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探讨
范文

    马兰

    摘要:要想建设好新型城镇化,首先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摆在第一位,其建设核心就是农民工的逐渐市民化。由于在过去建设新型城镇时,我们对农民工的市民化工作做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导致新型城镇化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从农民工当下的生活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农民工的生活困境,对如何解决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困境提出基本解决想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市民化;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1.030

    在党召开的第十八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十分看重,并在会上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思想。以人为本,为了人民建设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在以人为本的当下,农民工如何能够在新型城镇中更好立足,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农民工是长期来往与农村与城镇的人口群体,虽然他们与城镇人口一样在城市当中工作,但是却难以享受到城镇人口享受到的福利。這样的现象,导致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难以大踏步前进,因此,要想更好地将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来,就必须要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1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1)经济收入水平偏低。

    从文化教育层次、知识技能能力的角度来看,农民工由于教育水平不高则难以在这两方面取得优势,因此也很难在城市中找到一份高收入的职业,属于城市的低收入弱势群体。根据报告显示,在2012年到2015年间,我国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是虽然农民工的工资有涨幅,却也跟不上城市中的物价上调,导致农民工依然难以在城市中生活,与城镇工人的生活水平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样昂贵的生活成本和较低的经济收入,逼迫着农民工不得不在城市与农村中辛苦徘徊。

    (2)城市福利保障少。

    当下,我国现行的城乡户籍制度,呈现的是二元结构。也就是说,即使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内工作生活,户口本上的户口归属却依然是农村不会变化。城乡户籍制度二元结构的存在,让这一部分农村户口的农民工难以在城市工作单位内享受城镇市民享有的福利保障,不能够拥有配套的五险一金。从整体上来看,农民工参加保险的人数普遍较少,除了工伤保险之外,其余的其他保险农民工参保率皆低于百分之三十。

    (3)就业方面遭歧视。

    正是因为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再加上社会制度因素对于他们的影响,从而让农民工在寻找工作时总是会受到许多企业单位的冷眼和歧视。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会让农民工在选择职业时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许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一旦发现应聘者是农民工,往往都会将他们安排在一些工资较低、工作较累的岗位上,而作为应聘者的农民工对此也难以提出异议,不能够对职业进行自主选择。而当下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会让农民工在寻找工作时,难以享受到与城镇市民享有的同等福利。另外,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常常会在劳动权益方面受到侵犯,由于他们的法律知识较为薄弱,许多黑心的企业单位就会以此为发作点,通过多种不法手段压榨农民工的工资,而农民工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2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

    (1)户籍制度方面存在的障碍。

    放眼当下,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这样的户籍制度有着严重的人口身份二重性,并且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城镇人口享有的资源往往总是优于农村人口,一个蛋糕分配不均,就会让社会大环境失衡,产生贫富差距。当前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对农民和市民的身份有严格的区别,尤其是现在流动人口不断的增加,这样的户籍制度不仅不会帮助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反而还会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经济的飞速发展,除了城市精英的贡献之外,农民工对城镇化的建设贡献也不容小觑,可以说,没有农民工的出现,就没有现在如此美丽的城市。但是,就是这样的城镇化建设主力军,却难以在自己奋斗的城市中享受到应得的福利保障。将农民工与城镇工人的福利保险对比一下,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能看出,农民工享受的保险项目数量少,保障低,范围小。一旦农民工身体状况出现问题,他们会因为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险而不得不退出那个他们花费一辈子建设奋斗的城市,返回农村。所以,要让农民工尽快融合进城市生活,就必须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3)就业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多,党和政府对如何安置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十分关注。但是在改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尚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大多数地区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面向的人群都是城镇市民,针对解决农民工就业的服务体系较少,且不够完善。当大批农民工涌入劳动市场时,这些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平衡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也不能为农民工提供很好的单位工作,薪酬福利方面更不能企及城镇工人的水平。在这样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农民工就业的范围变得十分有限,就业方向仍然是建筑、加工业等第二产业为主。由于繁重的工作和低廉的报酬形成的巨大差异,农民工在城镇就业时容易受到不平等待遇,使得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不再抱有美好向往。

