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共危机事件应急机制及其应对策略体系研究 |
范文 | 严敏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也在飞速的加快,网络、通信的迅速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自然界都进入了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快速增长的时期。突发的公共危机也日益增多,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事故纠结在一起,使国家和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失,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预防和应对各种危机,建立健全应急机制体系能有效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强化应急管理能力。 关键词:公共危机 应急机制 危机管理 体系研究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现代应急管理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起步较晚。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信息不畅,资源储备、应急准备不充分,预警防范意识不强等缺陷暴露了出来。在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如何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显得无能为力。为此,中央政府果断采取措施,科学应对,防治非典工作才从被动转为主动,随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方案。并在2005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安全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政府把加快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对公共危机的应急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至此,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并逐步得到完善,党和政府的应急能力才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目前大多数企业中,危机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在应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由于体制原因,不够重视或者存在偏见,在风险识别和隐患的排查、预警、预防、演练工作中做得不够到位,再加上应急基础措施不健全,缺乏经验和应急管理人才等,因此在面对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突发危机时难以应对复杂、变化多端的突发灾害,加上缺乏监督问责机制及灾害评估体系,很容易导致应急预案成为一种摆设。 我国的突发事件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自然灾害;第二类为事故灾难;第三类为公共卫生事件;第四类为社会安全事件。 2.公共危机事件应急机制及处置办法 2011年6月4日23时左右,一辆载有化学品苯酚的灌装车在从上海开往龙游途中,经杭新景高速公路新安江高速出口互通主路段内时发生交通事故,导致部分苯酚泄漏。由于发生事故时当地正在降暴雨,部分泄漏的苯酚随雨水流入出事口,造成部分水体受到污染。 事故发生后建德市、杭州市两级政府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保、林水、消防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对泄漏的苯酚用石灰进行吸附处置,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2011年6月5日中午11时,根据指挥部的要求,新安江电厂增开六台发电机组,下泄流量从每秒 268立方米增至1230立方米,加速水体更新,稀释受污染的水体并加快下泄,减少污染带来的影响;至12时,发生交通事故的现场已全部清理完毕,泄漏的槽罐车已被拖离现场,残留在现场的部分苯酚也得到清除。环保等部门按照预案要求对新安江水体水质情况进行密集动态监测分析,实时关注水质变化情况[1]。 苯酚泄漏污染事件发生后,蕭山区委、区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并做好湘湖备用水源启用准备工作。根据要求,水务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在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立即召开会议,启动水源水质污染处置应急预案,并布置相关工作。加强高锰酸钾、活性炭等净水应急物资准备,同时,做好一切准备,在必要时将停止从现有取水口取水,改用湘湖备用水源,全力确保饮水安全。 2011年6月5日水务集团立即召集各水厂厂长及水质科、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会议,要求各水厂安排好应急值班人员,加强厂内水质检测,根据水质科要求及时投加活性炭,并做好活性炭储备,保障投加量。同时,第二水厂湘湖备用泵房做好启用准备。公司加强与上游水司和市、区环保局的联系,及时掌握信息,并安排好24小时值班人员,加强水质检测,每两小时对南片取水口、三江口原水取样检测一次,做好出厂水水质的检测,将检测的数据进行及时对比、分析、上报,直至警报解除。在检测的同时,做好粉末活性炭吸附苯酚小试实验,提供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投加量的建议。此外,将检测关口前移至上游10—20公里的水域,提高水质检测数据的精度,确保检测信息的正确率和及时率。 水务集团先后召开了三次部门负责人会议,会上听取了各水厂生产、活性炭投加、储存和水质科水质检测等情况后,进一步明确了各厂、所、相关部门加强对苯酚、氨痰等指标的检测,缩短滤池反冲洗时间,活性炭的投加根据水质科指导意见实施。检测频率保持2小时1次,24小时甚至48小时不间断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预案,分析不足和存在问题;直到水质检测正常达标,警报解除为止。 事件发生时,时值端午小长假,与各营业所做好全区308家用水大户及所有水管站的通知预告和解释工作。通过在当地网上发布了相关通告并让广大用户做一些储水的准备。还在第一时间将检测的结果通过公众媒体不间断地发布信息,使大家能第一时间知晓用水的安全性等情况。 3.企业应对策略事件分析 苯酚泄漏污染这件危机事件发生后,水务集团第一时间起动应急预案,确保了当地百 姓的饮水安全,没有造成大的危害和伤亡,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能集中核心优势攻克关键危机。 