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证融通研究 |
范文 | 吴脊 摘要:职教20条中将1+X证书制度正式提出,在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化建设、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完美融合、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方面颇具重要意义。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通过教材融通、课程标准融通、课程设计融通、考核评价融通四个方面实现课证融通提出研究思路。 关键词:1+x证书? 会计专业? 课证融通 2019年,职业教育成为2019年热门词,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高职院校招收规模,高职院校史无前例的进入“大展身手”好时代。加快发展高职教育、培育大量优质高职技能人才成为时代趋势。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机遇在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为其提供强大后盾和扶持,挑战在于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与岗位的需求?这才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所谓的职教20条,开启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作为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重要一环。1+X证书制度正式提及旨在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利用技能证书提高技能人才的素养,提高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解决就业难、创业难的困境。1+X证书制度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停留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1+X证书制度的意义 1+X证书中1表示学历证书,即学生完成学校规定学业颁发的学历证明;X证书表示职业技能相关证书。因而,1是基础,X是对1的补充和拓展。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的提出体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化建设 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证书)相结合,并予以制度化。深化学历证书与专业技能证书的互通融合,有利于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拓宽职业教育的着重点,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 (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完美融合 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内容并非是两条平行线,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历教育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路径以及课程的设置服务于职业技能证书获取;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采用学分银行机制可转换为学历教学的学分,即可免修或者减修某些与证书考核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历教育。混合式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引入行业新知识、新技能,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完美融合、实现院校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毕业后能够及时顺利进入岗位的技能人才。 (三)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1+X证书制度从某一程度上来说体现了职业院校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体制机制,高校教育并非一味的闭门造车,不仅关注在校学生的学历相关问题,注重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专业技能证书。专业技能证书往往集中反映本行业最新知识和热点问题,因而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充分发挥市场的驱动力,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的实现、促进校区合作育人的机制体制的实现,激活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 二、《初级会计实务》课证融通的必要性 会计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准则也随之不断调整与更新,例如税率的调整、个税起征点的变动、资产确认的变更等。因而,会计专业知识具有更新快、时代性较强的特点。通过课证融通把握行业新动态、新理念、新规定是高职院校培育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会计法的决定中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将初级会计师证书作为从事会计行业的“门槛”,《初级会计实务》作为初级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同时也是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它是构建会计专业课证融通的关键课程。 据调查统计,高职院校中财经类专业初级会计师通过率不到10%,导致学生缺乏专业自信、专业实力,毕业后大多从事会计以外的岗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此现象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敲响了紧钟,因而课证融通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提供可能性。 三、“1+X”证书背景下课证融通的课程设计 (一)教材融通 上述已提到,《初级会计实务》是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之一。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是每年五月份进行,且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与修正,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官方指定教材每年更新。高职院校面临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不及百分之十的现象,教材未更新、未调整是重要原因之一。 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是指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如将会计技术资格考试、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等融入教学大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结合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标准,合理设置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安排教学计划,选取适当教材。 高职院校在教材选定的过程中选择自编教材(内容未更新)或者以往惯用的教材,从而导致学生们花大量时间消化课程教材与考试中心指定官方教材之间的差异内容,课程教材并未完全服务于初级会计师证书的考取工作,反而形成一种障碍,不利于学生通过初级会计师证书的考取。因而,在1+X证书制度的大背景下,满足学生们获取证书的要求,《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应与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制定教材相匹配,实现教材融通。 (二)课程标准融通 《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需掌握的一项职业技能,旨在培养会计专业人员基础会计知识与会计岗位职业素养。通过学习《初级会计实务》,掌握初级水平会计岗位人员的执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因而,课本知识需与社会需求衔接,课程标准与初级会计师的教学标准融通。 课程标准是职业教育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校进行专业教学的纲领性课程文件,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它内容涵盖了教学目标、课程实施计划、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为实现所学即所需,达到社会会计基础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满足会计专业人才就业需求,高校在教学标准制定上体现“课证融通”的思想,以初级会计师考核的《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为向导制定大一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培养初级会计师考试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并根据初级会计师考试中每个章节重要程度和难度系数来设定教学时数、设计重难点。 (三)课程设计融通 实现课证融通,授课形式和课程总体安排、实施至关重要。 授课时间上,课证融通已实现。《初级会计实务》课程设置在大一上学期(秋期),而初级会计师的时间安排刚好在完成《初级会计实务》以后(春期),校内课程学习为考取初级会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课资源上,需要将课程资源与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资源融合:一是建设学习资源,根据教材内容挑选重难点作为资源库的微课制作,编写重难点讲义,配套学习。二是创建初级会计师模拟题库,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旨在搭建《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学习与初级会计师考点的有效桥梁,以初级考试真题作为题库的主要来源,以课程章节重难点为核心内容,实现实时记录成绩。三是举办初级会计职称模拟大赛,巩固学生知识点,激发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参加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例如:管理会计竞赛、税务会计技能竞赛等,通过参与竞赛掌握行业新动态、新趋势、新知识,促进课程学习。以课堂学习、课外比赛、以赛促教的方式督促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四是考前集中培训讲座,通过讲座形式加强学生对初级会计师证书的重视程度。五是校企合作,以学校学院牵头设立会计工厂,会计工厂以实训室的形式存在,把企业真实账目带入学校。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后输送到会计工厂,以企业真实背景进行账务处理,实现专业课程百分之百达到虚实一体化操作。以此为契机培育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实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育。 (四)考核评价融通 学历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有效衔接,并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考核方式。《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一年级为数不多的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以初级会计实务为例,创建专业核心课程期末成绩合格为门槛参与会计资格证的考试;高职院校将考取初级会计师作为学分银行的项目,积累学分的内容,即可抵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部分学分。 参考文献: [1]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5-11. [2]程舒通.1+X 證书制度工作的理念、思路、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2):25-30. [3]张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嵌入“1+X证书”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21):179-182. [4]母昌柏.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研究 [J]前沿视角,2019(23):5-6. 基金项目:2019年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证融通”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研究,GZJG1913817。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