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活力养老”对老年健康的积极意义探讨 |
范文 | 林增荣 摘要:针对目前中国老年化趋势不断严峻的情况下,政府和社会如何应对养老问题?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便捷的优质服务,让老年人晚年过得健康、快乐、幸福?这是当前老龄化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从“上医治未病,上工治未乱”的中国哲学视角去分析老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从中国哲学视域分析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活力养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哲学;“治未病”理论;活力养老 一、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中国哲学蕴意 中医“治未病”是指医技高超或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结合实际经验,综合客户健康各项存在的风险评估指标,中医或健康管理者并根据评估指标,通过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等手段以阻断或减缓各项风险的发展,让这种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的整个过程。“治未病”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内涵,从中国哲学的视角,运用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出整体关联性的中国哲学思维,对活力养老养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而活力养老这一概念的提出和运用,也使得对传统的预防学、养生保健学的需求和规范提到日程上来。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的文明历史,而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如何用去挖掘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其钥匙就是把中医药学所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要加以宏扬和传承;为此,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法》,于2017年实施,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并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及老年人的活力养老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孙思邈在《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基础之上提出:“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千金要方.卷一》。由此可見,中医的“治未病”理论体现了中国哲学整体思辨的思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其根本宗旨就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最终实现天人合一。那么怎样应用“道法自然”的哲学原理去行养生之道呢?就应该按照老年人不同阶段的存在因素“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老年人在不同阶段的体质特征和养老趋势。以中国哲学的“自然合理”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可以更好的去认识活力养老,去解决中国老年化社会带来的问题来挖掘研究老年人的养生之道。在倡导活力养老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整体性与个性、矛盾性与统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等整体思辨的思维逻辑—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艺术养生),达到自然和谐与天人合一的状态,符合事物的原来自然状态去发展它、研究它,反对过度发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这才真正体现了中国道家“自然无为”的核心思想。 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整体思辨逻辑 (一)中医“治未病”的整体思维 在振兴中医药进一步健康发展过程中,如何去扭转中医临床遇冷及西医热的现象,需要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用立法明确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针,还需要我们分析中医和西医治病的思维方式,中医强调的辩证施治是全面整体论,西医强调的设备检查清晰是分析实证论;中医应用的宏观现论,西医应用的是微观治理论。所以中医就像观察事物的广角镜,它的视角很广,而西医就像显微镜,它把事物的局部看得仔细真切”。 “《黄帝内经》中天体一体观、五脏一体观和人与天体相应的思想构成了整体恒动观”。从这整体恒动观中,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天地自然界万物之间,人体五脏六腑是一个有机辩证统一的整体,而且是在各自系统规律不断地运动变化着,五脏六腑与自然界存在着某种客观的对应关系。《灵枢-客》有“天有五音……。此人这与天地想应也”的说法,并首先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将五音对应五行,与五脏、五志相关联。如肝的功能主要能过目来体现,运用五音疗法上为角;心在音为徵;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肾在音为羽,将宫、商、角、徵、羽五音通过五行属性(金、木、水、火、土)与人的五种人类情绪(喜、忧、怒、悲、怯)联接在一起,从而去挖掘音乐与养生的作用。 由此可见,中医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就是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中医传统辨证施治过程就是整体关联的还原,还原到五脏六腑每一个个体脏器,但这个个体脏器是相互关联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脏器。中国传统中医认为,医学就其本身的宗旨应该是研究生命的问题,而人是一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也本着这宗旨和理念,中医的传统理论里才有整体辨证施治过程中让生命力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的观念,而不是只反映他那个部分。比如,肾脏不只是反映肾脏这部分,肠胃不只是反映肠胃这部分,而是与其他五脏六腑的脏器生理功能密切关联在一起的。目前很多音乐家用“古代音乐五音系统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于养生,通过用不同音阶音色来影响情志,从而作用于五脏,改善健康,是为‘中医五音疗法”,王美玉教授在推行五音养生之法,就是运用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论证整体关联的重要理论去挖掘五音对五行及五脏相生相克的原理的一种疗法,这种养生之法得到广大师生及社区老百姓的好评。 (二)中医“治未病”的思辨思维 中国传统的中医,其神奇之处,在于从辨证施治过程中来分析,它能将人体的各个器官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各个系统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中,各脏器的盛衰和病变都会通过各种现象特征表现于体表,有长期从事临床的老中医常常能用“四诊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从情志、舌苔厚薄等细微变化诊断出体内哪一脏器出现的疾病,并能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分析其病因的根源所在和内在联系。中医的这一理论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加以应用的,从道家哲学思想看,它是一种道法自然的运用和体现。20世纪70年代,方药中教授出版的专著《辨证论治研究七讲》中提到:“在按脏腑经络理论定位、定性的基础上,完成“辨证”提出中医诊断,找出相应治法和方、药”,所以中医的“治未病”理论,是根据中医“五脏相关”的中国哲学的思辨思维,通过调节相关的脏腑协助治疗以达到整体调控的目的,最终达到预期的疗效。 从辩证法的思维逻辑分析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整体,事物与事物间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所谓“事事一关联”、 “人人一相亲”。就是说每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是一个具体地反映“天人合一”关系的统一整体。用普遍联系的思维逻辑来论证整体性—不仅在中国古代“五行说”论证了其相生相克的辩证思维,同样也可以从功能学上把“未失能、欲失能、已失能、回归自然”当作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来分析老年人在不同阶段的生命特征与表现。 (三)以“整体思辨观”看活力养老的四阶段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思辨,而在哲学思维观看来,事物发展都有一个个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都是相互关联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互不相联的几个阶段。如老年人健康养生,就其功能性来说,在不同阶段也是有着不同的特征,大体上来看,可以划分为未失能、欲失能、已失能、回归自然四个阶段。因此,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看来,如果能在未失能阶段做好养生之道,那就会做到不生病,或是生病不生大病,而是小病。因而,对迟失能或不失能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个中医学理论体现出的哲学原理,对研究老年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的活力养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哲学角度去分析老年人在不同阶段的养生保健之道,尤其是“治未病”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廣,对老年人实现晚年幸福,实现“六老”的老年服务事业与社会养老目标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治未病”理论的哲学思维对活力养老的意义 (一)老龄化社会发展“活力养老”的社会背景 根据老年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及老年人的需求,根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福建省政府积极“推动设立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支持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技能人才”。在社区老年人适宜技术服务开发的基础上,如何去突破技术的创新,从非医疗领域出发,以保健养生为重点,定位在亚健康和老年人群为主的专业群建设,以六个专业为核心,延伸到药学(社区老人和小孩或家庭用药指导、药膳,膏方技术)、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老年服务业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老年群体在各类服务项目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养老福利机构要基本形成以政府兴办的为示范点,其他社会民间资本入资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兴办的为主体(支撑),社区日间照料等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调整》研究报告认为, 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老年人的年龄定义是60岁以上的人群,其人口增长的比重将由13%增加到16%左右,总数将由1.7亿多增加到2亿多,按国际标准计算,中国早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其进程并将加快,为此、国家和社会各级政府对养老保障措施和养老服务项目必须完善 因为其需求将出现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国家要求各省市要根据各省情况,因地制宜,做到立足当前、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制订并实施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才能切合实际地促进老龄事业更好发展,努力实现“六老”的发展目标。 (二)“治未病”理论的整体思辨观对活力养老的指导意义 根据上述老年人不同阶段的功能性划分,所谓的“活力养老”应该是各项指标均是正常值范围,心理健康指数高,社会活动参与度高,主要是指50~70岁未失能的老年人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等几个方面的养老养生的发展目标。活力养老的理念,体现了老年人在养老养生方面的注重“医养结合”,在身心修养方面注重“知行合一”,在生活休闲上注重“以教助乐”的方法与观念。 在老有所养方面。在物质生活保障上,每个家庭和社区如何解决和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这是老年人安度晚年最基本也是最现实的物质保障,生活照护是老年服务和管理的核心课程,让未失能的老年人保持良好的状态,让欲失能状态尽快得到预防,让失能时间延缓,做到不失能、少失能、迟失能。在精神蔚藉上,给予精神心理照护,现在老年人最大的问题是精神生活问题,怕被社会遗弃,被子女抛弃,过“空巢式”生活,让老年人感到很无助。 在老有所医方面。让老年人健康长寿必须要做到:其一、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因此,要本着就近的原则为其提供就医方便。并且尽力做到让老年人不生大病、少生病、生病只生小病,小病不需进医院,在社区就能解决。因此,必须借位思考,做好社区健康服务,加强设备设施的建设,对功能障碍或伤病后需要恢复、康复的情况在社区就能得到解决。其二、老年人和赡养人无法支付医疗费用的,需要社会政府给予适当的援助,可以在社区建立老年人服务站,健身中心,诊所等,由政府购买服务,社区服务站提供技术支持。 在老有所为方面。老年人面临着的价值观问题是自己对社会是否还有价值?如何去用自己的特长发挥余热,是关系到如何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和社会的迫切需要,要实现老有所为,必须要面对如何选择“可为”和“能为”,让老年人生活更加充实,人生价值更加有价值,为社会减轻负担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必须在社区或专门的机构办老年大学或老年活动组织等平台,在这里,老年人是教员又是学员,这样,老年人有发挥的平台。 在老有所学方面。让老年人能不断开拓进取,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如老年人大学及各种培训班,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以往授课的内容都是传统的琴棋书画等,因此,如何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以适应老年人学习的需要是这方面的主要任务。“活到老,学到老”是老有所为的“驱动器”,是老有所乐的“促进器”。目前推广的开发益智技术和怀旧课程,开辟绿色果园和野趣乐园等老年学习项目,让老年人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能让他们真正的融入自然,陶冶身心。 在老有所乐方面。如何使刚步入老年人这一阶段的生活即丰富又多彩,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激发老年人老有所为的一种精神力量。由于老年人自身方面的条件差异与兴趣爱好的不同,因而,应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可乐”内容。但目前老有所乐的需求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大多局限于下棋、打麻将、跳广场舞等活动,一些活动中心很难吸引老年人参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提倡“唱歌养生、运动养生、书法养生、文学养生”的内容,以增加老年人的生活乐趣与养生内容。 在老有所教方面。如何让老年教育开展得有特色,需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自我施教。人寿有限,学问无限,如何让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坚持组织施教。如单位、社区等组织;坚持社会施教。老年大学坚持下有所教,如知识更新、精神心理沟通等;坚持伴有所教:互学互助,能者为师。 总之,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不仅对于老年人整体生命的认识,对于老年人养老养生的方法与观念的养成,还是对于发展“活力养老”的方法与目标都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智慧与精神动力。因此,在这一哲学思想与原理方法的指导下,对于发展老年人活力养老的社会目标,只有真正把人当作自然的人与人的自然的结合体,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协调,才可能达到真正健康意义上的身体心灵协调状态,以最终达到自然、社会、个体的整体健康,也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这一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活力养老的发展目标,并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老年化给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千金方(上册)[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方药中.辨证论治研究七讲[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3]方药中,方药中论医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王卓,朱萍.五音入五脏——中医五音疗法探析[J].中医药文化杂志,2016(06). 基金项目:健康养老福建省高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编号2015CZ09。 (作者单位: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