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简析网络表情符号的大众化身份及审美特征 |
范文 | 摘要: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大众的交流方式很大程度上被网络化了,这也催生了一种普通大众化的语言——网络表情符号。这是一种图案符号语言,具有直观表达情绪的特征,成为普通大众在网络新媒体世界里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既体现普通大众的身份特征,也展现别样的表情美。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 表情符号 大众化 身份 表情美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移动网络新媒体尤其是腾讯QQ、微信(Wechat)等交流工具的出现和迅速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极大地被网络化了。这种新的交流方式让大众交流更为便捷快速并促使人们的联系日趋紧密,同时催生了一种大众化语言——网络表情符号。这种表情符号,给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好传递声音的语言,充分展现出普通大众的形象和身份。 这种网络表情符号,简单说是用小图案直接地表现情绪情感的符号。早期国外学者将网络表情符号称作smileys,直译为“笑脸”,指所有由键盘符号组合而成的抽象的表情符号[1];在各种具象图片开始流行以后,出现了一个新名词“emoticon”,是英文“emotion”情感和“icon”符号的结合,被描述成一种记录面部运动,从而传递社会情感的图形[2]。这种图形,即网络表情符号,为普通大众在利用网络新媒體进行交流时提供一种语言,从而更有效地传情达意。它以直接表现丰富强烈的情感为宗旨,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而成为一种新的语言符号。因其使大众情感图形化而成为新生的艺术样式和美的内涵。 1.网络表情符号的生存土壤 现今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不仅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而且活动交往的范围和频率也与日俱增,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系交往也更为密切,大众的自我意识因此被唤醒了。于是,普通大众的话语权也随之要求充分表达。而现代科技的发展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促使新媒体交流工具,如腾讯QQ、微信(Wechat)的推出并成为普通大众重要的日常交流方式。 网络新媒体给大众提供了简易便捷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是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展开的,而不是面对面的交谈,如果只是借助抽象的文字符号传递信息,尽管语意得到即时性的传达和接收,但丰富感情的表情情绪却得不到充分展示,所以只是一种交流者在场的缺席的交流。因此,人的深层的心理——情绪情感的形象外化——这一重要的要素没有得到表现和满足,这是一种有缺憾的交流方式。诺曼强调过情感情绪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各种欢乐、喜悦、兴奋、愤怒、害怕、焦虑和气愤等,人们的生活将不会完整。因此,在网络交流中,人们常用一些形象化的图形和符号来表达网络所掩盖的心情与态度。这些用文字和符号来模仿人的表情、眼神、动作等组合而成的网络语言被称作“网络表情符号”。 [3]表情符号的出现,让各种情感情绪在虚拟的环境下得以有效表达,以弥补人与人之间没有面对面交流的缺憾,实现意义与情感、心灵与身体完整的传达和接收。 现在,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及各种图像设计软件能轻易地设计创作出丰富的表情图案,这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在网络新媒体世界里交流的需要。各种表情图案不仅可以轻易地从网上下载,而且还能完美地复制传播,这极其方便人们在网络聊天时传递情感。这样表情符号就与文字符号和语音一起构筑起既传情又达意的完整的交流结构模式。表情符号还能与文字组合起来,图文并茂地传情达意。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文字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即大众化的语言符号,以其最直观最直接的表情化个性传递和彰显普通大众群体的声音话语和身体形象。 2.网络表情符号的大众身份表征 德里达有一段话:“最古老的文字中有种自然的普遍性,绘画就像字母一样不与任何的特定语言联系。它能够再现所有的感性存在物,所以是一种普遍性的文字……在普通的外表下,绘画就像它所描绘的所有信息代码之外的感性个体一样。”[4]网络表情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这种最古老的文字,它由“表情”+“符号”或者说“图案”天然地结合而成的,不管是脸型头像还是肢体构成的符号图案,它们与表情都是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有的表情虽然简单,但是很直接有效地表现强烈的情感情绪。这些表情符号把人们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情绪高度集中地图案符号化,非常直观明了,又很接地气。它体现着普通大众的典型特征,成为他们的语言,表达他们的身份特征。 过去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普通大众不能过多地展现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话语权,以至于虽然在数量上作为社会的主体,却一直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被少数的精英群体挤压着。现在大众不但自我意识被唤醒了,还获得了传递心声的绝佳方式,因此打破了过去被动沉默的局面。他们在网络世界里自由地畅谈,而且是用属于自己的语言——表情符号,来传情达意。抽象的文字符号是受语言背景和文化水平等因素限制的,但具象化的表情符号则几乎打破了这些限制,无论使用哪一种语言文字的群体,微笑的符号都表示着喜悦之情,哀泣的符号则表示伤心之意。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百姓,也不管是本国民众还是异国人士,都能够迅速读懂表情符号的情感意义。因此,表情符号成为最广泛大众群体的语言符号和身份表征,把不同的阶层人群融合为一个和谐的大众群体。 除了表征大众的身份,表情符号还显现出大众的情感之居所——身体形象。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奥尼尔在《身体形态》一书中指出:身体是我们赖以栖居的大社会和小社会所共有的美好工具,身体同样是我们在社交中表达亲昵和热情的工具。