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好声音”模式在中职音乐课堂中的尝试 |
范文 | 任茜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为了构建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确保素质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大胆创新和改革中职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中国好声音的舞台模式,在中职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究实践,提出了提高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模式 中职音乐课堂 课程改革 中国教育讲究因材施教,而当前中职音乐教学大都实行大班化教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教师为了满足多种层次的教学需求,往往将教学目标泛化,导致教学内容毫无亮点,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日渐低落,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中职音乐大班化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和音乐特长的发挥。然而与音乐教育现状截然不同的是,一些音乐选秀节目却成功地俘获了观众的眼球,很多学生也对这些节目津津乐道,借此抒发着自己对音乐、对梦想的感慨。 近期浙江卫视的热门节目“中国好声音”就给观众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独特的歌唱和点评方式,不仅点燃了参赛歌手的歌唱激情,而且成功唤起了全国观众对于音乐的热情,在好声音的音乐大舞台上,通过“学员演唱—导师盲听—导师选学员—导师点评—互动交流—学员选导师”这样的方式,成功地为选手们构建了一个追求音乐梦想的平台,许多学生也深深地被节目所吸引。受此启发,笔者将“中国好声音”模式融入中职音乐课堂,进行了中职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一、借鉴“中国好声音”模式,融入中职音乐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借鉴、模仿中国好声音的舞台情境,将好声音的音乐氛围搬到课堂上,以调动学生的音乐激情,让学生第一时间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采用的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比赛模式,开始的时候四位导师全部背对学员,而且他们没有接触过学员的任何个人信息,只能通过声音来判断学员的音乐水准,学员为了打动导师就要拿出全部的热情,尽力地表现自己、歌唱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和学员之间没有掺杂任何的干扰因素,音乐成为他们唯一的沟通渠道,因此学员的演唱特别真挚、有感情,导师的评价也很公正、真诚。在课堂上,笔者这样运用“中国好声音”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在“中国好声音”模式融入中职音乐课堂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中国好声音”中的导师,让老师扮演学员,在老师开讲之前,学生们低头或趴在桌子上,然后教师开始自己的讲课,如果学生对老师讲课的内容感兴趣,就抬起头来;反之,若学生觉得老师讲课的内容缺乏质量和新意,就不必抬头,待课下将自己的意见以邮件、微博等途径告诉老师。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宰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主导着课堂的进行。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学生会将听课与好声音节目联系起来,为了尽到“导师”的责任而认真听课,对老师的讲课内容进行深刻钻研,而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抬头,会更加努力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反思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方法。 2.模拟点评,双向评价 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四位导师以幽默、机智、专业、真诚的点评方式点燃了整个舞台的热情,也润泽了所有参赛学员的心,同时获得了电视机前观众们的认同,可见正确的评价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即是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的客观需求,也是教师语言技巧、教学智慧、人格魅力的一种展示。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不仅导师点评学员,学员有时候也会评价导师,将自己对导师音乐的看法、对导师音乐的认同表达出来。 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评价老师,通过安排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如:自学、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对学生间的学习成效和教师的讲课进行积极评价,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融洽的课堂氛围。 二、“中国好声音”模式在中职音乐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1.凝聚集体力量 打造导师团队 好声音的导师团队实力强大,都是中国乐坛的权威人物。这几位导师经常为了争学员而在节目中互相调侃,然而当学员选择导师之后,其他的导师除了淡淡的遗憾,丝毫不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意思,还能真诚地为那位导师道一声恭喜,这就是一个团队的同心性。 音乐是一门复杂的课程,而每位老师的专业和擅长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教师们齐心协力、互相帮衬,朝一个目标前进,这样才能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加强不同音乐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打造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音乐知识体系。例如,在琵琶曲《十面埋伏》这节欣赏课中,对音乐的分析中包括了音乐要素(速度、节奏、节拍、力度等)、演奏技巧(轮、拂、扫、绞、揉等)、曲式结构、创作手法等多方面知识。如果将音乐拆解开来,单单从理论知识、乐器演奏等任何一个方面来进行讲解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运用团队的力量进行集体备课,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请有乐器演奏特长的教师现场演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使学生直观地欣赏乐器的演奏技巧,在欣赏中结合理论知识,从整体上进行音乐的分析讲解,还可在课堂上让学生现场学习琵琶的演奏技巧,充分发挥“看、听、赏、析、表”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音乐形式之间的组合和关联,加强学生对整体音乐结构的把握。 2.运用幽默语言 创设宽松氛围 宽松、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间的沟通,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歌曲《摇篮曲》教学时,学生对此曲都比较熟悉,唱着唱着速度加快了,情绪变欢快了。笔者问学生:“你们的小宝宝睡觉了吗?”学生笑答:“没!”。笔者接着说:“小宝宝听了你们的歌会很happy。”笔者趁机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完成歌曲的演唱处理。在中职音乐教学当中,音乐老师们也要用适当幽默的教学态度,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音乐课上没有老师和学生之分,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只用音乐来交流。这样,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放松,更容易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领会音乐的内涵和感情,音乐课堂也会高效起来。 3.师生积极互动 进行有效教学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适当地改变以往的教师—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建立多向的、多层次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动、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在进行声乐《鳟鱼》教学时,传统的师生一句一句的跟唱方式或先试唱曲谱后按谱唱歌的方式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运用“中国好声音”模式,可结合其赛前辅导机制,通过课前给学生预置作业,提前完成歌曲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学习,可以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学习,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来学习。当进入课堂教学时,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好声音舞台的模式,编排座位,让学生参与主持、表演,通过小组之间互相PK或教师特意示范的范唱,由学生评委、老师评委进行点评,发现、指出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师生一起寻找解决方法并进行练习,最后由教师示范演唱,学生再进行模拟演唱。 4.建立评价机制 实行有效反馈 在中国好声音的歌唱环节,采用的是导师背对学员的模式,导师看不到演唱者的相貌和体型,只用自己的耳朵去感受歌声,然后做出判断,这样就避免了外在因素的干扰,让导师能做出最真实、准确的评价。 例如,在《影视音乐》的欣赏教学中,在欣赏完音乐后,让学生分析音乐与剧情的关系,并尝试对不同的音乐进行角色扮演。在这过程中,老师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学生资质和课堂表现的不同而对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对待方法,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见下表)与监督制度,让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方式、评价语气、评价专业程度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改正评价中的不足之处,最终做到真诚、公平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这将极大地增强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总评 说明:学生的评价等级分为优秀(30%)、良好(35%)、合格(30%)、不合格(5%)。 总之,现阶段的中职音乐教学涵盖内容多样,对于中职学生的内心情感教育、自身行为修养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将音乐课堂打造成学生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平台,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萍.音乐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导航,2012(31). [2]李雪红.新课标下音乐教学的思索[J].音乐时空,2013(8). [3]陈正霞.高中音乐教学创新及策略探讨[J].教师, 2012(28). [4]刘慧莲.中小学音乐的创新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 2011(5). (作者单位: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