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音乐欣赏课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与实践
范文

    黄薇

    

    

    【摘 要】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是以“研学后教”理念为基础,围绕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着眼“最近发展区”的师生双边教学设问活动。以欣赏课《黄河船夫曲》为例,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小学音乐欣赏课中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方法,真正发挥“研学问题”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音乐思维、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预设性研学问题

    在新的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欣赏课被公认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最佳途径,越来越被重视。因为音乐欣赏本身不仅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活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音乐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音乐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辩论学习、小组交流等方式开展问题引领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研学问题”,是指围绕学习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而预设或生成的需探究的教学问题。问题答案既非对错,也不在书中出现,而是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综合性问题,包括预设性和生成性两种研学问题。其中,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与探讨在课堂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精巧的问题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面本人以音乐欣赏课《黄河船夫曲》为例,谈谈开展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与实践的点滴感想与经验。

    一、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基础——以生为本、注重起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由此可见,教师进行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之前必须在课前读懂学生的基础,即学生“已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以及“怎样才使之懂?”三个问题。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不仅包括音乐主题、题材、体裁、作者等问题,也包括有关音乐的最新发展趋势、观点等。

    教师在了解学生基础上,把握教学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现在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甚至了解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经验进行分层性预设问题的设计,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各施其功,努力呈现人人都有问可研、有力可究的研学课堂。

    二、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方法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课前的预设性研学问题非一般教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疑”为手段三方面来开展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

    1.创设情境,“情”中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通过欣赏《黄河船夫曲》,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和情绪。

    传统问题:《黄河船夫曲》的音乐情绪是激动的吗?

    预设性研学问题:在音乐中,你是怎样感受出黄河船夫的勇敢?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设计理由及效果:设计预设性研学问题必须使学生围绕情境创设进行开放性问题探究。该问题努力使学生通过在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音乐想象。该问题要求学生将黄河船夫勇敢的形象与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相结合,并在脑海中产生合理的音乐想象。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光靠单一的音乐感受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要素理解以及音乐想象等能力。由于学生各人音乐经验有所不同,感受音乐的方向与层次都因人而异,因此,只有开放性问题才能刺激学生在研学中相互分享与交流。

    反思与建议:关于音乐情绪等问题设计,由于简单的是非判断题和与书本直接给予答案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所以不能成为预设性研学问题。

    在“研学后教”的音乐课堂应以“情”为纽带进行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这里的开放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答案不“唯一”,二是问题答案不“小气”,可将音乐要素——音乐情境——音乐想象进行关联式和循环式提问,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预设性研学问题。

    2. 音乐为本、“趣”中体验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演唱、演奏、律动和合作表演等多种音乐实践,感受《黄河船夫曲》的磅礴的气势。

    传统问题:《黄河船夫曲》中两个主题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四个方面有什么不同?请欣赏后填写表格。

    预设性研学问题:如果你是黄河船夫,在两段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中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设计理由:设计预设性研学问题必须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体验基础上展开问题探究。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带来的情绪、感官、动觉的不同感受,这种模仿体验活动可快速创设音乐聆听的环境与氛围,将学生融入音乐的变化。这种由肢体动作引发情感共鸣的模仿,是非常有效的音乐体验。但是,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单靠模仿体验是不够的,必须在感性体验基础上进行理性音乐要素的分析与对比,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音乐评价能力。

    反思与建议:单一的对比型填空问题不能成为预设性研学问题。单靠“倾听——填空”的解疑方式比较机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体验。

    “研学后教”的音乐课堂应以“趣”为氛围进行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突出表现感性体验——理性分析的渐进式答疑过程。在感性体验基础上增加理性的审美与思考、判断与对比是音乐欣赏的有效的途径,通过问题的探究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模仿体验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理性音乐分析与评价能力。

    3. 资源整合、“疑”探人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了解他的生平及作品精神。

    传统提问方式:请简单介绍音乐家冼星海的概况。

    预设性研学问题:下面哪位是音乐家冼星海?为什么后人称冼星海为“人民音乐家”?

    A

    B

    C

    设计理由:设计预设性研学问题的必须丰富“疑”的内容和方向。该问题需要学生结合作曲家冼星海相片资料、音乐风格、创作背景去归纳总结出他的音乐精神。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光靠简单的论据资料收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整合、内涵提炼等能力。由于学生能力上的区别,课堂上一部分学生能流畅表达自己观点,一部分能简单陈述观点。

    反思与建议:枯燥的资料陈述既不是学生热忠的答疑方式,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研学后教的音乐课堂应以“疑”为手段进行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在预设性研学问题的设计中可以把显性问题转化为隐性问题,进而整合资源使一个甚至多个教学结果隐藏在问题中,让学生在探疑中不知不觉达到教学目标。这种通过深入挖掘作品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综上所述,“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为小学音乐课堂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教师通过设计“巧”而“好”的研学问题使音乐课有了新的增加点。在预设问题引领下,学生自主研学鲜活有序、资源整合各施其法、问题陈述深浅有致。但是要使课堂实现“研”、“学”、“教”的有机统一,必须在有效的预设研学问题设计的基础上继续促进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探究以及教师后教活动的深入开展。作为一线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仍要努力使音乐欣赏课围绕于课堂、定点于问题、从深度、广度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音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2(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5:09:26