[5]这即是说,身体也是一种表达情感意义的符号工具,而且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因为它让人的情感情绪有所寄存,让人通过这种寄存直接触摸到家园般情感的温度。从某种程度上看,网络表情符号也是一种身体符号,它换一种方式把情感情绪寄存在图案里,成为大众情感的居所。在网络新媒体世界里,通过它每个人或者说普通大众都可以最直接地触及对方的情感态度,因为它是以直观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很契合大众的接受方式和身份特征。 3.网络表情符号的美学意义 巴恩施认为,“我们如何才能捕捉、占有和把握情感,从而使情感内容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理解,即不用概念的方式便可以理解,用一种普遍的形式便可以呈现给我们的意识呢?答案是:可以通过创造某种客观对象来达到上述目的”[6]。 网络表情符号就属于巴恩施说的某种客观对象,因为它作为大众化的图案语言符号,既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符号传达意义的功能,又具有形象符号的表情功能,而且是直接直观的现出“情感”来,以其独特美的艺术形象表达大众真实的生命情感和身体形象,体现着大众化表情美的美学内涵。 首先,表情符号来源于广泛的日常大众生活,以最简单直白的图案表现感官化情感。诺曼曾经就情感化设计提出过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在于把设计和设计的目标明确划分为本能层(visceral)、行为层(behavior)、反思层(refl ective)三个层次。①简单说,“本能层”是能够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直观感受;②而参与设计创作并从中感受到的情感情绪就是“行为层”;“反思层”是指在本能层和行为层情感体验之后,在深度的意识、情感、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一起作用下造成的情感波动。表情符号的设计和构图都很简单,人们只要在移动设备上动动手指,一个圈圈稍加图画点缀,或者使用某人富于情感变化的脸部,配上夸张的肢体动作姿态,再配上文字,活脱脱的表情图案便跃然而出了。表情符号的设计制作,以情感的完整直接性为原则,以便交流双方准确输出和接收情感,即“本能层”和“行为层”情感态度。不管是在哪个维度上,表情符号都是直观地毫无保留地展示非隐喻的本原情感之美。 其次,表情符号作为普通大众的具象语言,其感官化与通俗化的形象很接地气,极具亲和力,加之无限复制和更新繁殖的生命力,很能感染普通大众。与抽象的语言符号相比,表情图案的世俗化与草根化表现出随和真诚的品质,以及求新性和视像性展现的幽默诙谐感,完美地营造轻松愉快的网络新媒体交往环境。这样人与人之间——不管他们现实生活中是何种身份,在此环境下都是平等的个体存在,都可以畅所欲言。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强调礼仪、等级、身份和地位等政治文化意识,所以讲究主次有序化和阶层权威性,交往时需要谨守规矩;而网络世界里,不仅虚拟性空间让大众卸下制度、等级、权威等精神枷锁,而且更重要的是表情符号又以其嬉皮士的方式去除意识形态和宗教仪式之魅惑,显露出普通大众的坦诚品质和真性情。 最后,与传统艺术和摄影艺术所表现偏于“物”相比,表情符号则重于表“情”,它们三者的美有很大的不同。从受众角度看,传统艺术由专业艺术家经过深度思考和艰苦创作而成,只有专业人士才能领悟其中的美感和思想内涵,普通大众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而难以领悟接受,所以它自然地与以艺术家为代表的群体相关联并被他们垄断,成为他们的群体身份象征;摄影艺术虽然向大众化靠拢,但主要还是由具有专业技术的群体主导,其受众虽面向普通大众,但大众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太多表达自我话语、身份和志趣的机会;表情符号则不同,它来源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是为最广泛的大众设计创作,从而实现最便捷有效表现大众话语、思想和情趣的目的。 从创作方面看,传统艺术由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作者经过长时间艰辛地创作而成的,其融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成为不可复制的艺术作品;摄影艺术是由摄影艺术家或摄影艺术爱好者在借助机械設备并利用专业技术知识的指导拍摄创作成的,其作品也有明显的思想性,只是随着机械设备的发展,摄影艺术成为可以大量复制的作品;网络表情符号则是普通大众利用极易操作的设备技术随性设计创作出来的,其取材日常生活化,因而只是一种简单的直接表现大众情感的图案,具有草根性世俗化的特征,集中表现普通大众感官性的品位情趣。 从具体美层面看,如果说传统艺术和摄影艺术是间接或含蓄地表达 “物”像中内含的情感;那么,表情符号则是直接地就以表“情”为目标,以简单的图案来传递情感。就传统的艺术来说,比如绘画的“画面呈现的虽是可视性的形像,但接受者仍是以一种凝神静观的方式与之相遇,从中领悟到的是那种冲淡、高远的人生境界。传统艺术的形象表达生成方式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性的审美特质,即本雅明所强调的艺术之‘灵光”。③这就是说,传统艺术是以其宗教式的魅力吸引人对终极世界思考的沉思之美;摄影艺术逐渐走向大众,在闪现式的展示中释放“震惊”的艺术效果。表情符号则以其平民化的形象回归到最平凡的日常生活,营造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戏谑气氛。 从接受过程看,表情符号表现为新的审美接受。传统艺术的作品是由艺术家创作并以个性见长,其中隐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那么受众常常是在观赏中被动的解读和接受。而表情符号则是大众化的设计创作,以此表达日常生活化的情感态度。就是说,对于表情符号的审美接受而言,它强调情感认知的基础,也强调人类认知的接收过程和感觉和知觉的体验。此外,表情符号的美的展示和接受是在虚拟性网络中以即时性的方式进行,它表现的是交流者现场性的情感情景。或者说,它表现出网络新媒体中交流者的身体形象,恢复了被文字符号遮蔽的身体意象和审美情感,让交流者能直观地触及对方的情感态度。这时,它所展现出来的就是那种真切的生命形式,化身为一种虚拟化的身体意象并展示在大家的面前,在交流中共同体验到全身心的轻松愉悦感,这就是它表现出来的新型特质美感,即追求生命和身体的虚拟再现和平等共存从而展现生命和谐之愉悦美。 参考文献: [1] 石芳菲.在线道试中表崎符号的呤感化设定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31. [2] 石芳菲.在线道试中表崎符号的呤感化设定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31. [3] 李培敏.读图时代语境下的艺术形象生成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