危机过后需通过评估,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并反馈到体系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同时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制定相应对策,吸取教训,预防未来再犯同类错误。 3.1危机评估的内容 危机评估的内容主要为三方面: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 事前评估。对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是天灾还是人祸。危机预警是否有效?是否进行过相关的演练?这是一个前兆、潜伏阶段。 事中评估。对危机的发生、发展、应对、决策、执行是否到位?对信息的透明度是公开?应急措施是否合法?应急管理小组是否发挥作用?这是一个爆发、持续阶段。 事后评估。对危机过后造成的损失、范围、深度、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这是消退、结束后期阶段[2]。 由于危机具有意外性、紧急性和危险性,因此危机的应对相应的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等特征。危机管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应对管理过程。 3.2化危机为转机 危机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威胁,也带来了很多潜在的机遇。这次苯酚泄漏污染事件发生后,水务集团告知广大市民做好应急防备,利用各种容器尽可能多储水,导致萧山城内出现一波饮用水抢购潮,不少超市内的桶装水都出现断货。自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杭州娃哈哈集团生产的纯净水销量激增,萧山各大超市及代销点都在不断要求补货。一起交通事故就能引发涉及我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让城市饮用水安全看上去十分脆弱。对于体量日渐扩大的城市群体来说,这无疑将是一个潜在的威胁[3]。 但每一次威胁或者危机的本身,既包含着失败的原因,又包含着成功的的原因。如何化危机为转机,来挖掘、发现、培育、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这就要考验企业如何灵活的捕捉成功的信息,将信息反馈、进行有效沟通、学会应对和化解危机,从而将危机化解为商机、机会。在这个危机频发的年代,要成为优秀的企业,必然要具备使企业安然渡过危机的能力。 3.3企业自身找不足 我区的备用水源只有湘湖一个,供水水源比较单一,唯一的取水方式是直接从河道内取水,相比较而言,河道水易受污染,水质较难保证,一旦发生危机,这些储备水的水量可谓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数天的供水需求,会造成新的恐慌甚至引发多重危机。按照规定,启用储备水的时候,会停止大型的工业用水,首先保障民用;那么就会有许多企业会出现停工、停产,造成不可想象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考虑多建几个备用水源,以备急用,并在关键时刻或突发危机时能启动多处备用水源,不仅可以减少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而且也会减援单一供水带来的压力。 所以应加强原水监测、确保原水水质;保证管网水质、加强选拔培养危机管理人才;加大应急培训力度、强化应急演练准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应急管理监督问责。 目前集团对备用的湘湖水源进行了升级改造,江东水厂的建成和启用也减援单一供水带来的压力。今年还将加大组建内训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各方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以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和处置能力。 4.结束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灾难的发生而发生。自然界带来的种种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灾难。一方面它来自于传统的领域,如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另一方面来自于非传统的领域,如“全球变暖”现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界的灾害占公共危机的比重越来越少,特别是近年来媒体监督手段不断丰富,网民力量不断壮大,给政府、企业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企业在危机处理中稍有不慎,将陷入公众舆论的审判。因此如何科学、有效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我国企业面对的重要课题[4]。 首先,加强应急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次,在危机爆發时,企业必须坦诚,有效化解危机,而不是试图隐瞒真相,或者讲大话;第三,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应急管理经验,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建立协调有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拥有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完善的预警机制与透明的新闻发布制度,广泛参与的社会化自救互助形式及制度化的公众防灾意识宣传与普及;第四,借鉴各国防灾及应急管理机构设置的成功模式,来完善和提高我国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机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管哲晖,戴睿云,晏利扬.苯酚泄漏杭州保水 截至昨晚21时主城区供水未受影响[EB/OL]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 system/2011/06/07/017576176. shtml,2011- 06- 07. [2] 周锡冰,赵丽蓉,黄华.企业危机管理实战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 姜平,贾洁萍,孔庆兵.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 [4] 肯尼恩·G·麦基.企业危机防范[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社,2008. [5] 孔令栋,马奔.突发共公事件应急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