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路径
范文

    王梦诗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发展还是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的现状,最后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变迁 构建 发展路径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

    (一)建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也不断增大,为了满足农业发展所需资金,抑制不良的融资现象,1951年3月,央行召开了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农村金融工作和积极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的任务。于是农村金融行业开始繁荣,到195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设立了13 846个营业所,而到1957年,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覆盖了80%的乡镇。之后的十年是文革期间,在文革期间全国的经济都处在大萧条状态,更别说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在这期间我国实行人民公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人民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等合并,然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而当时的人民公社主要精力不在经济发展上,导致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几乎处在停滞状态。

    (二)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农村的金融市场也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农业银行在县镇乡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了分支机构,农业银行成为办理农村地区一切金融业务的银行。除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外,还出现了农村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基金会,社会集资、商业信用、消费信用也在此时得到迅速发展,很多农民在合法的前提下也自发地进行小范围的集资,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银行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为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同时,农村的金融体系也随之进行了调整。1994年,国有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实现了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1993年 12 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试办城市合作银行,将农村信用社联社从中国农业银行中独立出来,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将国有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国有专业银行确立了向商业银行转变的目标,大量撤并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大规模地从农村地区撤离。(2)农业发展银行成为专门从事农产品收购融资的政策性银行。(3) 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实现了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其改革目标进一步明确为由农民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4)打击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1999 年 1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到 2000 年底,全国共清理整顿了28 588 个农村合作基金会。这一阶段,由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从1998 年开始大量撤并基层机构,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资金的主要供给者,1994—1999 年,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占全国农村贷款的比重都达到了64%以上,1999 年为 65.98%。

    (四)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更多资金流向农村市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农村金融体系深化改革,从2003年以来,国家不断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要求农村信用社不断明晰产权,确定农支目标。为弥补农村市场信贷资金支持的不足,党中央于2006年开始对邮政储蓄进行改革,设立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发展城乡经济,创新小额信贷,发展适应农村经济的信贷品种,形成能够充分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阻力及缺陷

    (一)农村的资金不断外流

    现在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而邮政储蓄只吸纳存款,而不发放贷款,这就导致了农村闲置资金大量外流,不能“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另一方面,在现在的金融环境下,农民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主要原因有四方面:第一,农民缺乏还贷保障,导致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增大。第二,由于农村经济实体在管理制度上存在问题,使贷款的使用和归还存在随意性,潜在的风险大。第三,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风险大、效益低,导致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薄弱。第四,由于信用意识薄弱,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农村融资的道德风险。上述种种破坏了农村融资环境,严重阻碍了金融业对“三农”资金的投入,这就导致了农村资金不断流向城市,支持了城市的发展。

    (二)金融体系的定位不清,支农方向偏离

    农村金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我国金融机构由于历史问题和机制的原因,责任分工不明确,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多样化难以满足,更多的县域资金流向城市,农村信贷资金严重缺失,支农方向发生偏离,造成了县域经济的资金得不到合理供给。由于农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国有银行纷纷从农村市场撤离,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面积萎缩,农村金融机构造成了经营和定位相脱离,农村和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三)金融的发展受环境的制约

    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弱势区域,以其为服务对象的农村金融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有利地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阻碍了农村金融的稳健发展。农村金融主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造成了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瓶颈,无法有效地为农村经济贡献更多力量。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路径

    (一)加大财政支出,财政扶持由直接变为间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设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三农”的头等大事,十八大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口号,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试点建设新农村,在建设住房的时候,政府要加强财政支出,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财政扶持有直接拨款在农村建设上,也可以采用间接的方式,一种是财政直接投资与间接补偿的效用比较。例如,有5个农业项目,需要投资的资金总额都是100万元,共需500万元。由于项目的投资周期长,前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偿还贷款利息,商业银行因现金流量不足“不情愿”贷款。假如财政资金只有100万元,由财政单独用于直接投资,只能投资其中一个项目。现在财政用100万元分别对5个农业项目进行贴息,则商业银行看到收回利息和本金有了保障,愿意给这5个农业项目分别贷款100万元,那么5个项目共500万元的筹资就可完成。

    (二)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增加农民对农村金融产品的选择性,对“三农”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要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不断拓宽农村金融支农领域,增加涉农信贷投放。要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减免营业税、财政贴息等手段来进行扶持,积极培育农村金融发展体制;要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不断培育农村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的发展,大力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的多层次发展。

    (三)重视人才的引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政府应着眼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本地人才队伍现状,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建设要求、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金融人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三农”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努力培养一批经济理论功底扎实、善于开拓市场和经营管理、通晓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的高级农村金融人才;另一方面可考虑发掘一批头脑灵活、理论知识丰富、金融创新思维活跃的青年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引导青年金融人才努力提高金融专业素养,促使其尽快成才。在实际操作中,可考虑安排青年人才和经验丰富的金融专家一起工作,在交流沟通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切实做好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做贡献。

    (四)重视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

    现在很多农民有自己的存款地和贷款地,他们有时候不是把钱存在银行而是把钱存在他们比较熟悉的人那,然后当缺乏资金时也会在放存款的人那贷款,这虽然不是正规的,但也表明了农民也需要建立自己的金融环境。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正规金融在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与正规金融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作用。它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会积极盘活民间资本,促进资金向合理性方向流动的一种融资方式。因此,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管理非正规金融发展,为非正规金融发展提供合法的活动平台,对于一些高利贷、非法融资行为坚决予以取缔,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农村金融发展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要以农村市场为重点,优化农村信贷市场,创新小额信贷品种,创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市场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Z

    参考文献:

    [1]阎永夫,任红.财政金融政策扶持三农的中外对比研究[J].理论探索,2002,(10).

    [2]顾春静,邵丽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07,(11).

    [3]蔡则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4).

    [4]黄玉龙,谢榕华,李思维.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缺陷以及国际经验的借鉴[J].湖南社会科学,2005,(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