    (4)农民工自身素质因素的障碍。

    由于从学生时代开始,农村孩子和城镇孩子受教育的环境和师资力量就有着极为不同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差距。这中差距放到就业市场上,便形成了农民工就业范围不如城镇市民就业范围广阔的现象。目前我国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主要以初高中文化水平为主,根据调查统计显示,农民工获得的报酬与其自身的文化素质是成正比的,因此,文化素质的偏低让农民工在城市中难以生存。

    3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破解思路

    (1)促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调整。

    更好推进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首要核心任务就是改变当下使用的二元户籍制度。二元户籍制度对公民身份的严格界定,让农村户口的农民工难以在城市中享有应得的社会保障,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资源再分配时,往往都是依照社会身份和国家制定的相关制度来对公民开展分配,而农村户口的农民工不论是在社会分配还是在再分配的过程中都不能享受到和城镇市民同等的福利。

    改善户籍制度,优化改革调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解决城乡户口差距,统一户籍,取消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之间的二元区别,保证农民工进城务工也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工人同等的薪酬福利待遇。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针对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的相关机构。从政策制度的方面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开拓道路,让农民工能够安心在城市中工作,解决工作难工资低的现实问题。第三,更新社会和行政管理制度,根据统一户籍后的管理制度来建立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2)增强新型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

    各级政府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调整对农民工公共服务的财务支持力度,为城镇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提供支持,运用市场经济的优势,让市场经济的资本漸渐流入农民工公共服务,从而推动其大力发展,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社会各界力量介入农民工公共服务,通过整个社会的一起努力来让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服务多元化结构,以满足农民工在城务工的多方需求。

    所以,在对公共服务能力进行完善时,第一步,就是要推行城镇社会保障改革。要让所有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都可以享受到和城镇员工同的保险福利,不让农民工在城务工时有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的后顾之忧,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幅度提升农民工在城务工的生活幸福感。第二步,逐渐减小城镇和农村之间各个方面的差别,不论是地域差别还是城乡差别,都要逐渐做到一视同仁,在社会资源再分配时,不以城乡差别作为参考依据,保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利益和权益不会因为地域的转变而受到损害。第三步,政府要大力宣传和鼓励企业和单位招聘和吸纳农民工应聘者,并且积极投身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中来。

    (3)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水平。

    要想农民工能在城市中得到高质量的工作,并且能在城市中长期生存和发展,要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水平开始做起。第一,加快建设中小型城镇。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当中,首先从政策的角度入手,加快中小城市的建设发展,让中小城市和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建设成完善的中小城市后,可以有效的改变当前大型城市人口扎堆集中的不平衡状态,对务工人口的分流有着很大的帮助,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第二,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降低培训门槛,对于农民工参加培训的费用予以优惠或减免。第三,企业单位要在用人期间自觉承担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在工作期间展开职业对口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能让农民工在工作中学习,使得农民工的学习进度加快,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第四,根据当下农民工就业市场,适当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工的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增加农民工城市就业量,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4)构建市民化成本分担的新机制。

    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农村人口较多,导致每年新增的农民工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光靠国家的财政支出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政府要承担起带头作用,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共同分担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投入。第一,根据近年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各项支出统计和类别,确定出资责任主体。第二,政府要在对农民工城市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时规划配套的支付制度。第三,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来。

    4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主要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作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小城镇、大中小城市”三者之间协调发展,对于新型城镇化的主力人群农民工,需要积极解决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将阻力有效的转化为动力,才能持续有效地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脚步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劲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山西农经,2017,(22):30-31.

    [2]聂军,曹宗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相关问题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7,(03):127-132.

    [3]常慧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困境与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01):17-20+34.

    [4]叶沈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7,(01):5-6.

    [5]刘美月,李开宇,唐倩倩,李彦,王垒.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其分担机制构建——以西安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6,28(03):113-1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9: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