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英汉语言差异中的翻译难题 |
范文 | 王妍昕 【摘 要】接触一门外语时,学习者习惯性用母语的思维去理解外语,这有利于理解两种语言的共通之处。然而,这也有可能对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造成错误的理解。如何在翻译时寻求共同点,尊重差异成为衡量翻译水平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外语益处;语言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244-01 一、外语学习之益 (一)首先,学习外语益处颇多:学习一门外语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利用这一工具查阅更为丰富的资料,能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有利于研究学习,可以作为未来的一种谋生的手段。可以说学习外语是一门比较实用的学科。 (二)其次,语言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学习外语,有利于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转变思维方式,促进个人的发展。 (三)最后,学习外语使得大脑处于长期活跃状态,减少一些疾病发生的概率。 二、英汉双语的同与异 (一)英语汉语产生于人类社会之中,虽然产生的地域有很大的差异,共同点仍占据主体。经济全球化促进两国交流借鉴,增进彼此的理解,也极大地促进了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 (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免会将英语与汉语进行对比,对比之后,发现两者有很大的差别,英语注重完整严谨的语法体系,汉语注重表情达意,这无疑给两种文化的交流带来不小的阻碍。由于语言是某一个区域产物,它体现该区域的特点,因此存在着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差异,这不免有碍于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以梅花为例,中国属于季风气候区,有着特有的动植物物种,比如梅花。而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在当地并没有梅花这个物种,所以没有梅花这个名词,在一个没有梅花的国度,我们又如何让英国人理解中文中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呢? 三、翻译之难 (一)词义 字典上的单词含义丰富,词语的解释少则数个,多则数十个,字典上有好多同义词作为该词的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这些同义词是对于该词词义的一种模糊理解,却未能更为精确地表示出原单词的本意。一国语言之中,不同层次人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或粗俗或优美,英语和汉语能否以该研究角度进行深入区分,以减少翻译对于原文本意的背叛。 (二)谚语和习语 对于翻译这一难题,两国之间的谚语和习语是语言翻译的难点,翻译作品主要阅读对象是源语知之甚少或知识储备不具备翻译能力的读者。因而引进外国作品时,应考虑如何摆脱翻译体,翻译作品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如何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相应地,将本国文化介绍出去,能否融入另一种文化氛围,并为外国人所理解成为衡量翻译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语法结构 相对于英语而言,汉语大多是约定俗成的。受历史因素影响,白话文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语法中一部份来源于文言文,一部分来源于外语的语法体系,所以汉语的语法体系比较模糊,如果对汉语没有足够了解,就会产生一些大众很难理解的翻译体作品,这样的作品达不到翻译的初衷,或者说是失败的翻译作品。 (四)写作技巧 在一些作品中会出现独特的写作技巧或手法,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余光中的《翻译乃大道》中的例子: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这一句就运用了回文的手法,无论是正着读還是反着读,都是一样的。这句话单单通过字面的翻译是无法达到原文的表达效果的。双声问题也极难解决。书中还写道:“拜伦《哀希腊》之the heros harp, the lovers lute,胡适译为‘英雄瑟与美人琴,音调很畅,但不能保留双声。双声与双关,是译者的的一双绝望。” 四、结语 随着语言产生背景及特点的深入研究,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本身,进一步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翻译对于译者能力要求很高。翻译不仅需要尽可能符合愿意,符合作者的写作风格,还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此外,对于写作内容译者也应具备足够充分的知识储备。如何深入研究翻译技巧值得探究。 参考文献: [1]余光中,.翻译乃大道[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霍恩比.李旭影(译).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第九版)[M].商务印书馆,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