内涵

    由于农业保险本身的公共物品的性质,无法全部放开进行市场化的运作。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是保证让传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兼顾政府政策扶持、保费补贴的同时,打开传统垄断经营的局面,使保险机构充分参与到同业竞争当中。

    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追求农业保险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保障农业保险的各个环节效率的显著提升。这种运作模式,主要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传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的各个环节与互联网媒介相结合,为产品创新、营销和管理等方面提供新的理念和路径。

    (二)“互联网+”浙江省农业保险运营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通过以互联网为载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更为高效、便捷的经营模式。商业保险行业利用互联网为载体,实现了销售数量与经济利益的几何倍数增长。而“互联网+”技术是否能提升浙江省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浙江省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情况。根据《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年》数据统计,我省提升改造了300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站点宽带网络进一步提速,同时降低了宽带费。浙江省政府也对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给出了实质性的指导方案。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中提到: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乡村通信网络建设,到2020年实现实现光纤网络、4G网络村全覆盖,农村和海岛基本实现100M以上接入能力。总体来说,浙江省农村地区通信网络设施情况较好,2020年计划能够实现村全覆盖,具备了发展“互联网+”农业保险的基础条件。

    2.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同業间竞争。“共保体”成员中,除了人保、太保和安信通过长期积累,有一定数量客户群体和销售渠道,其他的成员在制度约束下,几乎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再加传统销售宣传方式,共保体成员难以有效增加客户群体数量。“共保体”应适当放宽机制,允许成员在特色险种方面可以自由销售,与当地政府对接,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并以此纳入考核机制,提升内部竞争。为实现快速增加销售数量,“共保体”成员可以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搭建农业保险互联网平台,完成线下销售到线上销售的转变,在平台上自主销售保险产品并附带宣传,短时间拓展销售覆盖面。农户根据保险公司公布的产品、费率、服务选择适用于农产品本身的保险公司与保险产品。由此一来,保险公司通过提供优质价格、服务和产品来吸引目标消费者,同业间竞争也会的到提升。

    3.改变信息不对称局面。农业保险互联网平台可有效对接保险公司与农户,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借助“互联网+”农户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APP端或者电脑端查看平台上的农业保险产品情况,第一时间获取自己所需;而保险公司通过网络客服系统,可以第一时间解答农户的疑问,进行产品介绍和推广。政府和保险公司也可以在平台上定期发布相关活动与新闻,提升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户投保意识。

    4.提升信息化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浙江省农业经营分散性的特质增加了保险定损理赔的难度。目前,浙江省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手段落后,对投保面积无法逐一核实,理赔技术上仍依赖查勘员现场查勘,工作量大,运营成本高。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定损数据远采集,不但可以有效降低人工采集数据的成本,也可以大幅度提升数据采集的精准度。

    保险机构首先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快速识别重灾区。再利用无人机携带高清影像设备,对受灾严重的乡、镇、村的投保地块进行精确查勘,并把数据发送给保险机构的定损中心,定损中心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核定受灾损失,基于全面的数据,可以进一步设计理赔程序化。

    (三)“互联网+共保体”机制的运作思路

    “互联网+共保体”的机制构建应该分为线上平台构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互联网线上平台是核心,农村基础设施是保障,两者内外呼应形成“互联网+”农业保险运作机制,如下图所示。

    农业保险互联网线上平台的构建可以划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研发阶段、投产阶段。在准备阶段,政府是主角。首先,政府需要从政策层面规范“互联网+农业保险”平台和参与方的责任及义务;其次,政府要给与技术人才及财政补贴上的支持。在平台研发设计阶段,互联网平台主打线上销售的同时,应该兼顾农保宣传、保费测算、数据实时共享、大数据整合、预定勘察定损服务等功能。政府主导研发的同时要积极征求保险公司与农业生产者们对平台设计上的意见与建议。在最后的投产阶段,平台的日常维护可以由共保体经营,并增设意见投放区,可以收集农户的反馈意见,及时提升平台的使用效果,政府负责监督。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四要素,第一、完善农村征信体系,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农村地区人员的征信档案。第二、提升农业保险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通过远程遥控、GPS、GIS等,实现快速准确定损,降低经营成本。第三、提升基础数据库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时共享农业保险相关的各类数据,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数据、保险承保数据、理赔數据、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主体信用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第四、加强农村互联网监管,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障农民资金安全,防止利用互联网技术犯罪等方式诈骗投保人资金。

    参考文献:

    [1]陆勤. 农业保险现代化背景下发展浙江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研究[A]. 浙江保险科研成果选编(2016年度)[C].:浙江省保险学会,2017:12.

    [2]戴铭.浙江省农业保险制度问题研究[J].农家参谋,2019(01):47-48.

    [3]彭向升.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版:97-99

    [4]徐佳男,殷瑞锋,邢丽娟.“互联网+”能为农业保险带来什么[J].农村工作通讯,2017(08):46-48.

    [5]黄凌,廖桂容,张萍香.“互联网+”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机制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2):43-47.

    基金项目:浙江农业商贸职业院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基于“互联网+”的浙江省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研究;项目编号:KY201815。

    (作者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