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影片《紫色》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
范文 | 张燕 沃克的黑人血统和贫民家庭背景让她深深体会美国黑人生活的辛酸。斯皮尔伯格的美籍犹太人身份也让他的事业与影片《紫色》备受争议;然而,斯皮尔伯格的个人血统与经历恰恰是他选择这一电影题材的原动力;他的电影正是他思索与探究美国当时社会矛盾的艺术升华。不同血统的人在美国大熔炉中的挣扎与融合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甚至是难题。《紫色》的电影版以其大圆满和充满希望的结局。这与作者的创作初衷是一致的:沃克和斯皮尔伯格都感知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男人与女人、白人与黑人、主流与非主流需要和谐共处;这便是生命的希望与光辉所在。正如电影开始与结尾那片自然之光笼罩下芬芳的薰衣草所寄寓的和谐与希望之音。 一、 沃克创作的源泉 正如沃克的作品所投射出的光芒一样——沃克作为黑人女性的命运并未压倒她,而是促其在逆境中茁壮成长并结出她生命的光辉与智慧。1944年,艾丽斯·沃克出生于美国南方佐治亚的一个佃农家庭。奴隶制度虽然早已被废除,但黑人还是无法享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因为他们普遍处于社会底层,享有的教育资源也不能与白人孩子相提并论。然而,沃克生活的特殊国度与特殊时期造就了她不同寻常的命运和文学创作生涯。 她在逆境中坚毅地磨砺自己并发现美,追寻灵魂成长的“花园”。其成名作《紫色》(1982)中“倔强的”索菲亚,“傻乎乎”的西丽,“甜美动人”的莎格,从“残暴”转变为“祥和”的某某先生,都向读者诉说着黑人女性悲惨的命运。 沃克的作品将性别、种族、自然结合在一起,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给人类一个启示:所有的剥削、压迫、暴力都是相互关联的,种族歧视、环境破坏和女性压迫,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差异性的贬低和统治逻辑。沃克在其散文选《以字为生》的序言里写道:“我开始一段旅程去寻找那古老的星球……但是我发现它已经无法承受人类对它惯有的残忍剥削,我长时间地思考:在这个强调全球化意识的新时代,如何存在才能对大家都有好处呢?”[1]电影《紫色》在故事刚拉开序幕时和谐的自然美景下却充斥着性别歧视的暴力碎片,继而种族歧视的压迫更将故事推向高潮;但所有的不和谐最终在时间的推移、妥协与遗忘、觉醒与挣脱中最终又达成了谅解与和谐。电影结尾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静谧与安然;世间万物的关系就该像自然对万物一般——充满母性的包容与和谐。 二、 生态女性主义思潮 这种和谐包容的祥瑞之相与生态女性主义所倡导的理念如出一辙。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在沃克成长的青年时期,生态女性主义思潮萌芽并发展迅速。这一思潮随后在美国这片沃土得到长远发展,沃克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很显然得益于这一理念。美国生态女性主义者对于此方向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研究成果也涵盖了多学科、多领域——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神学等。 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德奥博纳在其《女性主义或者死亡》中首次使用“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并指出父权制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要掀起一场颠覆男性权力的生态革命,建立新型平等的男女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为了建立一个由女性掌控或者母权制的社会。美国生态女性主义者伊内斯特拉·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是一场建立在共同理论基础之上的全球运动,它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和暴力。”[2]美国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者斯塔霍克从女性传统、自然神学、地方的精神信仰以及精神信仰的内在性而不是超验性来界定精神生态女性主义,她认为“生态女性主义反对所有的统治关系,它的目标不是仅仅改变掌握权力的人,而是改变权力结构本身”。[3]由此可见,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反对各种压迫的社会运动和理论,是一种哲学、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和价值观。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呈现出对话性、开放性。其以散文、小说、诗以及口头文学等形式,讨论和揭示女性与自然以及她们之间的联系;赞扬女性和自然或抗议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的破坏,揭露权力、统治、剥削的结构,使读者认识到各种生命之间的相互关联、平等互惠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是“强调女性或者其他边缘化的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意识的文学(这种关联性不可避免地反对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异化)”。[4] 总而言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强调生命之间相互关联、平等互惠的关系的文学,是一种批评和理论的实践,具有社会功能。其目的在于积极地质疑和颠覆二元论等级制以及父权制话语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和贬抑。沃克的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质,尤其是在《寻找我们母亲的家园》,中沃克塑造的母亲形象与大自然有着天然内在的联系,并且相互滋养,自然甚至为母亲提供了灵魂、精神支撑。 