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范文

    贾志科 陈 景

    摘要“多种生产”理论认为,物资生产、人的生产、环境生产、制度生产和文化生产之间的存在样态和基本关系构造了当令社会发展的基本局面。生育意愿作为“人的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个体的现实生育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多种生产”理论所提供的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的框架视角出发,对影响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变化的因素做了尝试性的分析。

    关键词多种生产生育意愿生育行为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

    “多种生产”理论认为,在整个世界生产系统中,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制度生产和文化生产的发展,文化生产和制度生产在整个世界生产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整个世界生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生产、人的生产、环境生产、制度生产和文化生产之间的存在样态和基本关系构造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局面。“多种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运用这种系统理论的视角来解释和分析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变化的影响因素,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在对解放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变化情况进行的历史考察中,我们发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总体上表现为多育、偏男,传统生育目的占主体地位,仅有少数城镇居民产生了节制生育的要求。进入70年代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强烈挤压和宣传教育的深刻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意愿生育子女数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意愿生育性别的变化。80年代后。生育意愿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内部不协调的特点,即理想子女数的变化较快、较大,性别偏好变化相对较慢,一方面倾向于少生优育,另一方面又难以接收没有男孩的现实,从而使一些居民的生育性别偏好有所强化。从总体来看,生育意愿的变化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口的生育意愿也有明显差异。

    按照“多种生产”理论为我们指明的分析问题的方向和思路。综合对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情况的考察不难看出,影响生育意愿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经济原因是决定生育意愿变化的根本性原因

    对于影响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发生变化的经济原因。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从整体上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导致人们生育意愿变化的根本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低,营养水平和医疗条件差,婴幼儿死亡率高,要实现意愿子女数,实际生育的子女数就必须超过意愿子女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婴幼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为补偿由于死亡而增加的生育数也会随之降低,从而会减少生育子女数。

    而对于个体或特定人群来说。劳动条件、收入水平、子女的成本一收益关系等是影响生育意愿变化的主要因素。一个人或人群所从事的职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还是以脑力劳动为主,收入水平的高低及其对子女成本一收益关系的考虑,对其生育意愿有着重大影响。一般而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或人群,由于人口数量多意味着劳动力多,男孩多意味着劳动力强,有利于开展生产、促进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意愿生育子女数较多,并且倾向于偏好男孩,对子女的素质要求不高。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或人群,对子女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对数量方面的要求不明显,会发生质量替代数量的变化。1979年“京川调查”的有关资料就足以证明。

    二、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生育意愿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影响生育意愿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城市化水平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社会公平程度的变化、养老方式以及家庭规模和类型的变化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首先,提高城市化水平可以降低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城市和农村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区别的文化实体。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城市文明的长期熏陶下。城市居民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发展意识,结婚较晚。生育数量较少;农村文明则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农村居民保留着较多的传统婚育观念。对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变化情况的考察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居民在生育目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和意愿生育性别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其次,从社会公平程度看,一般而言。当社会不公平、人们的社会经济利益受到家庭或家族人口多少的影响时。其意愿生育子女数就较多;而当社会比较公平、人们的社会经济利益不受家庭或家族人口多少的影响时,意愿生育子女数就会减少。这一差别主要体现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和农村之间。“人多势众”就是家庭子女数对家庭社会地位影响的形象描述。

    第三,从养老方式来看,一般而言,当家庭养老方式占据主流时,由于子女数的多少与家庭养老的负担能力成正向关系,即多子女家庭的养老负担可以由多个子女平均分担。每个子女分担的养老负担相对低于少子女家庭。因此人们的意愿生育子女数较多;而当养老方式以社会养老为主时,父母在老年时对子女的经济依赖程度较低。对子女的要求主要在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所以对老年人来说。子女的成就是主要的,子女数的多少则成为次要因素。

    此外,家庭规模和家庭类型的变化也是影响生育意愿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家庭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核心家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在大家庭中,年轻夫妻的生育意愿往往受老年人的影响;而在小家庭中,年轻夫妻在生育方面的自主性更大。

    三、制度因素的诱导是生育意愿变化的关键因素

    制度包括了政策、法规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其对生育意愿变化的影响,我们从政策引导和技术变迁中可见一斑。

    第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有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在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中。核心内容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的严厉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生育“性别偏好”。原因在于当人们的生育子女数受到严格限制时,对于性别选择的意愿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根据2002年国家计生委宣教司组织的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以下简称“2002年调查”)数据,在有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的条件下,希望生育一个孩子的意愿生育性别比为171.3,而希望生育二个孩子的意愿生育性别比则回落至104.8。可见。生育子女数的政策限制对性别选择意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然而,由于生育意愿属于个人意识范畴。政策因素对于生育意愿变化的影响是有限的。笔者认为,在人们的心中事实上隐藏着一个关于生育意愿的“潜在界限”,它有上限和下限,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外力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但并非是无止境的。就像一根弹簧。它可以被拉长,也可以被压短。但却有一定的限度。我国育龄妇女生育水平在20世纪70年代大幅度下降、80年代不仅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波动的情况足以证明。

    第二。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提高。生殖技术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在人们无法控制意愿生育子女数的情况下,由于生育医学水平较低。人们没有控制生育的能

    力,基本是听天由命;当医学发展到可以控制生育行为时。人们的生育意愿才成为真正的生育意愿。但由于不能控制生育子女的性别。因此,人们要实现生育的性别双全目标。就必须靠多生来保证;而到了人们可以控制生育的数量和性别时,就具备了实现个体意愿生育子女数(包括性别组合)的医学条件。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恰恰反目兜了这样一条发展脉络。

    四、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是生育意愿变化的潜在原因

    对于影响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发生变化的文化原因。我们也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个体其生育意愿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同受教育程度个体的生育意愿均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越高。意愿生育数量越少,意愿生育性别偏好越不明显。1979年“京川调查”表明,文化程度低的被调查者希望生育的子女数较多;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被调查者希望生育的子女数逐渐减少。2002年调查表明。文化程度越高。选择要男孩的趋于减少。而选择要女孩的则趋于增多。而对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资料进行的估算也表明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个体其生育意愿存在明显差异。

    而从宏观上讲,生育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变化的影响也非同小可。生育意愿作为生育文化的直接体现,其变迁反映着生育文化的变迁;生育文化的变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育意愿的变化。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子女被看作是继承和发扬光大上一代事业的接班人。受传统文化中“家本位”观念的影响。“儿女双全”、“多子多福”等是当时人们生育意愿的主要体现。而目前。“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型生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正改变着人们的生育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这种新型生育文化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传统的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对人们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视。此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交融,西方文化中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想逐渐传入我国,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的观念,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育意愿。尤其是西方性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开始注重对性生活满足的追求,生儿育女不再是两性关系的主要目的。可见,不论是新型生育文化的倡导,还是西方文化的传播,都是影响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这也就是“文化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育意愿的变化。除了与公认的国家政策干预相关以外,还有更为复杂多样的因素发挥着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会逐渐发生变化。生育意愿还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进一步降低的趋势。在这一降低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意愿生育子女数的减少。但也隐藏着一个尖锐的矛盾:意愿生育数量减少与儿女双全之间的矛盾。从意愿生育数量看。几乎没有人坚持越多越好的观点了。但一定要生个男孩或要求“儿女双全”的愿望还是比较普遍的。因此,笔者认为,单纯依靠生育政策并不能够完全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才是推动生育意愿转变的根本因素,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策略应当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等各个方面。从微观角度看,这些变化直接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个体的生育意愿;从宏观角度看,这些变化改变着社会的群体结构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社会群体生育意愿的变化。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