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
范文 | 孙运龙 徐惠钢 陈景波 摘?要: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培养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升应用型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实践;培养体系 一、绪论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尤其是电气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再局限于专业技术的理论学习,而是更应重视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更是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是提升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开展了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专业教学改革探索[1],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2],通过文献分析,当前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如下的“共性痛点”: (一)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及需求(新技术)脱节 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以理论学习为主导,培养模式单调,培养方案一般是单向线性,不能形成闭环,缺少反馈修正机制,课程设置多为专业课,书本的理论知识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新技术尤其是电气、信息类技术的发展,缺少跨学科融合的培养路径,对于培养方式存在重理论、重专业教育,轻素质培养,缺少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等问题。 (二)培养体系与“双创”培养定位不适应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定位,要与时俱进,以创新发展理念和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建立“学科交叉,专业互融”的教学及实践培养体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缺少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系统性的工科专业“双创”能培养体系及方案。 (三)培养平台及师资队伍与支撑“双创”培养条件不协调 培养平台及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当前高校的培养平台偏重于专业课程实验,师资队伍主要围绕学科建设,不能满足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因此,要完成创新人才培养任务,需要从校内外两方面着手,校内部分重点做好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提升现有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校外要主动对接地方重点产业发、院所及企业,构建实习实践平台,此外,着重聘用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研发人员作为导师,对学生开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本文深入分析“双创”能力的发展及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创”能力培养的内涵,探究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应用型院校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体系,并提出具体的培养路径和步骤。 二、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发展 “创新创业”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其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创新的内涵不仅包含新方法、新理论,更包含了创新思维。“双创”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对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探索始于21世纪初,从专业试点到全面普及,并逐步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2015年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求等重要内容。 纵观“双创”能力的研究及发展历程,对其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注理论学习,早期关于“双创”能力的培养主要专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学习的专业知识无法与实际的应用场景建立联系,导致学与用形成了“割裂”。二是专注创业实践,偏向于培养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的少数学生,这种培养模式在短期内有显著的效果,可以孵化出众多的创业公司,但是过去偏重创业能力,忽视了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内在关联性。三是创新与创业作为统一的有机体,创新意识是创业能力的内在动力,而创业能力則是创新意识的具体实现形式,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双创”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于国家战略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能力的培养体系构建 (一)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新模式,制定并完善培养方案 1.制定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制定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围绕“以赛促学,学以致用”,着重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学习成果导向和系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要面向国家战略及社会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进行反向设计,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及应用。典型的如“挑战杯”作为综合性水平最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于参赛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技术特点及优势、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经济效益等都提出了要求。参赛学生在准备参赛阶段,需要对参赛项目的设计目的、基本思路、关键技术及创新点进行提炼,此外还需要准备所需的佐证材料。 2.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专业学科建设委员会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专家库中要包含高校的专家教授、学位评审专家、科研院所专家、所属领域行业专家及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咨询论证、决策制定和质量把关,确保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等核心培养模块定位准确。 3.规范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流程 坚持“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修订及实施原则,以专业工程认证为标准,通过校外企业调研、毕业生走访调研等手段,结合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凝练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明确学生需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综合能力,明确学生就业岗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创新课程建设理念,重构教学培养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定位,以现代科技发展和技术需求为导向,建立“以赛促学,交叉融合”的教学及实践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源整合,统筹优化设计教学环节考核指标,落实理论、实践和创新教学的“三位一体”,深化“一条主线、两个要素、三个层面、四个模块、五个平台”的教改体系。 1.用创新思维理念指导课程体系重构 以“面向行业、立足需求、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课程、教学及实践联动培养方法为目标,以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建设为纲要,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工科专业学生“四位一体”(专业—学业—就业—职业)的培养体系,促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满足地方应用型大学“双创”能力内涵建设需要。 2.设置专业课程拓展模块,强化实践课程群建设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模块设置,细化课程名称与开设学期学时,鼓励学生选修交叉学科课程,在满足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拓展辅修课程的选择范围,拓宽创新实践能力的培育路径,推进学科知识交叉和专业技术发展,强化解决复杂工程能力的培养,把“双创”培养的理念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学科专业竞赛能力,鼓励大学生申报各类创新研究项目,创新实验实训项目,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工作。 3.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充分整合校内外软硬件教学及实践资源,扩展人才培养的维度,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平台和工程训练中心等资源,如微课、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多种方式,打造线上线下全天候的学习空间,促使教育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通过教学实践管理和引进双师型师资力量,主动为创新裁人培养搭建线上和线下共享学习平台。并通过与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共享企业学习资源,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有效地扩展学习的时空维度,提升创新人才的自主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激活校内外教师资源 当前,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在新時代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学校在岗位设置、人才招聘等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革,对于电气类大学生可以考虑“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模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能力,选拔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师组建“双创”导师库,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四)强化技师型队伍建设,构建新工科专业教师发展范式 强化师资队伍中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方面校内教师“走出去”,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企业研修,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管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努力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双能”水平,鼓励教师将企业中的工程案例、创新项目融入教学和毕业设计中,把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推动“技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引进来”,在校建立企业“双创”导师人才库,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骨干人员在学校承担教学,用实际案例和项目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促进新工科的专业技术理念和企业的工程技术需求相对接,为教师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以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通过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通过重构教学课程培养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进创新课程建设;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及平台建设,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把手,实现创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营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 [2]袁晶,田贤鹏.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基于“长三角地区”八所高校的调研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8(6):3541.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研究会项目,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体系研究,(2019yz02);2018年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教改课题,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研究——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指导性项目;课题组成员:朱培逸、谢启、李鑫、毛利民、李会 作者简介:孙运龙(1989—?),男,安徽芜湖人,工学博士,讲师,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信息获取与控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