三、《紫色》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 沃克的童年虽然贫苦,但吃苦耐劳的母亲却用散发着自然芳香的花朵点缀着她们的家园。母亲的园艺技术让沃克童年的回忆里都是郁郁葱葱的花草盛景点缀着,清贫中从来不缺乏美。母亲在精心守护自己的花园时总是焕发最迷人的神采,她的灵魂被点亮。沃克惊奇地发现这些默默无闻的黑人女性受压迫、受摧残、却又如此坚强、生生不息地创造生命奇迹。沃克的母亲与大地母亲都是包容慈爱的。母亲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和谐之美,母亲用自己的双手滋养着大自然,大自然也用鲜花绿草滋养着母亲疲惫的心。 沃克的小说《紫色》中某某先生作为令人厌恶的、暴力的黑人男性,被沃克隐去姓名,暗示这个人的存在是无价值的。这正是沃克否定传统男女二元对立关系中男性主导地位的文字符号。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黑人男性虽然也遭受到种族歧视,但其在家庭中还是占有绝对的主导权,女性处于从属、受支配地位。这种传统的社会家庭模式存在历史久远并且根深蒂固,甚至深深植入人们的思想与宗教信仰中。人类从伙伴关系社会向父权制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男性主宰的宗教的发展。父权制下的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传统贬低自然和妇女的价值。在希伯来《圣经》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上帝创造和统治的,上帝是主宰所有生命的男性。“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父权制的统治者,在上帝的下面,人类父权制的统治者统治妇女、儿童、奴隶、土地。上帝的形象是单身的,男性的和超验的……”[5]女性、女性的性行为和生育能力被视为是罪恶之源,必然要导致堕落。[6]以神学为基础的希腊哲学此时也发生了激烈的转变。柏拉图设想了一种本体论的等级制:非物质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的宇宙之上。在这个等级制中,“男性、女性和动物按降序排列”。[7]在等级制中,任何与女性和自然的“低等”特质相关联的事物都遭到贬抑。 由此可见,沃克在作品中淡化男性是有其独特的创作意图——在形式上挑战二元对立价值观念,在其作品中刻意给了女性自己的声音,使女性成为主动的叙事主体。 沃克作品中的核心人物是女性。女性成为第一人称叙事者,这是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男权社会的挑战。在生态女性主义作家看来,第一人称叙事手法是一种能体现“自我”与“他者”的相互联系的写作模式。它具有一种传统写作模式所缺乏的伦理意识,是一种关注“关系”本身的模式。[8]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可以表现西方主流文学所忽略或者淡化的伦理态度和行为,“力求避免主流哲学呆板抽象的演绎方式,尝试以讲述故事和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表达妇女和自然界所受的压迫和解放的意愿。在叙事的过程中,主体能充分地感受客体,这使生态女性主义贴近现实,保持着理论和实践的衔接,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动态发展趋势”。[9]第一人称叙事还为作者提供了一种感悟伦理意义的途径。这种伦理意义来自于特定语境,道德能动者把自己置于这些语境之中,而不是凌驾于语境之上。第一人称叙事重视不同的声音,“使各种各样的跨文化的声音中心化,并显示出传统的伦理理论忽略或者压制的价值观、态度、信仰和行为”。[10] 结语 沃克通过生态女性主义写作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独特的经历、体验、思索,并乐观地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处的全新理念,启发我们建立与自然和谐平等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虽然起源于西方,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但其理念却是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与佛学理念有相通之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不仅把自然、人和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且把它们看作是一个辩证关系过程,把同等的关注给予自然界中非生命物质和自然生态系统。当我们把注意力转向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态系统,就会发现,一切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平等的地位,没有等级差别。 参考文献: [1]Walker,Alice.Living by the Word:Selected Writings 1973—1987[M].New 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88:11. [2]King,Ynestra.Gender/Body/Knowledge:Feminist Reconstructions of Being and Knowing[M].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9:20. [3]Starhawk.Reweaving the World:The Emergence of Eco-feminism[M].San Francisco:Sierra Club Books,1990:77. [4]Armbruster,Karla.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105. [5][6][7]Ruether,Rosemary Radford.Eco-feminism and the Sacred[M].New York:Continuum,1993:16-17,18,17. [8][10]Warren,Karen J.Ecological Feminist Philosophies[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27. [9]关春玲.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6(2):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